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3日 星期五

28. 大過 011110 澤風-兌巽 (Quarter 2-11)



棟撓。利有攸往,亨。-- 所謂太過份,就像建築的骨幹或柱子因為份量不夠、承擔不起過度的荷重而發生撓曲偏折的現象,柱子要能輕鬆支撐它負荷的重量纔行得通啊!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 變卦澤天夬 -- 憑藉著類似白茅製成的草繩般堅韌的物質和地基來綑紮固定柱子、箍緊它的垂直結構,防止它發生撓曲、變形、位移,這樣是不錯的。當撓曲的現象太過度時,柱子可能會突然像人體發生骨折一樣的決裂而折斷呢!(P.S. 此處「白茅」也可能有 big base、basepole、basement 等與「基礎」、「基軸」、「地錨」、「地基」、「地基結構門類」等直接相關的含意。)

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 變卦澤山咸 -- 高大、密實、挺直的楊木通常是作為承重柱的好材料。它不但耐乾旱,在看起來好像枯朽的壯態下也能生出嫩芽枝葉,是所謂的千年不壞之木。就像成熟老練的丈夫總是得到妻女的依靠和信賴,只要有骨氣、以感情和誠意相待,沒有做不到的事啊!

九三:棟撓,凶。/ 變卦澤水困 -- 柱子因為承擔不起過度的荷重而發生撓曲,這當然是很危險的。此時,應該在柱子和柱子之間用密實材料做成框架結構或桁架結構去作紮實的補強做好綑紮結構與防水防潮的加強工作,避免柱子承受過度的荷重。

九四:棟隆,吉,有它吝。/ 變卦水風井 -- 柱子做的隆重一點總是好事,結實的結構可以避免其它可能增加的、難以預測的額外荷重所引起的負擔,例如:水流或風動引起的側向推力。如果能設置柱井或柱礎作為加強固定柱子底部的基礎,並且做好排水管道以防範柱子底部潮濕腐壞,那麼就更好了!

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 變卦雷風恆 -- 高大、密實、挺直的楊木通常是作為承重柱的好材料。它不但耐乾旱,在看起來好像枯朽的壯態下也能生長出叢叢花朵,是所謂千年不壞之木。就像成熟老練的婦人總是能得到男士或丈夫的矚目和睛睬,只要持之以恆的保養、照顧自己的骨本,那又何必感到意外和羨慕呢!

上六:過涉滅頂,凶,無咎。/ 變卦天風姤 -- 如同在過深的河流中涉水,可以感受到水流的衝擊力,如果要避免柱子高處承受過大的風力,就必須把房屋頂部的迎風面積逐層減少,形成傾斜狀或階梯狀的樣式,或是採用縷空通風的方法,以免屋頂發生結構破壞的危險,這樣是不錯的。


"Actually, this Hanese word '過' had a meaning of unduly moving of the bone or fracture, it seemed like trying to describe the dangerous situation about some kind of overloading in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by these two simple symbols -- 'bone - 咼' and 'moving foot - 辵 or 辶'."

"I think it also directly meant 'go too far', because of '過' was sounded like 'guò' in modern Chinese, and related to the over big span or over large bay in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And we can see many words in this qua were talking about the deformation which was caused by the overloading or extra-force in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Do you feel the image of this qua '011110' looked like a column or beam with two joints on its both sides?"

"Sure! Actually, most of the bones in the body have the same structural feature, that's why this qua was related to the bones and focused the issue on the structure of building."

"Yes! Structure is the basic support of the building, just like the bones in our bodies, that's why 'base' is a little related to 'bones' in English. A stable building is always constructed with a good basement. This important principle was noted in the first yao of this qua."

"Then...... how to fasten the structure tightly with hoops? How to choose good materials for construction? How to construct stronger structure? How to support heavy weight and resist wind power by suitable columns and sloping roof or else?....... There were some suggestions recorded in the following lyrics of this qua."

"Actually, this Hanese word '過' not only meant but also sounded like 'collapse', its pictogram seemed like present the situation of the broken bone, a bone was broken and became two sections with some overlap, that's why 'collapse' also involved 'lap', just like to describe the situation when a column was broken....."

"From the symbol of this qua '011110', a good bone is not only dense and homogeneous, but also needs two soft and flexible sides to adapt to the possible moving force as the buffers."

"In wooden structure building, traditional architects in Hanese culture seemed like prefer to design the joints between column and beam without nails, but using a hinge-system...... Such concept was really matched with the symbol of '011110'."

"Actually, the bird's skeleton is not so heavy and dense, indeed many little holes well-distribute inside their bones, that's why they can easily fly. If we looked the natural phenomena in detail, we might find more saving material way to construct the suitable structures."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truss system and space-frame system structure were developed later in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let the creation of super large-span space come true, even the speedy transports and airplanes."


過份與不過份的差別,只是對於自然現象認識程度的不同,以及對於架構形式考慮程度的不同而已。如果詳細考究的話,其實自然物質的表面和內裡可能處處都有坑坑洞洞的空間,人為設計的物品也可能處處都有坎坎坷坷的缺陷、處處都有思考不夠仔細、不夠周全的問題啊!那麼,如何纔能避免思考的欠缺、行動的遺憾呢?


"When the destined point was far away from the starting point, sometimes we might hope to jump across a long distance and arrived at there in a short time...... But, we might ignore many details between these two points."

"After walking step by step to practice, the truthful reality might be not as same as we thought, that's why the next qua '坎' was marked as '010010', a big span as '011110' was going to have some interruptions, it might be caused by the examination of critical lapses......"

"Think about your own growing, when you are a very little kid, before jumping and running, have you ever tried effort to crawl and sit, stand and walk?...... Before standing up on the floor and ground, you might have some hesitation, you might start to ignore your tiny little friends in your childhood -- ants, they still busily crawled on the floor and ground, and you just worried that they might be trampled by your steps,...... but something made you feel proud and courageous might divert your attention......"

"But how to prevent such kind of ignorance? Too many hesitations might make me interrupt and slower my walking steps, cause my each step become a difficult observation and careful decision...... I think fishes have not such moral questions, they live in water, not on the ground......"

"This is a good question, but where is the answer?...... Actually, as you are talking about this question, you indeed not forget your little friends in your childhood, they still live in your subconsciousness, and someday you might solve this question......"

