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賞公民 LikerLand 按讚連結

方格子個人贊助頁面連結

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knight 與「騎騎騞士」或「騎騎騞者」或「騎士」、「騎兵」的轉換密碼




【附圖:古代的 knight 及西洋棋中的 knight 與現代的「機車騎士」圖片採編自 Unsplash



kni:約略形聲台閩語「騎」的發音 kïá,ni 轉換其中的鼻音 ï,但 English 演化爲不發 k 音、ni 則發音如 nai。台閩語「騎」的起音可能從「騎」字中之「可」的漢語起音 k、尾音則從「騎」中之「大」的漢語尾音 a,如「騎馬」發音類似 kïâbhè。華語「騎」則發音 chí 或注音符號 ㄑㄧˊ,與此處 kni 的橋接關係較疏遠。

gh:g 通過字母本音約略形聲漢字「騎」的 jì 式發音,也轉換「騎」字,但此時「騎」是名詞,其發音也與前面作爲動詞時的「騎」字不同;h 代表 horse (騞獸,意指馬)。但是 English 此處 gh 演化爲發音不明顯,僅保留字母符號來表達「騎騞獸」的意思,而「騎騞獸」可能是古代西方文化中的騎士所騎乘之馬匹的ㄧ種稱呼。此處 gh 即可能轉換漢字「騎騞」二字。

ht:h 約略形聲漢語「橫」的起意再旁通橫線符號「一」且 t 又通過 ten (意指數字「十」) 轉換漢字符號「十」而以符號「一十」的下上組合的轉換漢字「士」,或代表 the 而通漢字「者」並表示特定的指稱對象。

kni + gh + ht 省一個 h = 騎 + 騎騞 + 士 or 者 = 騎騎騞士 or 騎騎騞者 = knight,直譯即「騎騎騞士」或「騎騎騞者」,其中二個「騎」字與第一個「騎」字發音不同。中文則多簡譯為「騎士」,可能因爲實際上 English 也沒有把「gh -- 騎騞」的部份發聲出來,gh 只用來會意騎士所騎的ㄧ種似乎有點特別的馬匹「G-horse -- 騎騞獸」而已,也許是比較大型的馬匹或 giant-horse、grand-horse 之類的可以作爲戰馬 (war horse) 等級的快馬而不是小馬,正因爲漢字「騞」(華語發音 huo 或 huò) 也有「倏忽」、「快速」之意,可能本來是會意自快馬奔驣的狀態。


不過,若是通過另一個橋接式,knight 也可以簡單轉換漢字「騎士」二字,即:knight = 可人一跟騞士 = 可大跟馬士 = 奇跟馬士 = 騎士,其中 k 約略形聲漢語「可」的起音,n 約略象徵漢字「人」的篆文字體,i 約略形聲華語「一」再轉音,g 約略形聲漢語「跟」的起音而作爲構字用語,h 代表 horse 再轉注漢字符號「馬」,t 直接約略象徵漢字「士」。

此外,knight 也可能橋接於漢字「騎兵」,即:knight = k.night = .斤一跟H = .斤一跟朋丶 = .斤一跟丶丶.斤一跟㇀丶. = 騎兵,其中 k 直接形聲台閩語「騎」的起音,約略象徵漢字符號「斤」,約略形聲華語「一」再轉音,約略形聲漢語「跟」的起音而作爲構字用語,通過大寫 H 約略象徵漢字「朋」而表示「一對」或「雙」的意思,約略形聲漢語「點」的起音或代表 dot (再與 h 聯合爲 ht 以表示「朋點」即「雙點」即轉換漢字「兵」下部的雙點符號。


實際上,漢字「士」有時候也意通「兵」,造詞如「士兵」,而「士兵」又可以橋接於 English  soldier 一字,即 soldier = 士偶LwithE = 士偶Γ與屮二 = ΓΓ與手二 = 士斤與手手 = 士斤與𠂇𠂇 = 士斤與廾士斤與丌 = 士斤一㇀丶士兵,其中符號 ΓΓ 的組合即約略象徵漢字符號「斤」的初文。



knight (騎士、騎兵、騎騎騞士、騎騎騞者) ㄧ字也由 Middle English (中古英文) 的 knighten (騎騎騞士之人、騎騎騞者之人、騎士之人、騎兵之人) 省略了字尾的 en (之人) 而來;Old English (古英文) 則寫為 cniht (騎士、騎兵、騎騞士、騎騞者;青年人士、青年人者;侍候士、侍候者) 而含概較多的意思。此外,如果有玩過「西洋棋」(chess -- 棋戲;棋弈;棋弈戲;棋下,此時爲漢語「下棋」的同義倒裝詞。台灣中文或轉譯「西洋棋」) 就知道,其中有ㄧ個帶有馬匹特徵造型的棋子就名爲 knight (騎士、騎兵、騎騎騞士、騎騎騞者)。

