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賞公民 LikerLand 按讚連結

方格子個人贊助頁面連結

2018年5月24日 星期四

中京之謎



【附圖:central court = central.court = 央中的.c.ourt = 央中的.k.opposite.u戈土 = 央中的.京.相反的u戈土 = 央中的.京.n戈土 = 央中的.京.丿𠃌戈土 = 央中的.京.成土 = 央中的.京.城 = 央中的京城,意通「中京」,其中 k 約略形聲台閩語「京」的起音,opposite 則有「相反的」之意,所以「相反的u」於此式中即轉換字母 n 再以 n 分解爲符號「丿𠃌」,r 約略象徵古代的戈形兵器而轉換漢字符號「戈」,t 約略形聲漢語「土」的起音。】



依漢字文化的邏輯,所謂的中央政府應該是位於「中京」纔對,但是歷史上有以西京 (或稱「西安」、「長安」等) 為首都、以南京 (或稱「建康」等) 為首都、以北京 (或稱「大都」等) 為首都,後來東京 (P.S. 「東京」或因其是位於「京都」之東的大城市而得名,但是日本本身卻沒有北京、西京、南京,所以此說也有點詭異!此外,漢字文化古代的「東京」及「京都」不一定就是日本的東京或京都,因爲北宋帝國的首都開封也曾經稱爲「東京」,《後漢書》中也有「京都」的記載) 意圖入主 China (或 Cina、Chine、Sina、......等) 或 Khitan (契丹,或譯  Cathay) 地區當首都但後來失敗,但難道漢字文化的政治發展史中從來沒有以「中京」當作首都的時候嗎?不覺得有點詭異嗎?Where was 中京?.........神秘的中京!.........



經查閱 Wikipedia 後發現,漢字文化的歷史上也不是没有過「中京」或「中都」之類的城市名稱或區域名稱,只是很短暫或不明顯,整理如下:


1. 漢魏洛陽故城,此城在曹魏黃初二年 (公元 221 年) 被列為首都,爲五都之首。(P.S. 即「中都」,見《魏志·文帝紀》引《魏略》。)


2. 顯德府或中京顯德府,是唐代渤海國的中京顯德府,據說是在今天自稱「中國」之國的吉林省境內。


3. 京兆府,唐肅宗至德二年 (公元 757 年),改京兆府長安為中京。(P.S.《新唐書·地理志》:「上都,初曰京城,天寶元年曰西京,至德二載曰中京,上元二年復曰西京,肅宗元年曰上都。」)


4. 大定府,即遼朝或遼國的中京大定府,據說是在今天自稱「中國」之國的內蒙古寧城縣大明鎮鐵匠營鄉。


5. 中京大定府,於公元 1153 年金國又將之改為北京大定府,原來是金國的五京之一,同年將舊遼國的南京析津府 (據說是在位於今天自稱「中國」之國的北京西南廣安門一帶) 改稱為「中都」。


6. 日本愛知縣名古屋市的別稱即「中京」,因其位於東京與京都之間。但此「中京」可能僅是「兩京之中」的意思。


7. 日本京都府京都市中京區。但僅是京都市內的分區名稱。




【附圖:京字演化】



漢字「京」這個字的象形文本來只是ㄧ棟高大建築物的意像,或是此種建物是建築在某種架高的平台之上,而高大的官府建築應該也算是「京」。中央官府之「京」式建築的所在之城應即是「京城」,或稱「京都」、「中都」、「中京」,更早期的古早時代,應該就是以「京師」或「中國」為首都的名稱,如《詩經》提到的先秦時期的「中國」或「京師」。秦代的「咸陽」乍看不含「中」之意,卻與 Center 或 Central-Area 的略縮 Cen-Area 或 Cen-A. 有點諧音,可能也有「央中城區」即類似「中京」或「中都」的內涵,只不過比較偏向拼音文字的語意,但習慣用現代中文漢字思考的人就搞不懂這樣的語意了。(P.S. 參考【附圖:京字演化】)