"Can we talk with ants? Or just move to higher level floors? But ants still follow our moves and live with us everywhere...... Why they aren't afraid of us?......."

"That maybe just like the question about traffic incidence. If you were a giant and ignored the traffic rules, you might harm many lives, but what were the traffic rules of great nature?....... A small planet might rush to the earth and cause many lives disappear, was there any traffic rule in the universe?......"

"Last night I dreamed about a goat bite my left hand, and a very big dinosaurian egg is going to born out from a wall of rammed earth covered by grasses in a park......Goat is a kind of '羊' in Hanese, and my hand belongs to '我' in Hanese, then '羊' combines with '我' is '義' which seems like 'defined meaning'......Why ant was written as '蟻' in Hanese? I think maybe there is a special meaning between human and ant. Ants might anticipat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kind's civilization......"

"Maybe,......Rome was not built in one day, but the first step might be paced by ants, they are the pioneers on the ground, also the decomposers after the collapse of a life...... And, how about that dinosaurian egg in your dream? Is there some kind of special meaning?"

"Dinosaurian bones are hard to be decomposed by ants, that's why those biological archeologists could dig out a lot of their skeletons buried under the grounds, they were the most lively and firmly solid skeletons on the earth before and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ir blooming times........."


What I confused was......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ts and dinosaurs? After their lives collapsing, dinosaurs might leave giant bones on earth; but ants might disappear and mix with the sands and winds,...... and their spirits might keep exploring the other places before the arriving steps of humankind's civilization........

No matter what, except giant bones, at least the big eggs of dinosaurs might give us some other ideas to create the shell structure for more great spaces without columns.



P.S. 相關文章:易的故事 -- The Story of I.E.

https://lsdesignworld.blogspot.com/2013/09/000-story-of-ie_19.html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己已巳與龍之謎


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漢字的奧妙往往就表現在那一毫一釐之間的差異。例如,「己」、「已」、「巳」這三個乍看很相近的字,就因為其中「L 形筆畫上部的長短」及「L 形筆畫與一個 ⊐ 形符號之間的組合關係」之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意思。

【插圖:漢字「己、已、巳」三個字有細微差異】



,發音ㄐㄧˇ 或 jǐ 或 gí 等,意思通常相當於「自己」。但是和「巳」、「已」相較,其實可能是指「比較開放的自己」,也代表「現實意識」。

,發音ㄧˇ 或 yǐ 或 yi 等,則是「半開放半封閉的自己」,也代表「自我意識」。

,發音ㄙˋ 或 sì 或 sí 等,則是指「比較封閉的自己」,也代表「潛意識」。


曾經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工作研究的詩人楚戈在他的著作《龍史》中指出:古代也有以「它」、「巳」兩字來代表「龍」,而且「龍」又和「農」有關聯。這個說法很有意思,因為「它」是「蛇」帶有的潛行隱晦的性質、「巳」則有「比較封閉的自己」的含意,恰好吻合了「巳」字象徵「潛意識」的意義。

農業時代開啟理性文明,為了維持理性文明,自然會產生比較封閉的潛意識。早期漢字文化龍蛇不分,畫蛇添足纔出現龍的圖像。由於蛇是不容易抓到的爬蟲類潛行動物,有時候也和土地神被聯想在一起,因此龍和蛇可能都被視為農業文明中難以被完全理解的潛意識的象徵。

「巳」被視為「龍」的說法,點出了在漢字文化中早已有古人把「潛意識」視為變易無窮的「龍」的觀念,這可以解釋為何有所謂「龍的傳人」的說法,其實可能只是代表一個自尊自重、求真求善、寵愛自己、發掘夢想,並且代代相傳的去實現美好心願的價值觀。

That must be a long story......

問題是,在古代計時用的「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中,「巳」相當於「早晨九點鐘到十一點鐘」的時段,而這段時間通常是白天,並不怎麼隱晦啊!那麼「巳」又怎麼會和龍蛇有關呢?

有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古時候的龍蛇在白天沒有完全躲起來,而是健行在樹蔭下等陰涼爽快之處,並且在 07:00 到 11:00 的辰巳時段中最為活躍。這可能是居住在現代大城市的人們很難想像的呢!......筆者實際上在大白天裡就看過有大蟒蛇飛速地滑行在山上的溪谷中臨接成ㄧ長串的大石頭上。


P.S. 有關「現實意識」、「自我意識」及「潛意識」的解釋,請參閱「LS.夢本 -- The Elements of Dream」之「夢的原理--名詞解釋 / The Elements of Dream -- Vocabulary」。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民主與身心靈的健康


在漢字文化的原始意義中,「民」和「人」本來是不太一樣的。「人」通常泛指一般人,「民」在象形字中則為「敏目」之象,也就是以「目」和「十」的組合來表示「十分敏銳的眼睛」、象徵「辨事精明準確的特性」。換句話說,「民」的意思本來可能是類似現代議會政治裡在中央階層參與公共事務決策的、感官及頭腦非常清楚的參議人員。事實上,在台灣話或閩南語中,「民」(bmín) 和 「敏」(bmìn)、「明」(bmíng) 兩字的發音很接近,這也可能是漢字「閩」的華語發音 mǐn 或 ㄇㄧㄣˇ 的來源,有可能是從台閩語「民」(bmín) 的發音翻譯過去的。

至於漢語「人」的發音多以 r 音或接近 r 音 l 音爲起音的原因,有ㄧ個可能是通過漢字「民」近似符號「Rㄧ」的重疊組合之 R 的拼音字母之小寫即 r 的發音之一如「如」或「若」的起音來發聲,這也可以解釋爲何漢字符號「人」的衍生符號「儿」用的是 r 音的另一種發音方式如華語「兒」的發音 (P.S. 台閩語「兒」的起音仍與「人」字的起音相同)。也就是說,漢語「人」在某個時期以後可能和「民」字同義化了。


【附圖:「人、民」字形演化】


「主」 的象形字是一盞「油燈」(oil lamp) 或「燈柱」(lamp-post) 的形象, 可以引申為「黑暗中的明燈」、「黑暗中的指引」。也就是說,當人處在徬徨失措、迷惑失途、找不到方向或目標時,可以給予清楚的方向指引或是有力的精神支撐的就是「主」。 所以,「主」也被用於傳統柱樑結構建築的主要垂直支撐構件的名稱「柱」字中,又引申出「拄持」、「注意」、「註釋」、「註解」、「註明」等詞彙。可能就是因為這層關係,我們常常可以在許多漢字文化的傳統建築中,看見一些柱子上雕刻或註明了一些被認為應該注意的文字。