由於在 English 中 knight 演化爲 k 不發音、表現不出原本可能存在的漢語「騎」(例如帶有鼻音的台閩語 kïá) 之音韻,這使得 knight 與 night (夜、夜晚、匿陽光候時、沒陽光候時) 二字的發音完全相同。之所以如此,個人認為可能是古代西方文化的言論自由曾經受到當權者莫名其妙的打壓而導致語言文字的本來面目也跟著遭殃,古代的 king [天子;國官,意通「國管」;君;君於國 (國君);國王;國王君;國主;帝] 可能爲了突顯自己高人ㄧ等而不希望 knight (騎士、騎兵、騎騎騞士、騎騎騞者) 的頭銜跟他ㄧ樣發音聽起來都以 k 音作爲開頭使然,不相信的話可以去看看西洋棋的棋子、看看其中哪ㄧ個棋子長的最高?

不過,據說大約於公元 1100 年 knight 一字最初作爲軍職名稱時,在西方戰爭史中的 Hundred Years War (百年戰爭) 中被賦予的意思是「服從于 king 或更高階級者的軍事武裝追隨者」,到了公元 16 世紀時 knight 此一軍銜已經被提升到了貴族的地位,而所謂「貴族」就是「中族」即「中央政府之公務人員上班一族」或漢字文化之古典意義的「中國人(複數)」(governors)。

換句話說,按《詩經.民勞.註》所言「中國,京師也。」之定義,governor 一字也可能橋接於漢字「京師員人」即意通「京師人員」:governor = go.ve.r.n.or = ....員人 = .𠂤十...員人 = .𠂤十連冂.員人 = .𠂤一丨連冂.員人 = .𠂤帀.員人 = ..員人 = 京師員人





【附圖:Chess (棋戲、棋弈、棋弈戲、棋下 / 西洋棋) 中名爲 knight (騎士、騎兵、騎騎騞士、騎騎騞者) 之棋子的造型通常帶有馬匹的特徵 / 圖片採自 Unsplah】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

night 與「匿陽光候時」或「沒陽光候時」及「夜」或「夜晚」意即類似「暗時」(台閩語)、「暗夜」、「黑夜」、「夜間」等的轉換密碼



n:約略形聲漢語「匿」的起音,或表示「匿隱」或「隱匿」之意。


i:約略形聲漢語「陽」的起音,但 English 演化為 ai 音。


g:約略形聲漢語「光」的起音,但 English 演化為不發音,僅保留字母符號。台閩語「光」發音 geng、華語「光」發音 guang。


ht:h 約略形聲漢語「候」的起音,但 English 演化為不發音,僅保留字母符號;t 代表 time,有「時間」或「時」之意。ht 合爲轉換漢字「候時」而爲漢字「時候」的同義倒裝詞。


n + i + g + ht = 匿 + 陽 + 光 + 候時 = 匿陽光候時 = night,直譯即「匿陽光候時」。此外,若將 night 看作 no light (沒亮光;沒線光;沒亮光衡度) 時也有「沒陽光候時」之意,換句話說 night ㄧ字似乎帶有「沒亮光、沒光線或隱匿陽光的時候」的含意,類似「暗時(台閩語)、「暗夜」、「黑夜」、「夜晚」、「夜間」等的時間指稱。



P.S.


