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賞公民 LikerLand 按讚連結

方格子個人贊助頁面連結

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dragon 與「蛇弓」及「龍」或「帝蛇」的轉換密碼


dra:可能形聲漢字「」的一種古代發音,也帶有台閩語「蛇」字的發音 zuá 或 drá 之類似特徵。事實上,殷商甲骨文的「龍」字初文爲「帝」字特徵的頭冠符號和頭冠下方的「蜿蜒的蛇形」兩個符號的組合,也可能以漢字「帝」的漢語起音 d 作爲音符。據說上古時期龍、蛇的形像不太分明,是後人畫蛇添足纔出現龍的圖像。

gon: 可能形聲漢字「」的ㄧ種漢語發音,篆文「龍」字除了延續並改寫甲骨文和金文之「帶有帝字頭冠特徵的蛇形」的字形,還把蛇頭改寫成類似「月」字形而變成「龍」字左邊代表「龍頭」的符號,又加了一個類似「弓」和「三個斜畫」的組合來代表原來的蛇身符號而變爲「龍」字右邊代表「龍身」的符號。現代華語「弓」字發音爲 gong、台閩語發音類似 giong。


dra + gon = 蛇弓 or 龍 = dragon


值得一提的是,English 的 dinosaurs ㄧ字意爲「恐龍」,而 dinosaurs 的字首 din 不但保存了殷商甲骨文「龍」字中類似符號「帝」的發音特徵及其「頂冠」的含意,o 若象徵「圓月」則更與篆文「龍」字中類似「月」的符號相呼應,其後的 sa 又帶有篆文「龍」字中類似「弓」字的曲線符號及「蛇」的華語發音特徵,  aurs 又可能通過「1聯二心」轉換「|聯二心」轉換「工心」來代換由「工心」二個符號上下組合所構成漢字「恐」之金文及篆文字體之一 (P.S. 篆文另有「工心丮」組合的字體,演化成後世以至於現在看到的這個字體「恐」),顯見 dinosaurs ㄧ字的造字脈絡也不無可能清楚貫徹了古代漢字「龍」的整體造字結構,並且進一步以類似「龍恐」的組字方式來表達「恐龍」的意思。

English 的 dragon 與漢字「龍」、dinosaurs 與漢字「龍恐」的橋接關係如此之微妙,如果不是系出同源,也只能說是神秘的巧合了!




 【附圖:帝、它、蛇、弓、龍」的字形演化及其與 dragon ㄧ字的橋接關係 】



奇怪的是,爲何漢語把「龍」發音爲 l 起音的 lóng 或 liéng 等,而不是以 d 起音呢?唯一的可能是:從篆文開始,那個龍頭上帶有「帝」字特徵的頂冠符號開始訛變爲類似「立」字上半部的符號,而「立」的發音就是以 l 起音的 lì。這個被誤解的發音方式也可能導致後世龍與蛇的概念逐漸被區分開來,如果不去看比《說文解字》中提到的篆文更古老的、考古出土的殷商甲骨文、金文或鐘鼎文等,可能還不知道龍和蛇在漢字文化的古老象徵符號之中本來是差不多的呢!原來,最初的龍可能就是「蛇中之帝」或「帝蛇」呢!




【附圖:圖爲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考古出土的ㄧ種 C 形或弓身蛇形的玉石雕刻形式,多被稱爲「玉龍」/ 圖片採編自網路】



P.S. deaf 與「龍耳廢」或「聾荒」的轉換密碼

d:代表 dragon,即代替漢字「龍」。

ea:代表 ear ,意指「耳」,並且 ear ㄧ字發音接近台閩語表示「耳」的發音 hëàh (ë 帶有鼻音

f:可能形聲漢字「廢」的華語發音 fèi 之起音 f 並代表「廢」字,或再經由「荒廢」的漢字詞語來代表「荒」,用來加強表示耳聾所代表的意義。畢竟,「龍、耳」二個符號構成的「聾」字其實很難意會和聽覺障礙有什麼關係,難怪漢字文化本身也有另一種表示聽覺障礙的替代說法「失聰」。

d + ea + f = 龍耳廢 = deaf或指「聾荒」,相當於漢字「聾」或「耳聾」、「聽障」、「失聰」之意。

由上述分析可知,English 的 deaf 和 dragon 的造字關係也和漢字「聾」與「龍」的造字關係幾乎相仿,這難道又是巧合嗎?.......頗爲耐人尋味。


後記:dinosaurs 的其它可能字義


dinosaurs:龍恐,此時同前述爲「恐龍」的同義倒裝詞dinosaur眾;dinosaur族;dinosaur種;dinosaur,類似「dinosaur類」 dinosaur數複。其中 dinosaur 參考下述。


dinosaur:大大saur;大型saur;大巨saur;恐saur;怖saur;恐怖saur;嚇人saur。漢文多譯「龍」或「恐龍」。其中 saur 參考下述。


saur:蜥;蜴;蜥蜴;爬虫;趖虫,類似「走虫」或「疾走虫」,此因《說文解字》記載「趖,走意。从走坐聲。」(P.S. 台閩語「趖」發音 ㄙㄛˊ 或 ㄙㄜ^,亦即古代漢文「坐」也可能有類似 English 之 sit 的起音方式);《康熙字典》記載「廣韻蘇和切集韻蘇禾切,𠀤音莎。說文走意。廣韻走疾。」);龍;恐;龍恐;恐龍;蛇與龍;蛇和魚龍




補記:


loong:漢字「龍」的另類 Roman 拼音表示,流傳於當代的本土 China,原本可能是出自古代西方傳教士所編漢字詞典之有關漢字「龍」的某種漢語口音的發音表示 (但若是表達台閩語或台民語的話,則應是類似 lieng 纔對),其詞典的解釋意通 dragon。雖然可能有人不太苟同將漢字「龍」的拼音表示改為 loong,但耐人尋味的是,漢字文化的「龍」到底長什麼樣子,自遠古以來好像也沒有完全統一,目前節慶活動中看到的「舞龍舞獅」裡的「龍」,搞不好在漫長的歷史中是經過 100 次的 NG 纔逐漸定型。


Sanskrit:नाग (naga) -- 蛇(陽),或指「眼鏡蛇;蛇神,此時 g 同時有 god 之意;七頭蛇,此爲 Sanskrit 記載之古神話傳說中的蛇神造型之一;龍,此時又意通 dragon;象,此時又意通 elephant ,也許是覺得大象有力的長鼻也像一條龍蛇之類雌性的則稱爲 nagi (蛇陰;……) nagini (蛇亦女;……)。此語廣泛流傳於 South-east Asia (南東昂洲,漢文或譯「東南亞」),也包括 Singapore 的本土語言,漢文或另外音譯為「那伽」、「納格」等。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