【附圖:主字演化】


也因此, 所謂「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古人在社會政治的運作中,把感官敏銳、辨事精明、擅於發現的「民」看的最根本、最重要,而社會既有的風俗習慣則是次要的,至於獨裁 (monocracy -- 單一權勢、單有權勢) 的重要性更是比不上民主 (democracy -- 人民權勢、証明權勢)

值得一提的是,在象形字裡,「民」字中的「眼睛」符號和帶有「直覺的行為」、「習性」或「慣性」意義的「德」字中的「眼睛」符號在與符號「十」的組合關係中恰好上下顛倒,這顯示了,「民」本來就有顛覆習俗或改變習慣的性質。例如,改進望遠鏡並且觀測驗証天體運行的實況、推翻過去宇宙星體以地球為中心運轉的觀念、奠定古典力學基礎的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公元 1564 ~ 1642 年), 可以說就是一位典型的「民」(demo)

demo 一字之所以與「民」字互通,正因爲有「明」的意義,例如 demonstration 即有「明証」、「證明」之意,而 democracy (人民權勢、民主) 也有「明理政治」之意,絕不只是少數服從多數那麼簡單而已。另一個可能就是,demo 通過「demo = decade = 十目 = 十罒 = 民」直接轉換漢字「民」的早期象形字體而意通漢字「民」。

【附圖:德字與民字演化比較】


有句古話說:「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意思就是「民視就是天眼、民主就是天主」,這個「民」可能就相當於古埃及文化中太陽神明亮銳利的眼睛 --「日之眼」(Solar's Eye 或 Eye of Ra) ,其正式名稱是象徵「正義之眼」的「Eye of Horus -- 目眼于正」。



【附圖:與象形字「民」字圖形接近的、古埃及文化中的太陽神的眼睛 -- 日之眼 (Eye of Ra 或 Eye of Horus)


亦即,感官視聽敏銳的人民可以反映天意、省察萬物、顛覆迷信,讓社會政治的運作更臻完善。反之,人民若隨波逐流、精神渙散則「泯」-- 猶如隔水觀物一般,即使感官能力本來很不錯,結果意識知覺還是會糢糊不清的。

由此可知,民主時代更須講究身心靈的健康。


P.S.1. man 與「民人」的轉換密碼:

如果對照古埃及太陽神眼睛的符號,並且將 English 的 man 一字視爲 m (象徵「眉」 -- 台閩語發音 bâí、華語發音 méi)a (代表 ai,爲 eye -- 「目眼」的發音)、及 n (代表「人」且 n 與篆文「人」字形似) 的組合,則 man 就和漢字「民」或「民人」的漢語發音與意義非常相似。近代民主政治之所以發端於 English 的語言文化,可能也不是偶然的,因爲他們的前人稱呼人為 man,隱約之中似乎通曉古代漢字「民人」二字的真正內涵呢!


 【附圖:man 與「民人」的轉換密碼】


man 除了有「民人」之意,又可能通過 「man 爲男」或「man 合男」即「民人爲男」或「民人合男」表達「男民人」或「男人」之意,此時 m 代表 man (民人)、a 轉換漢字「爲」或「合」、n 約略形聲漢語「男」的 nán 式發音之起音。man 的複數形式爲 men,其中的 e 可能通過大寫 E 象徵漢字「三」,而漢字造字多以三個重複的符號組合寓意象徵多數或大量的含意,如「森」、「卉」、「众」、「淼」、「焱」、「磊」、「藟」、「壘」、「疊」、「品」、「區」等等,所以 men 直譯可能就是「民三人」,其中「三人」依漢字的造字邏輯就是代表複數的人或多數的人,「民三人」的意思也就等同於「民人複數」之意。

走筆至此,突然有個疑問,man 既然有「民人」之意,那麼「人民」應該也可以倒過來拼音爲 nam 不是嗎?爲何拼音文字不用 nam 或更完整的 namin 來橋接漢字「人民」呢?......可能是因爲 namin 和漢語「難民」的發音太接近了。換句話說,從漢字轉換到拼音文字的過程中,也得考慮一下是否有撞音的可能,纔能將字母作出較適當的排列組合。



P.S.2. woman 與「婦民人」及「婦人」、「婦女」或「女人」的轉換密碼:

w:可能來自 sweep 之 w。sweep 意思和「掃」接近。sweeper 也有「掃者」之意。

o:可能來自 broom 之 o。broom 意指帚、掃把或畚,甚至本來也可能和布抹、抹布相關,音近台閩語意指女性的 zábò 之 bò,也和台閩語「媳婦」(xîmbú) 之「婦」(bú) 發音相近。[註:English 中 broom 用作動詞時,意思通「畚」、「掃」,broomstick 意思是「畚竹篙」(以台閩語發音較傳神,但省 s 音),指「掃帚」、「帚」。台閩語 「畚」用於動詞唸爲 bû;「畚圾」(意指垃圾)、「畚斗」爲名詞,其中「畚」唸爲 bûn。華語 「畚」則唸爲 běn,單一的「畚」字較罕用,多用「掃」字來表達,較常用於指「畚箕」、「畚斗」等表示掃地用具的詞彙。]

wo:可能來自上述 w、o 的合成,與漢字「婦」的含義幾乎相通。

man:根據前述,與「民人」相通,現代英漢字典多譯爲「人」。

wo + man = woman,直譯即「婦民人」,現代英漢字典多譯爲「女人」、「婦女」或「婦人」。woman 的複數形式爲 women,其中的 e 可能通過大寫 E 象徵漢字「三」,而漢字造字多以三個重複的符號組合寓意象徵多數或大量的含意,如「森」、「卉」、「众」、「淼」、「焱」、「磊」、「藟」、「壘」、「疊」、「品」、「區」等等。


P.S.3. Greek 語言之 demo 與「民」或「民人」或「人民」的轉換密碼:

Greek 語言的英式拼音 demo 一語與台閩語「人民」的ㄧ種發音 dímmín zímmín 可能同源。此外,Greek demo ㄧ語和漢字的轉換可能通過橋接式「demo = de.mo = deka. = . = 十目 = 十罒 = 」轉換漢字「民」的金文字體 (即「目十」之初文「罒十」的上下組合),或意通 English person (民人;民和人;民員人;民于人;民人之ㄧ;民人子;民子;......),或也意通 English man (民人)或中文「人民」之意。其中 deka 意通 English  decade (有「十」的意思),而 demos 則是 demo 的複數而意通 English people (民于複數;民眾)


P.S.4. 漢字古書中的「民」可能意通 man men

《尚書·梓材》記載「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試譯:皇天將梓材付予「中國民」agricult 疆土 of 先王事業。-- 皇天將資材付予「中國民」為耕耘開墾疆土關于先王事業。),古代漢字文化早期沒有「中國人」這種稱呼,但是在周王國聯邦時期却有「中國民」的記載,從發音來看,漢字「民」比較接近 English man men,也就是「中國民」比較類似 Central Court men 的語意而不是 Central Court rén 的語意,也不是 Chinese Zhongguo rén 的語意,而當時的「中國」大約是指周王朝的「京師」(Capital) 地區,所以早期「中國民」即可能是「周原民」或「皇民」或「天民」或「皇天之民」或「京師之民」(首都之民) 之類的意思。




P.S. 相關文章 : 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宇宙的想像


所謂「上下四方謂之宇、古今往來謂之宙」,古人定義「宇宙」是空間和時間的結合。但是,為何「宇」代表三個維度的空間、「宙」代表另一個維度的時間呢?古人又為何用「宇宙」這兩個字來描述灝瀚無窮般的廣大時空呢?

「宇宙」這兩個漢字相當有趣,兩個字都帶有一個「棚架般的罩子」的符號,也就是一個類似「空間」的東西。此外,「宇」字中的「于」也可以是「於」或「在」的意思,也就是「存在」;「宙」字中的「由」則可以視為 「由來」、「緣由」等類似的意義。


換句話說,在漢字文化的原始意義中,「宇宙」的概念可能是這樣產生的 :當意識到自己存在於一個空間中,並且想要了解這個空間存在的由來,也就意識到了 「宇宙」。

也因此,在了解「宇宙」存在與由來的過程中,免不了會有「等待」或「期待」某種現象或徵象出現的思緒或行為,所以「時間」的「時」字裡也有個 「待」字中的「寺」,這也說明了,古代寺廟的起源很可能與探究宇宙存在奧秘的願望有密切的關聯,這也可能是許多宗教最初形成的基礎。

在漢字文化中,「寺廟」又可以稱為「廟宇」, 在在顯示了古人把宗教建築視為某種對於「宇宙」的觀察或想像的「宇宙模型」。除了漢字文化表現出「寺廟」和「等待」、「時間」的關聯之外,英文裡的 temple(神廟)與 temp(暫時)也同樣巧妙的表現出「宗教建築」和「暫時」、「等待」一類與「時間」有關的文化內涵。【註:由於文字的演變歷史悠久,這類文字組合上的巧妙關聯,並不適用於所有的文字。】

從象徵宇宙模型的古代寺廟的造型樣式規模的各種變化可知,人類經由探究宇宙所得到的結果並非一直都是一個固定的樣子,有時大、有時小、有時簡、有時繁、有時高、有時矮、有時方、有時圓、有時斑瀾、有時質樸、有時通透、有時厚重、有時深遠、有時淺近......當然也有那種混合型或融合型的。

可能就是因為這個緣故,逐漸產生宇宙其實是一個會變化的有機體的想法,也出現了「人體也是一個小宇宙」的聯想,認為種種的生命體其實都是某種規模的宇宙。既然如此,多元宇宙或多重宇宙的觀念也就逐漸可以讓人接受了。

換句話說,「了解宇宙」和「了解生命」可能是極為相似的兩件事情,而「了解」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心智活動,自然也和「意識經驗」或「意識運作」脫離不了關係。也就是說,「了解宇宙」不僅是了解 「物理宇宙」, 還要了解相應於物理宇宙的「心理宇宙」,這纔足以趨近對於宇宙的圓滿詮釋。

「……存在、意識、了解、詮釋……」這樣一個螺旋狀的半封閉半開放式的迴旋曲很可能就是一個生命意識也是宇宙意識的起點或種子,也是宇宙創生的根源和過程,在它的前後兩端可能就是不斷湧現的意識白洞與意識黑洞。但是,從一般的常識來看,種子或根源其實也不是無中生有的,在它之前還有種子或根源,思想的表達似乎很難超越文字與符號,不是嗎?

話雖如此,文字本身又可能提供或暗示了許多真相的線索,有時候也帶來和生活經驗相連的難以言喻的感受。 正因為沒有完美的答案纔要去追尋,畢竟我們都不是孫悟空,可以翻一個跟斗就能十萬八千里遠,這也是為何我們還要花時間在這個空間裡寫字的原因啊!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正與負


在現代心理或心靈哲學的領域中,常常會看到所謂「正面」與「負面」的說詞。由於「正」、「負」的觀念及符號表示在數學中也等同於「加」 ( + )、「減」 ( - ),這往往很自然的使人產生一種腦神經的聯結效應,把「正面」和「增加」、「益得」、「累積」、「積極」聯結在一起,又把「負面」和「減少」、「損失」、「消去」、「消極」聯結在一起。

然而,是否「正」者必優、「負」者必劣呢?漢字文化的古人在造字時,是怎麼產生「正」和「負」的概念?又如何看待「正」和「負」的價值呢?