Old English:niht -- 匿陽候時。其中 t 可能有 time (時;時間) 之意。


West Saxon:neaht -- 匿日陽候時。此處 e 通過大寫 E 象徵漢字「日」。


Anglian:næht、neht -- 匿陽夜候時、聯夜候時。此處 n 或也有「聯」之意,表示「連續」、「連接」。


Proto-Germanic:*nakht- -- 匿陽光候時。此處 a 約略形聲漢語「陽」、k 約略形聲漢語「光」的起音。


Old Saxon:naht -- 匿陽候時


Old High German:naht -- 匿陽候時


Old Frisian:nacht -- 匿陽之候時、匿陽光候時。此處 c 約略形聲漢語「之」或發音 k 而約略形聲漢語「光」的起音。


Dutch:nacht -- 匿陽之候時、匿陽光候時


DeutschNacht  -- 匿陽之候時、匿陽光候時


German:Nacht  -- 匿陽之候時、匿陽光候時


Old Norse:natt -- 匿陽時段


Gothic:nahts -- 匿陽候段時,意通「匿隱陽光的時段或時候」。


PIE:*nekwt- -- 匿陽光無時匿陽光微時。此處 w 可能約略形聲華語「無」的起音,但也可能約略形聲華語「微」的起音,畢竟ㄧ般來說夜裡雖然無有太陽光或日光,但可能還有月光及星光。


Greek:nuks -- 沒有光時此處 n 約略象徵漢字「沒」右上部的「匍伏狀人形」、約略形聲「沒」右下方的「又」之台閩語尾音且同時約略形聲台閩語「有」、同時約略象徵漢字符號的三點水符號「氵」及形聲漢語「光」的起音。


Latin:nox -- 匿陽時沒日時匿陽光時、沒日光時。此處 o 或約略形聲漢語「陽」、或象徵「日形」或「太陽的形狀」而代表「日」,但 no 也可能轉換漢字「沒」,x 若發音 hs 則約略形聲漢語「時」的起音,若發音 ks 則約略形聲漢語「光時」。此字看起來造的最精簡,原因是運用了字母 x 有多種發音方式的性質。


Old Irish:nochd -- 匿陽之候段、沒日時候段、沒陽光候段。此處 o 約略象徵圓圓的太陽並意通「日」,c 約略形聲漢語「之」或「時」或發音 k 則約略形聲漢語「光」的起音,hd 約略形聲漢語「候段」而意通「時段」、「ㄧ段時間」之意。


Sanskrit:naktam -- 匿陽光的期間


Lithuanian:naktis -- 匿陽光的時


Old Church Slavonic:nosti -- 匿陽之時、沒日之時


Russian:noch -- 匿陽時候、沒日時候


Welsh:henoid -- 此匿陽之段、此沒日一段,類似 tonight、此夜、今夜之意。其中 he- = 人E = 匕屮 = 匕止 = 此



後記.1:


English 的 night ㄧ字與上述的ㄧ些歐亞古語最大的不同就是多了一個字母 g,ㄧ方面或因 g (G) 是從 c (C) 衍生出來的字母,ㄧ方面 night 中的字母 g 實際上在口語中又不發音,這樣的情況使得 night ㄧ字中的這個字母 g 的存在似乎有點神秘。


若從漢字的演化來看,早期「夜」字本與「亦」字相似,但「亦」字是由二個點狀的指示符號標示在「大」字狀人形的兩腋之下,「夜」字則是將「亦」字其中的一個點狀指示符號改成了「夕」或「月」的象形符號,而「夕」、「月」二字的象形文也相似,只是「月」字比「夕」字多了一個點狀符號在其中。「亦」的本意可能就是「腋」或「胳肢窩」的意思,但後來「亦」被假借爲類似「也」的含意,所以造字者又造出「夜」及「腋」字來遞補「亦」字本來的含意,但「夜」字又被移作表示晚上的時候或 night 之意



所以,如果從 night ㄧ字與漢字「夜」之象形文的轉換來看,也許還有另一組橋接關係式,茲分析如下: n:象徵漢字「人」的篆文字體。 i:約略形聲華語「一」再轉音。此處 i 轉換的「一」與上面 n 轉換的「人」即重疊轉換出漢字「夜」之金文或篆文字體中的「大」字狀人形符號,但後世這個符號「大」又演化爲符號「亠亻」上下組合的符號。 g:形聲台閩語「月」的發音 gê 之起音,但也意通漢字符號「夕」(也可以代表「夜」的概念),因爲在金文「夜」的字體中有「月」或「夕」的象形符號二種字體,後來篆文纔演變爲「夕」,然而後世的漢字又演變出ㄧ個既不像「月」也不像「夕」的自成ㄧ格的符號,有點像是將形聲台閩語「月」的語音漢字「各」的上部符號「夂」之中加了一個點狀符號「丶」的符號。(P.S. 參考【附圖:「夕、亦、夜、腋、晚」字形演化及時辰鐘錶圖及篆文「夜」的重合圖示】) h:約略形聲華語「和」的起音而作爲構字用語。 t:約略形聲華語「點」的起音,也可能經由 point 及 dot 的字尾 t 來轉換漢字「點」的意思並表示漢字「夜」的金文或篆文字體中的一個很明顯的點狀符號。 n + i + g + h + t = 人 + 一 + 月(夕) + 和 + 點 = 人一 + 夂 + 和 + 丶 = 大 + 夂和丶= 夜 = night,直譯即「」。此外,若 night ㄧ字中的 n 也象徵漢字「晚」右上部的匍伏狀人形、g 又約略形聲漢字「晚」左部的符號「日」之台閩語發音的起音且同時轉換漢字「晚」之右部形似轉了 90 度的「日」形符號、h 約略象徵漢字「人」的甲骨文再旁通漢字符號「儿」,那麼 night 除了轉換漢字「夜」,也很可能約略融合了漢字「晚」而帶有漢字「夜晚」之意。



