讚賞公民 LikerLand 按讚連結

方格子個人贊助頁面連結

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正與負


在現代心理或心靈哲學的領域中,常常會看到所謂「正面」與「負面」的說詞。由於「正」、「負」的觀念及符號表示在數學中也等同於「加」 ( + )、「減」 ( - ),這往往很自然的使人產生一種腦神經的聯結效應,把「正面」和「增加」、「益得」、「累積」、「積極」聯結在一起,又把「負面」和「減少」、「損失」、「消去」、「消極」聯結在一起。

然而,是否「正」者必優、「負」者必劣呢?漢字文化的古人在造字時,是怎麼產生「正」和「負」的概念?又如何看待「正」和「負」的價值呢?

早期的「正」字畫成「上口下止」或「上一下止」的象形,其中「口」與「一」代表某個關口、定點、目標、範圍或境界、界線,「止」則為腳部,是「走向某個界線或境界」的意思。後來,「正」加了「行」的符號「ㄔ」而衍生出「征」字,「征」的本意就是「正行」或「走向某個界線或境界的行為」。




【附圖:正字演化】


因此,「正」可以引申為「止於至善」,也就是「走向最高最遠的境界」。例如:「正典」、「正經」、「正式」就是指一件事物或式樣看起來非常隆重,甚至完美至極,有如可以收藏的經典一樣。此外,「正」也有「實行」的意思,所以纔衍生出「証」字,意思是「經過實証的訊息」。因而,「正」通常也可以作為相當於英文中「現在進行式」的輔助語,例如:我正在吃飯、我正在看書......等等。

「証」與「證」的不同在於,「証」是「實証」、「驗証」、「証明」的意思,「證」則是一種「資格的檢驗」、「身分的核對」、「登錄於某種名冊或表單的名份」,例如:證件、證書、身分證。換句話說,「證」不一定能作為長久有效的「証」。所以,「正」也被引申出「平穩」、「正確」、「正當」的等意思,因為要長久維持一個「正」相當不容易,要經過時間的考驗、長期的實踐和檢驗,纔能方正穩當、面面俱到,做到持續的正確。

由此可知,「政」的本意就是「鼓勵為正」、「鼓勵自己或他人從事正面的、積極的、面面俱到的思考或行為」。然而,所謂「矯枉過正」,過度追求完美有時候也可能會變成一種「病態的正」,也就是所謂的「症」。或許,飲食過度、體力透支、水土不服、精神耗弱......等等超過人體機能適應能力與負荷能力的狀態就是疾病症狀的原因之一呢!


那麼,「負」又是什麼呢?

「負」字的篆文是「上人下貝」的組合,其中「貝」與「財貨」、「財產」有密切關聯,意思是「人守護著很多財貨或財產」,所以也引申出「負責」、「負擔」等詞,類似「承擔」之意。因為負責而擔心有所損失、擔心辜負委託之人、擔心變成負心的人,所以「負」字也就和減損、減少、保守的消極、行動的不便、直覺的否定等產生關聯。《說文解字》也記載「負,恃也。从人守貝,有所恃也。一曰,受貸不償。」。




 【附圖:負字演化】


簡單的說,「負面」就是因為心裡有負擔所以難以向前大步行動的狀態,「正面」則剛好相反的可以勇往直前。「正面」與「負面」其實都有維護身心機能平衡穩健的作用,過度正面和過度負面都未必是最佳狀態。

顯而易見的,開創者具有不是過度莽撞躁進的正面思考、負責人持有不是過度憂慮不前的負面思考,兩者都是理所當然的。當然,如果能夠正負兼顧、全面思考、時時保有一顆歸零的心,那麼距離通往有為有守的達人境界也就不遠了。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