早期的「正」字畫成「上口下止」或「上一下止」的象形,其中「口」與「一」代表某個關口、定點、目標、範圍或境界、界線,「止」則為腳部,是「走向某個界線或境界」的意思。後來,「正」加了「行」的符號「ㄔ」而衍生出「征」字,「征」的本意就是「正行」或「走向某個界線或境界的行為」。




【附圖:正字演化】


因此,「正」可以引申為「止於至善」,也就是「走向最高最遠的境界」。例如:「正典」、「正經」、「正式」就是指一件事物或式樣看起來非常隆重,甚至完美至極,有如可以收藏的經典一樣。此外,「正」也有「實行」的意思,所以纔衍生出「証」字,意思是「經過實証的訊息」。因而,「正」通常也可以作為相當於英文中「現在進行式」的輔助語,例如:我正在吃飯、我正在看書......等等。

「証」與「證」的不同在於,「証」是「實証」、「驗証」、「証明」的意思,「證」則是一種「資格的檢驗」、「身分的核對」、「登錄於某種名冊或表單的名份」,例如:證件、證書、身分證。換句話說,「證」不一定能作為長久有效的「証」。所以,「正」也被引申出「平穩」、「正確」、「正當」的等意思,因為要長久維持一個「正」相當不容易,要經過時間的考驗、長期的實踐和檢驗,纔能方正穩當、面面俱到,做到持續的正確。

由此可知,「政」的本意就是「鼓勵為正」、「鼓勵自己或他人從事正面的、積極的、面面俱到的思考或行為」。然而,所謂「矯枉過正」,過度追求完美有時候也可能會變成一種「病態的正」,也就是所謂的「症」。或許,飲食過度、體力透支、水土不服、精神耗弱......等等超過人體機能適應能力與負荷能力的狀態就是疾病症狀的原因之一呢!


那麼,「負」又是什麼呢?

「負」字的篆文是「上人下貝」的組合,其中「貝」與「財貨」、「財產」有密切關聯,意思是「人守護著很多財貨或財產」,所以也引申出「負責」、「負擔」等詞,類似「承擔」之意。因為負責而擔心有所損失、擔心辜負委託之人、擔心變成負心的人,所以「負」字也就和減損、減少、保守的消極、行動的不便、直覺的否定等產生關聯。《說文解字》也記載「負,恃也。从人守貝,有所恃也。一曰,受貸不償。」。




 【附圖:負字演化】


簡單的說,「負面」就是因為心裡有負擔所以難以向前大步行動的狀態,「正面」則剛好相反的可以勇往直前。「正面」與「負面」其實都有維護身心機能平衡穩健的作用,過度正面和過度負面都未必是最佳狀態。

顯而易見的,開創者具有不是過度莽撞躁進的正面思考、負責人持有不是過度憂慮不前的負面思考,兩者都是理所當然的。當然,如果能夠正負兼顧、全面思考、時時保有一顆歸零的心,那麼距離通往有為有守的達人境界也就不遠了。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數學之謎:1 + 1 = 2?






一般而言,「1 + 1 = 2」這個數學式的意思是:在相同成份與相同單位的狀態與條件之下,1 加 1 就等於 2。

實際上,這個紙上作業的數學式是一個相當抽象的思維表達。如果真的要實現這個式子,必然不能忽略其中「加號」(+) 和「等號」(=) 的意義。

加 (+)、減 (-)、乘 (x)、除 (/) 和等於 (=) 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實際上卻包含許多現實面、技術性和隨機性的問題。更多時候,就連這些符號的簡單意義都會逐漸糢糊和瓦解。

現實生活中,尤其是和感情生活有關的事情,截然劃分的符號多半是行不通的,加 (+) 會變成漸長、演進、衍生,減 (-) 會變成漸退、縮小、消散,乘 (x) 會變成交流、互動、牽引,除 (/) 會變成承載、含蓋、包容,等於 (=) 也可能會變成等待、適應、調節。

換句話說,如果「1 + 1 = 2」是一種慣常與化約的知識,那麼其中的 + 和 = 可能纔是智慧真正的所在 。

巧的是,如果把 + 和 = 這兩個數學符號重疊在一起,恰好就近似漢字文化中「智慧」一詞的「慧」字裡的「丰」,真是耐人尋味啊!......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

心與勿


漢字既然是出於一種圖像文字,在造字的時候,必然涉及如何使用簡單的符號來表達概念或形象的問題,也就是運用足以把事物加以精簡化與抽象化的邏輯思維及圖示技巧。

但是,有些事物本身就很抽象,例如:空氣、風、光影、肉眼不見的微物或塵埃、可聞可感卻不可見的東西......等等,因而怎麼樣用抽象的文字來表達抽象的東西,想必古人曾經傷透了腦筋。

關於這一點,從「勿」這個字來看就很有意思。






首先,與「物」字相較可知,把「勿」加了「牛」偏旁的「物」字是以早期農牧社會中常見的大型動物「牛」來象徵比較大或比較明顯的物質,而「勿」則代表比較小或不明顯的物質。例如:空氣、霧氣、氣流或風、光影、塵埃、微粒‧‧‧等等,甚至引申到現代粒子物理學中所謂的分子、原子、電子、質子、光子、量子‧‧‧等等,都類似「勿」。

可以說,「勿」小而「物」大、「勿」難明而「物」可觀,「勿」就是類似物質現象的初始狀態。此外,「勿」又可以代表那些人體感官系統難以明顯理解或難以清楚定義的種種細微的訊息。

其次,從「勿」字本身來看,「勿」是由類似「ㄅ」的符號與「兩撇 」( // ) 構成的文字,其中「ㄅ」代表「包封」或「區隔」、「兩撇 」( // ) 則代表比較稀疏的「羽狀物」、「毛狀物」、「絲狀物」或「氣狀物」等等表現出「具有包封性或區隔性又若隱若現的物體」一類的意義,也顯示了,「勿」象徵著微小或抽象、若有若無、似物非物的東西。

也因此,「勿」和其它符號組合時,通常表現出比較抽象或模糊的性質,例如:「忽」是可以微微感覺得到卻又難以辨識的物質現象,所以纔衍生出「忽然」、「忽略」、「疏忽」等詞;「惚」則是一種比較模糊的意識狀態,例如只看見糢糊光影卻看不清輪廓細節的生理狀態就叫作「恍惚」;「吻」則是一種比較抽象的言語溝通,通常有刺激大腦分泌腦內啡的暈眩快慰感;「沕」則有隱約、隱沒或微妙之意;「曶」則是來自吐氣的意像;...... 等等。

所以,有「明顯、暢通」之意的「昜」字中的「勿」上面有一個「橫劃」,這個「橫劃」就是代表微小的訊息集結到明朗化而浮現或顯現到可以觀察的程度或界線,如同「量子物理」所說的「量子能階」。此外,「昜」字中的「日」或「旦」也可以解釋爲「日出地平」的象徵,描繪出「能量形成物質而明白可見」的意思。也因此,與「昜」相關的字通常都有明顯、開通,甚至是光明、動感的含意,例如:陽、揚、場、暢、盪、‧‧‧等等。