古代漢字文化對於夜間或夜晚的時間刻度定義是什麼呢?漢字「夜」是否透露了一些線索呢?


如果我們把字體比較單一化而且工整化的篆文「夜」字和一個時辰鐘錶圖疊合在一起來看便可能發現,「夜」字中「大狀人形」的雙臂似乎指向了戌時和寅時的邊界 (P.S. 參考【附圖:「夕、亦、夜、腋、晚」字形演化及時辰鐘錶圖及篆文「夜」的重合圖示】)。換句話說,古代漢字文化的夜間概念可能是大約從戌時開始至寅時結束的這五個時辰之間。從 24 小時計時制來看,也就是大約由當天酉時傍晚日落後的 19 點鐘以後至隔天卯時清晨日出前的 5 點鐘之間的這 10 個小時的時段,而白天則有七個時辰、大約 14 個小時,日間與夜間的時間長短是不相等的。




【附圖:「夕、亦、夜、腋、晚」字形演化及時辰鐘錶圖及篆文「夜」的重合圖示



後記.2:


nightly匿陽光候時容樣沒陽光候時之,此時字尾 ly 通過「丶乙」轉換漢字「之」;夜晚之,意通「夜晚的」;夜之,意通「夜的」;夜裡夜例夜例樣,類似「每夜」、「每晚」、「每個晚上」、「例樣的夜晚」。



補記:night 與漢字「宵」的橋接


night = ㄇ點月和小 = 冖丶月和⺌宀肖 = ,其中 g 通過 go  g 的發音約略形聲台閩語「月」的起音。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記載「宵,夜也。从宀,宀下冥也;肖聲。」,亦即漢字「宵」也意通漢字「夜」。不過,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後世漢字「宵」好像又有「深夜」之意,否則就不會有「吃宵夜」的講法了。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

morning 與「卯臨於正」或「暮升於正」即類似「清晨」、「清早」、「早晨」、「晨間」之意的轉換密碼





【附圖:「卯」字演化 / 古代十二地支計時法中,「卯」相當於現在的 24 小時制中的 5 ~ 7 時,但正確來說「卯時」指的是自然現象中的日出之前天空漸漸開始明亮之時,有如天幕漸開的感覺。】


mo:約略形聲漢語「卯」或「暮」。

rn:約略形聲漢語「臨」;或以 r 代表 rise 且 n 約略形聲漢語「升」的尾音而轉換漢字「升」。

ing:-ing ㄧ般有「之名動(詞)」或作爲正在進行式之繫尾詞的「於正」之意。此處 in 象徵漢字「於」、g 約略形聲漢語「正」的起音,此處 ing 即合爲轉換漢字「於正」二字,表示正在進行的現象或事務。


mo + rn + ing = 卯 or 暮 + 臨 or 升 + 於正 = 卯臨於正 or 暮升於正 = morning,直譯即「卯臨於正」或「暮升於正」,意即「卯時正在來臨」或「天幕正在開啟而且日光正在上升之時」,即類似「清晨」、「清早」、「早晨」、「晨間」等的時間指稱。


據說,大約在公元 13 世紀中期,morning ㄧ字以類似 evening (夜晚將臨、夜晚時分於正) 的造字格式,在 morn 或 morewen 之後加了suffix (繫尾詞) -ing 而成形,原意是「日升之前的時間」(the time just before sunrise),若以漢字文化古代的十二地支計時法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來看,也相當於辰時之前的卯時,正是日出前天空開始逐漸明亮之時。所以,morning ㄧ字有可能與現代華語發音為 mǎo 的漢字「卯」(也有「開」之,此處意指「天幕漸次開始明亮之時」) 相關,也就是可能有「卯臨」或「卯臨之時」的意思。