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古代的「咸陽」二字是否只是一個古代的語音漢字,也就是當時對原始的拼音文字之 center ㄧ類 (例如 Latin 語言之 centrum、Greek 語言之 Kentron -- 此語發音可能較接近漢語「京城」的語義) 的意義搞不太清楚而造出來的譯音式語音漢字詞?而當時的秦國是否使用的是另一套和ㄧ般漢語不太一樣的語言呢?若是如此,西秦篆文的文字發展史,可能就是研究及參考整理古代華夏語文的ㄧ個新形態文字的創造發展史,而篆文也可能是秦文化把自己的語言和古代的華夏語文融合在一起的結果。(P.S. 此處談及的「秦國」和 China 是指古代華夏地區的ㄧ個以岐邑為根據地所建立的方國地區,其末代皇帝之前的秦始皇最終統壹了其它同時期的六個王國或公國,與漢字文化之清代以後又自稱「中國」和 China 的政治結社組織關係不大。)



拼音字母很適合用來速記原本不熟悉的語言,然後回來再慢慢推敲研究其中的語意,就算搞不清楚意思還是可以用接近原始語言的發音來唸讀,但是漢字不然,漢字ㄧ旦速記用字不對,意思就會走樣,而意思走樣的字詞若不經過解釋往往很難搞清楚本來的意思,所以如果後世讀者將古代速記文本中的文字當作解讀過的最後成品文章來閱讀,就可能產生很多誤會。


個人懷疑很多古代的漢字詩詞、文言文都是速記的成分居多,不是一般正常的口語會話。例如,《孟子.告子篇》在「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内也。」ㄧ語中用「內」字來速記 nature (己然,意通「自然」) 或 natural (己然樣容,意通「自然的」) 之類的語意,所以《孟子.告子篇》的這個「內」字不是在表達「內部」(inner part) 或「於內」(in) 的那個「內」;《莊子》在「人欲於色,聖人欲於德也。」ㄧ語中以「德」字來速記 telethesia (傳電通訊;電連心訊,此時類似 telepathy -- 電連感心,意通「心電感應」) 之類的語意,所以《莊子》的這個「德」字較類似「超越色相或表相的心電感應」之意,不是一般所謂的「習慣」、「習性」或「直覺的行為」之意,其中又以符號「直」的初文 (形似「|目」上下組合) 與 tele- 之 ele (此時似 l 與 eye 融合) 的部份對應,同時以「德」的漢語起音約略對應 tele- 之字首的 t 音


那麼,漢字文化的古代文人會不清楚古代的漢字文本可能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嗎?難道漢字文化不曾有過一套獨立於漢字之外的、後世所不知的漢語式拼音符號速記法嗎?如果曾經有過,那套拼音符號又失蹤到哪裡去了?



P.S. 


漢字「中國」一詞在古代大約包括了三種意義:


1、意通「京師」、「京城」、「首都」、「首府」、「天子位」、「天子都」、「天朝」、「朝廷」,也包括前述的「中京」、「中都」之概念,或相當於現代的「政府」、「中央政府」、「聯邦政府」或「聯合國總部」之類。此義可見於《詩經》,並且自漢字文化遠古的周王朝聯邦時期即已成形,一直延續到大清帝國時期。


2內國,即「國內」的同義倒裝詞。此外,「中華」一詞則含概了「內外」即「內國和外國」的統稱,可能也是出於古代的天朝意識型態之產物。此義散見於一些古代的漢字文本及《說文解字》對「中」字的釋義。


3正國,即「匡正國家統治集團」或「整頓國家統治中心」之類。此義可見於《孟子》及《說文解字》對「中」字的另一個釋義


現代中文文化 (Mandarin culture) 的新聞媒體等將「中國」與 China (岐聯地、秦地、篆地、持兖地、契丹、支那、清地等同在一起是完全錯誤的轉譯,肇因於近代國民革命黨的錯誤宣傳與後來洗腦填鴨式國民教育的推波助瀾。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