由於「勿」帶有微小或抽象的性質,因此它也可以是介於物質和精神之間的媒介或介質,如同「心念」或「心意」是行為和思想之間的媒介或介質一樣。在漢字的文字架構中,「勿」和「心」這兩個字被畫成好像隔著一面鏡子互為倒影的關係,透露出古人曾經觀察到,「心」和「勿」之間,如同英文的 MIND 和 WIND,可能在某種條件下有彼此影響或交互作用的關聯性。



換句話說,在早期的漢字文化中,「心」與「勿」之間的交互作用可能有以下幾個基本觀念:

一、「勿動」則「心動」、「心動」則「感動」,但是「感動」不一定會「行動」。因爲,感官系統的反應通常只會處理訊息尺度較大的「物動」,而「物動」也就等於是比較明顯具體的「行動」。

二、「心動」則「勿動」,但是「勿動」不一定會「物動」。因爲,「勿」必須累積到形成「物」的能量階層時纔會產生物質變化的「物動」現象。所以「勿」字後來衍生出「不能」、「不可」的含意,意思本來是「物質現象還不能達到可以明顯成形的能量階層」。

三、「能」字本是「如『云』之『ㄙ』」、「似『勿』又似『月』」,以及類似「羽」的符號組合,有「如雲氣流動、 盤旋的、羽毛絲狀或微小的類物質現象」的象徵意義,是一個近似結合「粒子物理」和「波動物理」又帶有「量子物理」的觀點來描述「能量」(energy) 的文字。也因此,由於「心勿倒影」的關係,「心」似乎有可能通過「勿」的中介作用和「能」取得互動和連繫。


四、漢字的「熊」把「能」加了代表「火熱」或「熱烈」的四個點 (、),可能是出於古人的生活經驗,表達成年或體型大的「熊」(bear) 雖然外表乍看起來有點行動遲緩,如同溫柔的月光,但是一旦發出蓄積的體能,牠的體力會變得像烈陽一樣驚人。後來的「熊熊烈火」一詞,正好說明了「熊」和 「能」的密切關聯,也說明了爲何「能」字中似「勿」又似「月」的符號後來會演變爲可以用來代表「肉體」的部首「月」。



綜合上述,既然「勿」是一種比較抽象的物質,那麼就可以說:能似勿、靈似勿、氣似勿、風似勿、霾似勿 (濕度小)、靄似勿 (濕度中)、霧似勿 (濕度大,但還不到露的程度)、無線電波也似勿、無影之光也似勿、無聲傳音也似勿‧‧‧‧‧‧



是故,勿似煙霧、勿有似無;迷勿則誤、爭勿則惡、感勿則悟。


後記:

心物奧妙字中尋,
心勿倒影現平鏡,
或許境識有時差,
長線爲勿短爲心。

物忽而生勿,
勿積若成物,
ㄧ念如ㄧ勿,
勿似霧非露。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孔子是個彈道學專家


在漢字文化中,孔子 (孔丘,公元前 551 年 ~ 公元前 479 年) 算是名聞古今的一代思想宗師,雖然他曾經做過相當於建築師的「司空」,但是實際上在這方面卻可能經營的有點「失控」,沒有留下任何偉大的實體建築作品,最後反而以類似「心靈建築師」的教育家典範為後世所推崇。

所謂「破壞容易建設難」,做為一位建築工作者,即使從事的事業有破壞的成分,通常也是一種帶有建設性破壞性質的修建工作或拆建工作,而不是任意搗毀、濫打亂砸的行為。可以說,曾經當過建築師、講究四維八德的孔子必然是一位和平主義者。

不過,雖然孔子是個倡導「大同世界」的和平主義者,卻也是個對於國防事務很有研究的、精通射箭技巧的「彈道學專家」。這一點,包括他的徒子徒孫在內,恐怕很多人都不太清楚。


為什麼說孔子也是個精通射箭技巧的「彈道學專家」呢?

第一、在古代以城池為國家中心的封建時期(也就是國家的疆界看起來有點封閉,又通常以城牆來圍繞主要行政區域的時期),從事國家建設工程的人通常也熟悉國家安全的防衛事務,例如西方古代羅馬文化中的《建築十書》 (De Architectura,作者 Marcus Vitruvius Pollio,約公元前 80 年 ~ 公元前 25 年) (P.S.1) 就記載了許多與國防相關的攻防技術。孔子生活在封建時期的春秋時代 (公元前 770 年 ~ 公元前 476 年),早期又從事建築工程的事務,他不可能不懂可以讓國家城池的防線向外推出一段緩衝距離的射箭技術。

第二、孔子曾經說過:「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在孔子傳授學生的六種技藝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之中,孔子僅僅把「射箭」視為不得不為的、具有「爭」的性質的學問。換句話說,孔子可能認為,就算要追求和平、維持和平,但是與射箭有關的「彈道學」(ballistics) 仍然是不可輕忽的學問。可見,孔子應該非常精通射箭的技術,是一位如假包換的「彈道學專家」。 事實上,從英文 architcture (建築) 和 archery (箭術) 都和 arch (拱;栱) 有所關聯來看,古代西方的建築學同樣也包含了和射箭技術有關的拱狀拋物線彈道學。


如果說,老子奠定了「工」的基本概念 ( P.S.2.),孔子則是把「工」的基本概念加以發展和應用,造就了「矩」的準繩和法度。因為,「矩」這個字是「巨」和「矢」的組合、「巨」本指與工程有關的「大型拱狀結構」、「矢」則是「箭矢」,可見「矩」的本意是「箭矢在天空飛越的大拱形路徑」,這是古代用來區劃地界的標定方法之一,也代表區劃工程或建築工程使用的「矩尺」。亦即,「矩」其實就是類似「彈道」的意思,又可以引申為「行動上最大的彈性距離或彈性範圍」。