又據說,漢字文化古代的官署曾經以「卯時」(相當於現代的清晨 5 時到 7 時) 作為開始辦公並進行早點名和例行報告的時辰,而古代「卯簿」也有「點名簿」之意,所以可能如同東漢時期《說文解字》記載的「卯,事之制也。从卩、純。凡卯之屬皆从卯。闕。」,「卯」字也有「事之制」的意思,而文中的「闕」則有「門觀」或「門的關口」之意。可見,宋代 (公元 960 年 ~ 1276 年)《廣韻》記載的「卯,去京切」之聲韻或許也融合了「卯時就是開始要去京城通關上班」之類含意的口訣,和現代華語「卯」的發音 mǎo 顯然不一樣,但若以台閩語「去京」的反切式發音來看,卻和一些印歐語言裡表達日出前一個時辰的單字之第二音節 -gen 或 -gan 有點相近,例如 German 或 Deutsch 的 morgen 及 Old English 的 margen 之 -gen。

此外,tomorrow 和 morning 的 mo 可能都和 more (更、幕二移、多而益、多再) 及漢字「更」的象形字中表達「幕」並引申爲「日幕」或「暮」的符號相關。換句話說,morning 除了上述的「卯臨於正」,還可能有「暮升於正」(日幕正在上升、晨光漸漸明亮,但是太陽還沒有出現的時候) 之意,也同樣帶有「日升之前的時間」之意,但後來 morning 的時間概念又延續到中午以前,也就是從卯時天暮始開直到日正當中、天暮全開之前的這段時間。此時,morning 中的 r 是表示 rise (升) 的含意、n 則約略形聲漢語「升」的尾音。(P.S. 參考〈more 與「幕二移」、「幕二易」及「更」或「多更」(更多)、「多而益」、「多再」(再多) 等的轉換密碼〉-- http://lsdesignworld.blogspot.tw/2017/07/more.html?m=1)


P.S.

Middle English:morwen -- 卯臨溫日昂、暮升溫日昂。顯然,卯時清晨東昇的旭日朝陽正在為大氣加溫、準備上升。此處 wen 形聲漢語「溫」且 w 又代表 water 以轉換漢字「水」及「溫」的偏旁符號「氵」以代表漢字「溫」,而 e 也通過大寫 E 象徵漢字「日」、en 又約略形聲漢語「昂」(有日昇、上昇之意)。

Old English:margen -- 卯臨正、暮升正,類似「早晨」、「午前」之意。若參考《廣韻》記載的「卯,去京切」之台閩語音韻時則可能另有「暮升卯」之意。

Old English:earlier morgen -- 較早之更的卯臨正、較早之再的暮升正,類似「早晨」、「午前」之意。若參考《廣韻》記載的「卯,去京切」之台閩語音韻時則可能另有「較早之更的暮升卯」之意。

Proto-Germanic:*murgana- -- 卯臨正也、暮升正也,意通 morning。若參考《廣韻》記載的「卯,去京切」之台閩語音韻時則可能另有「暮升卯也」之意。

Old Saxon:morgan -- 卯臨正、暮升正若參考《廣韻》記載的「卯,去京切」之台閩語音韻時則可能另有「暮升卯」之意。

Old Frisian:morgen -- 卯臨正、暮升正若參考《廣韻》記載的「卯,去京切」之台閩語音韻時則可能另有「暮升卯」之意。

Dutch:morgen -- 卯臨正、暮升正若參考《廣韻》記載的「卯,去京切」之台閩語音韻時則可能另有「暮升卯」之意。

Old High German:morgan -- 卯臨正、暮升正若參考《廣韻》記載的「卯,去京切」之台閩語音韻時則可能另有「暮升卯」之意。

German、Deutsch:Morgen -- 卯臨正、暮升正若參考《廣韻》記載的「卯,去京切」之台閩語音韻時則可能另有「暮升卯」之意。

Gothic:maurgins -- 卯臨正於時、暮升正於時若參考《廣韻》記載的「卯,去京切」之台閩語音韻時則可能另有「暮升卯時」之意。

PIE:*merk- -- 卯之亮光、暮之升起,可能來自 *mer- (卯之亮、暮之升) ,帶有 blink (閃亮光) 及 twinkle (耀光亮) 的內涵。