【工、巨、矢、矩字形演變】


換句話說,「矩」不是動輒得咎的東西,而是最具有寬容彈性的一種限制。這是因為,代表「彈道距離」的「矩」通常會受到現實面的影響,例如:地心引力、風向、風力、箭矢彈射的動力及發射仰角等等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各種不同的彈道。因而實際上,不同的「矩」會有不同的彈著點,也就是會有不同的「至」,而這個「至」的本意就是「箭矢射出後飛抵的界線」,也可以引申為「目標」。 附帶一提,從包含「至」這個符號,並且有「抵達」、「到達」之意的「到」字來看,「到」在台語中發音為 gao 或ㄍㄠˋ,接近英文 goal (目標、目的) 的發音,這也顯示古代東西方文化可能有一定的關聯。

%u3010%u81F3%u5B57%u5F62%u6F14%u8B8A%u3011
【至字形演變】


由此可以推知,「知」的本意就是「知道」,也就是「確定箭矢飛行可以抵達目標的彈道」,或是引申為「明白如何抵達目標的方法」。「知」字中的「口」就是象徵「目標」,而這個目標就是和「至」發音相同的「智」。亦即,「知」可以通過「矩」的過程而達到「智」的境界。「智」字中的「日」就是以太陽在天空升降運轉一樣具有可以預測的時空軌道來象徵更醒目的「靶標」。也就是說,「智」比「知」的目標更加精準明確,「知」就像霰彈槍的「知覺」、「認知」、「知識」;「智」則像狙擊槍的「明智」、「智慧」、「智能」。

所以,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意思就是承認自己的心智發展有一個侷限,這個侷限就是心智或心力很難超越現實面的影響範圍。就像箭矢在天空上升、飛越、下降的拋物線彈道路徑一樣,人生有發奮向上的時候、也有不得不走下坡的時候。

也因此,孔子描述他的一生 --「吾十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從十幾歲到七十歲,其中到了五十而知天命,因為常人的壽命可能最多只有百來歲,五十歲就像人生彈道軌跡的最高點,也是生命旅程的中點站,達到他學問求道、逆水行舟的最高極限,此後就要像滑翔機一樣,順風逐流的漸漸降落在最終的目標上了。


於是,如果從學習射箭的整個過程和孔子教授學生的六種技藝「禮、樂、射、御、書、數」來看,就不難理解「孔子自述的一生」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彈道學密碼」了:

15 (吾十又五而志於學):這是「標定」的階段,標定方向的準備階段。這也是已經認識射箭的基本常識和「」節的階段。

30 (三十而立):這是「立定」的階段,就定位的入門階段。這也是對射箭感到高度興趣,快「」實習的階段。

40 (四十而不惑):這是「確定」的階段,盡可能拉弓求遠的努力階段,讓彈道抵達目標的「然率」或「機率」更準確。這也是達到渾然忘我,本人與「」箭合一的階段。

50 (五十而知天命):這是「命定」的階段,知道箭射出去還要參考外在環境的種種變化和影響,不斷修正彈道的準確度或命中率。這是懂得駕「御」自我的慣性,更客觀的來修身養性的階段。

60 (六十而耳順):這是「順定」的階段,聽風以求順風、調氣,使彈道與外在環境協調通順、融合為一,可以說是達到「箭術之聖」的境界。這也是足以把精通射箭的種種寶貴心得「」寫成冊、出版推廣的階段。

70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是「界定」的階段,也就是在已知的界限內可以隨射隨中,不會偏離彈道的原理,可以說是達到「箭術之神」的境界。此時,套用現在的觀念來看,也就是達到「」位化的精密階段。


由此可以推測,以先秦時期的度量衡一弓約 6 尺,一尺約 20 ~ 30 公分來計算,並且以準確命中靶標的標準來看,孔子在他十五歲時可能就展現了射程約 18 ~ 45 公尺而彈無虛發的能力,到了七十歲則可以命中率百分之百的一箭射達約 84 ~ 126 公尺遠。不過,如果以他智能影響力的射程來看,恐怕是遠遠超過 126 公尺呢![註:目前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 (Olympic Sports Game -- 全球人民的身體運動競比) 中,射箭比賽規則裡制定的標準射程,男子射程最遠為 90 公尺、女子射程最遠為 70 公尺。]

如果孔子活在今天,那麼以數位科技的發展來看,他可能會認為,目前人類的現代文明已經走到七十歲的階段,逐漸進入晚年了。幸好,後來不知道是誰說的一句很有創意的話 --「人生七十纔開始」,相信孔子聽了一定會峰迴路轉,搞起七十歲以後的新箭術,除了可能已經存在的傻瓜箭術或智慧型箭術之外,也許是無的放矢,也許是愛神之箭,也許是棄箭歸田,也許是無箭撥弦,也許是以風代弓、以言代箭..................


P.S.1.《建築十書》(De Architectura -- 直譯即「者匠作為成」而意通「所謂將作的成果」或「關于築建師的成品」),作者是 Marcus Vitruvius Pollio (約公元前 80  ~ 公元前 25 年)。「建築十書」是一般中文譯本的譯名) 中。

P.S.2. 有關「工」字的本意,詳見「LS.文本」中的「老子與惡水上的大橋」一文。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一生有三世


漢字文化中,「世」字在早期的象形文中畫成類似表達「三十」的符號,是一種用來記算時間或距離的數字單位。事實上,古代通常以三十年為一世(即1 世=30年),在金文或鐘鼎文中就出現與「世」字有關而疑似表達孔子(公元前551年 ~ 公元前479年)所言「三十而立」的文字。所以,如果以一般人的平均壽命大約90歲來看,可以說「一生」就包含了「三世」。


換句話說,在古代漢字文化的觀念中,人生有三世:少年、青年、成年時期的「前生世」;熟年、中年、壯年時期的「中生世」;碩年、老年、終年時期的 「來生世」。如果以相當於「自我意識」的「靈魂」是一種具有轉生不滅的心智運轉機制的觀念來說,那麼「中生世」也就是由「前生世」進入「來生世」或「再生世」的過渡期。

這種「一生有三世」的觀念,極可能是出於古人對於心識結構或意識結構的「三識合一」(P.S.1) 的認知。例如,假設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那麼,如果把今天當作「中生世」,那麼影響「中生世」處境的就是相當於昨天的「前生世」和明天的「來生世」。

就一般人而言,今天所盼望的明天,往往就是昨天不能達成的渴望或境界。換句話說,昨天的「前生世」所壓抑忽略的訊息,可能在今天的「中生世」形成潛意識的資訊回溯,並且因此而影響到明天的「來生世」。

把這個觀念擴大到整個生死學上,雖然也可以說,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階段就是「今世」,出生之前則有「前世」,死亡以後也有「來世」。但是,古代智者把一生分為三世的用意,無疑更希望能把握有限生命、珍惜寶貴生命,善用今生今世的當下生命來達成內心渴望的夢想,同時改善心智運作的缺失。

因此,有沒有前世的問題雖然眾說紛紜,但是如果跳出科學實證的範圍、參考古人從「一心有三識」(P.S.2) 引申出「一生有三世」的觀念,其實它也是一種心智哲學的導向問題。簡單的說,或許就是:

可以懊悔過去,但是改善過失,更好!
可以憧憬未來,但是步步為營,更佳!
可以隨波逐流,但是自知自明,更棒!