Lithuanian:mirgeti -- 卯之亮正推移、暮之升正提、暮之升起,也帶有 blink (閃亮光) 的內涵。若參考《廣韻》記載的「卯,去京切」之台閩語音韻時則可能另有「暮升卯點」之意。

English (公元 1530 年代):Morning Star -- 卯臨於正星斗、暮升於正星斗,即意指日升前出現在東方的 Venus (金星、晨星、啟明星、太白星),Old English 稱之爲 morgensteorra (卯臨正星斗亮亮的、暮升正星斗亮亮的、暮升卯星斗亮亮的)。

English (公元 1895 年):good morning!-- 夠好的卯臨於正!、光明的暮升於正!,是一句用於晨間或早上的問候語。


後記:


就我們現代生活的時間觀念來看,早晨或晨間應該是來自「辰時」的概念,但是古代官署在卯時天還沒全亮就開始上班會不會太早了一些呢?...... 還記得在〈future 與「午時預來日」、「午來日」或「午來」的轉換密碼,及其換算後相當於漢字文化的「未來日」或「未來」之橋接關係 -- http://lsdesignworld.blogspot.tw/2017/05/future.html?m=1ㄧ文中提到,English 及有些西方文化對於未來的概念是建立在「午時來」而不是「未時來」,比漢字文化整整早了一個時辰,也就是早期兩者時區有異,但是又距離不算太遠。由此觀之,以相當於早ㄧ個時辰的卯時 (早上 5 ~ 7 時) 作爲開始上班的時辰而不是辰時 (早上 7 ~ 9 時) 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2017年9月25日 星期一

come 與「禾麥」或「來」、「過來」甚至「回」、「回來」、「歸來」等的轉換密碼




【附圖:「禾、來、麥」字形演化及 come 與「禾麥」或「來」的轉換密碼】



co:c 代表 cereal (穗粒ㄧ類、禾),但轉爲 k 音發聲而似形聲漢語「榖」或「殼」、o 則約略形聲漢語「禾」的尾音,co 合爲轉換漢字「禾」。從象形字看,漢字「禾」與「來」的甲骨文有相通之時,都是指花穗成熟結為成串的穗粒而可以收成的禾本類植物,但「禾」是穗粒、稻榖、成熟稻株的泛稱、「來」則專指麥穗、成熟麥株,也就是說漢字「來」可能是「麥」的本字,表示「禾中之麥」或「麥禾」,只是後來被假借爲某種行動的意義而由「麥」字代替了它本來的意義。


me:約略形聲漢語「麥」的發音,台閩語「麥」發音類似 bmé、「麥子」發音類似 bméà。漢字「麥」爲符號「來」與「夊」(演化自顛倒狀的符號「止」之象形文的組合,或象徵麥芽或麥子的形狀,可能本與 English 的 malt (麥芽) ㄧ字相通,因爲漢字「麥」的象形字形似包含了 M、A、Λ (希臘字母 lambda) 、t 四個字母符號而可能演化出 malt ㄧ字。(P.S. 參考【附圖:「禾、來、麥」字形演化及 come 與「禾麥」或「來」的轉換密碼】)


co + me = 禾 + 麥 = 禾麥 = 來 = come,直譯即「禾麥」即「」。也許是因爲漢字「麥」中有符號「止」(象形符號似顛倒的足板形或腳板形) 的符號,come ㄧ語也被引申爲某種行動的意義,與漢字「來」由「麥禾」的本意被引申爲某種行動的意義之情況似乎極爲相似。不過,come 也可以更直接地通過橋接式「come = kome = 丨ㄑ偶man一 = 一𠆢偶(民)人丨= 一 / \ 人人丨= 來」轉換漢字「來」,其中 c 實際發音 k 所以轉換過程中要先轉換到 kome 這個過渡的橋接字。



《說文解字》記載「麥,芒穀,秋穜厚薶,故謂之麥。麥,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从來,有穗者;从夊。凡麥之屬皆从麥。」,顯然「麥」是一種能結穗又能生出榖粒的植物,而且也是「來」的ㄧ種。(P.S. 文中的「王」應是「旺」的意思。)


《說文解字》又記載「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爲行來之來。《詩》曰:『詒我來麰。』。凡來之屬皆从來。」,此處 「瑞」字可能意通 rare,即「珍貴罕見希有的」之意;「麰」即「大麥」或 barley (即 barley = bigA木兩λ = 大夊木兩人 = 大夊木人人 = 大夊來 = 大麥barley = ba.rley = 麥.人連一 = 麥.大 = 麥大,即「大麥」的同義倒裝詞;barley = ba.rley = 麥.亻L一一 = 麥.𠂉厶一丨= 麥.牟 = 麰);「ㄧ來二縫」則可能是說「來」(大麥禾) 似「禾」,但「來」字的象形文有個成對狀的「M」形符號,就像表達麥株帶有二個或多個「禾穗」似的;此外,這段文字又說到,「來」(麥禾,包括「大麥」) 據說是從天而來的 (不會是外星人致贈的吧?!)。


所以,既然「來」本來是從天而來的「瑞麥」或「大麥」,這在遠古有可能是ㄧ件很隆重的事情,也可能相當受到 welcome (歡迎來歡迎到來歡迎,或來自「歡迎禾麥」、「歡迎賚」的原始意義,又引申出「歡迎來賓」、「歡迎光臨」等含意),所以漢字「來」除了有「麥禾」的原始意義,又可能因此被引申出「行來」的「來」之意,也有了由外而內或由遠而近之類的行動之意義 (不過其實漢語「來去」也用於表達由內而外或近而遠之類的行動),也因此在 come up with (來給;來給與;來供應;供提,意通「提供」;供給;供上與;供上物以;供補物以;供應補給這個片語中似乎還保存著 come 所帶有的「供」、「供給」、「供應」、「供提」、「來供給」這類較原始的語意。



單單從發音及行動方面的意思來看,come 這個字也可能經由「榖麥」至「過麥」而引申出「過來」之意,與作爲「前往」之意義時的 go 剛好是方位相反詞,而 come to (過來到) 與 go to (前往去、走往至、過去于) 也是方位相反的。


但是,English 的 come home (回來戶門、回家) ㄧ語中的 come 卻是通過「口含㔾(e)」或「口間中(middle)㔾(e)甚至「口ㄇ一 = 口囗 = 回來表示漢字「」的象形字及後世字體,也融合了「來」字而有「回來」之意。come back 則有「來歸」或「來返」即意通「歸來」或「返回」之意。不過,come 本身也可能轉換漢字「歸來移」或「歸來也」甚至用於完成式的「歸來矣」(意通「歸來了」),即 come = c.o.m.e = 歸.wood.nn.e = 歸.木.人人.移 or 也 or 矣 = 歸.木人人.移 or 也 or 矣 = 歸.來.移 or 也 or 矣 = 歸來移 or 歸來也 or 歸來矣,但如果字尾 e 僅視爲輔助發音時也就能更精簡的橋接於漢字「歸來」。


此外,came 加入了約略形聲漢語「業已」的 a,表示 come 的過去式,有「禾業已麥」即「來業已」或「業已來」甚至「業已回來」之意;come 的完成式仍爲 come,因爲其中的 o 也可約略形聲漢語「往」的台閩語發音 òng 之起音、又形聲漢語「矣」,即帶有「禾往麥矣」即「來往矣」或「過往來矣」之意,或是此時 o 代表 over (完了;o符,即「句點」而引申爲告一個段落或結束之意),亦即完成式的 come 又有「來完矣」或「過完來矣」之語意。



P.S. English 口語中的 come on 與「跟上!」或「卡嫑咧!」或「講甭!」(嫑講!、免講!) 或「夠了嗎!」、「夠了沒!」等的橋接關係:


English 的 come on 一詞通常有幾類意思:


1. 跟上!,意爲「快點!」、「跟我來!」等 ,可能經由台閩語 ga-wa-lái 及華語 gen-wǒ-lái 等的橋接,又通過 con-me-on 的轉音與 come on 互通轉換。


2. 卡嫑咧!,意爲「別這樣!」、「不要這樣!」、「甭這樣!」、「少來了!」、「少來這套!」 等,可能經由台閩語 ka-mâi-lê 的橋接與 come on 互通轉換。又可能與 common sense 的含意相通,表示「有點常識好不好!」。(P.S. come on = c.ome.on = .me. = .mmee. = .nn3E. = .力刀三屮言. = 口力刀.三屮言. = 另刂.彡止言. = .辵言. = .辶言. = .. = 別這樣,其中第一個 m 分解爲 nn 而約略象徵二個漢字符號「力刀」)


3. 講嫑!,台閩語「嫑講!」、「免講!」之倒裝,即「不要講了!」、「別講了!」,類似「無法跟你再講下去了!」、「免談!」之意。


4. 夠了嗎!、夠了沒!,表達不耐煩、難以忍受、懷疑對方所言之意。


5. 來少!,此時爲「少來!」的同義倒裝詞,也意通「少來了!」,即可能是通過橋接式「come on = .one-mini = .一小 = .㇀小 = 來少 = 來少」的轉換。


6. 加油啊!,類似鼓勵用語「加油!」,即 come on = comeon = oEol  = oo丨三口連一丨oil口丨3口連一亅加油口阝口連丁 = 加油口阝可 = 加油口阿 = 加油啊


7. 加點勁!,類似「加把勁!」,即 come on = comeon = dot3Lone = 加點III丨二一力 = 加點LLL工一力 = 加點ㄑㄑㄑ工一力 = 加點巠力 = 加點勁



由此例也可知,雖然是同一個 come 字,但是它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轉換不同意義的漢字語文,形成一字多義的狀況。



補記.1:come 與其它漢字詞語的橋接轉換


come = moonE = 加月皿日 = 加盟,其中 c 發音 k 而約略形聲台閩語「加」的起音,代表 moon 轉換漢文「月」。


come = 加于面議,類似 participate in the meeting 之意。


come = oneeye = 見一ㄇ目 = 見囗目 = 見囬 = 見面,其中 c 發音 k 而約略形聲台閩語「見」的起音,符號「囗目」的重疊組合則約略描述漢字「面」的早期象形文。


come = coomme 省一個 o 省一個 m = c.oomme = .一口mini-man-E = .一口小人日 = .一口⺌𠆢曰 = . = 見會,此時是「會見」的同意倒裝詞。


come = coomme 省一個 o 省一個 m = c.oomme = come. = . = 來會,其中第一個 c 代表 come ()oomme 則同上式轉欸漢字「會」。


come = c.ome = .onnE= .o乃人ε = .dot丿𠄎𠆢3 = .L3𠆢三 = .𠃋三𠆢彡 = .厶三㐱 = .厶厶厶㐱 = .厽㐱 = . = 加參,據說此時的語氣沒有 attend (為參加;為參予一字那麼正式。


come = kome = 行偶me = meme = nn與木 = 行人人與木 = 行來。此時即完全吻合《說文解字》記載的「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爲行來之來。《詩》曰:『詒我來麰。』。凡來之屬皆从來。」之中提到的「行來之來」的「行來」二字,其中 k 約略形聲台閩語「行」的起音之一。



補記.2


come by:來憑,類似「來到憑由」(意通「來到經由」);來之憑由;過來憑依;回憑;回來憑由,類似「回來藉由」或「回來憑藉」;歸來憑由;來之便以、來之便由,意通「順便來到」或「順路來到」;造訪,此時 come by = comebyy 省一個 y = cow3E勹丶/ = 牛口三屮勹丶一言 = 告彡止方言 = 告辵訪告辶訪 = 造訪,意思類似 visit;來訪;光顧,此時 come by = comeby = dotㄇ一bird = 光點丨鳥頁 = 光㇀丿隹頁 = 光戶隹頁 = 光雇頁 = 光顧;來遊,此時 come by = come.by = .lo = .Ldot = .L點斿 = .L丶斿 = .辶斿 = 來遊,類似「來此一遊」;到此一遊,此時 come by = comeby = co.me.b.y = .manE.. = .()人屮.. = .匕止.. = ... = 到此一遊,其中 c 發音而約略形聲台閩語「到」的 gào 式發音之起音,「人止」約略描述漢字「此」的象形文,後世其中的漢文「人」演化爲漢文「匕」,「平」約略描述漢文「一」而轉換漢字「一」;來過,此時 by = bone/ = 咼丶丨咼丶l = 咼丶L = 咼辶 = 過;空門闖,此時 come by = comeby = co.me.by = 空門b = 空門b2 = 空門bb = 空門馬門 = 空門闖,此時是「闖空門」的同義重組詞,此意也可參考驚悚電影 Come By (漢譯「到此一遊」的劇情,但因爲 Come By 在這部電影中是以塗鴉的形式表現,所以此時也可能有「塗鴉」之意,即 come by = comeby = kameby (實際發音) = Aearth.bird = 氵亼木土鳥牙 = 氵余土鴉 = 涂土鴉 = 塗鴉。其中有些意思寫爲 come by 可能只是障眼法,實際上不一定能將 come by 一語當作是 come  by 的組合。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