P.S.1、P.S.2:有關「一心有三識」(即「三識合一」) 的意思,詳見「LS.夢本」之「夢的原理 -- 名詞解釋」一文。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生活中的抽象畫.017--巷中柏油路面上汽車輪胎留下的痕跡(俯視局部)


如果眼睛是方形
是否看東西會變成一幅一幅的框景
用相機去補捉
零零落落的畫意
用光影去收集
晴雨寒暖的詩情
生活中的抽象畫
在城市的角落裡沉靜
生活中的抽象畫
在隨意的腳步中留影

巷中柏油路面上汽車輪胎留下的痕跡(俯視局部)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生活中的抽象畫.016--大樓的玻璃帷幕牆反射陽光並投影到對面舊公寓的洗石子牆壁所產生的光影(側視局部)


如果眼睛是方形
是否看東西會變成一幅一幅的框景
用相機去補捉
匆匆一瞥的畫意
用光影去收集
偶然遇見的詩情
生活中的抽象畫
在城市的角落裡沉靜
生活中的抽象畫
在隨意的腳步中留影


大樓的玻璃帷幕牆反射陽光並投影到對面舊公寓的洗石子牆壁所產生的光影(側視局部)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生活中的抽象畫.015--黑色光滑的咖啡桌桌面上反射一群LED燈光的光影(俯視局部)


如果眼睛是方形
是否看東西會變成一幅一幅的框景
用相機去補捉
隱隱約約的畫意
用光影去收集
恍恍惚惚的詩情
生活中的抽象畫
在城市的角落裡沉靜
生活中的抽象畫
在隨意的腳步中留影


黑色光滑的咖啡桌桌面上反射一群LED燈光的光影(俯視局部)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2013年11月17日 星期日

網路輔助解夢(NAO)/2013.07.05


基於現代生活中見聞資訊攝取來源的多樣化、各人生活經驗履歷的不同、宗教信仰及文化背景的差異,解夢已經不能單純的訴諸於所謂的「解夢字典」,而是必須了解人體造夢的自然機制、形成夢境的原因,並且找到適合自己的解夢輔助方法。

在電腦網路逐漸普及之時,解夢已經不必再停留在某個特定的理論階段,也不需依賴一些簡陋而武斷的解夢字典,網路上的資訊搜尋引擎其實就是方便輔助解夢的工具之一。

夢是內在心靈訊息交流的呈現,而夢中的訊息究竟連繫到什麼事物?是私人的事情還是公眾的事情?是心理的問題還是生理的問題?記錄夢境內容的整個過程、搜尋夢中事物的相關資訊、找出夢境元素彼此的關聯、解讀夢境情節形成的原因,這可能就是藉助網路來解夢的最有效率的方法。


以下列出的十點,可能就是藉助網路來自助解夢的最佳關鍵步驟:


01. 記錄作夢的時間日期,辨識夢境的內容主要是有關過去、現在或未來的訊息等等。

02. 記錄夢境的整個內容,夢中的自我意識和夢中其他人物等的情緒狀態和生理狀態。

03. 找出最近與夢境相關的新聞資訊。

04. 對照日常的生活日記並找出關聯。

05. 參考最近的情緒狀態和生理狀況。

06. 上網搜尋與夢境元素有關的資訊。

07. 辨別夢境元素產生的資訊的來源。

08. 整理夢境內容並寫下夢境的主題。

09. 謹慎推敲並作出夢境的整體詮釋。

10. 檢視對夢境的詮釋是否合乎邏輯。


巧的是,上述「網路輔助解夢」的英文縮寫 -- NAO ( Net Aid Oneiromancy),其發音恰好和「腦」字的發音相近呢!

夢,不就是腦的工作之一嗎?



P.S.相關文章:夢的原理 -- The Elements of Dream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夢與氣/2013.07.04


《列子•周穆王篇》︰「陰氣壯,則夢大水而恐懼;陽氣壯,則夢大火而燔炳;陰陽俱壯則夢生殺之事。」-- 註:此斷語可能是列子針對周穆王而說,其中的「氣」可能就是指潛意識發出的訊息。此外,列子又把「陰氣」和「水」的概念連繫在一起,把「陽氣」和「火」的概念連繫在一起。

《靈樞經》︰「氣上、氣下、氣不足、氣有餘,而產生夢飛、夢墮、夢取、夢與的現象。夢象的陰陽屬性是體內陰陽關係的反應。 」-- 註:表達夢有平衡身心之作用的概念,其中的「氣」可能就是指潛意識發出的訊息。

《靈樞經》︰「厥氣客於心,則夢丘山煙火;厥氣客於肺,則夢飛揚,見金錢之奇物。」-- 註:氣凝聚在什麼地方,即夢到什麼。有彌補或滿足精神缺憾、暢通身心的意思。其中的「氣」可能就是指潛意識產生的訊息。

《內經》︰「氣,上盛夢飛,下盛夢墮,甚飢夢取,甚飽夢與。」 -- 註:表現出夢境的彌補作用和人體的心理自癒機制。其中的「氣」可能就是指潛意識產生的訊息。

《大智度論》︰「身體四大不調,熱氣多夢見火、黃、赤等;冷氣多夢見水、白等;風氣多則夢見飛、黑等。」-- 註:類似把潛意識的訊息視為「氣」的說法。

《潛夫論》︰「凡夢有直、象、精、想、人、感、時、反、病、性等十種。」-- 註:此說幾乎等於是用夢的觀念來解釋所有的人類活動,把和夢有關的潛在因素由「清醒時的言行」到「沉睡中的夢遊」都含括進去了。例如:直覺意念、象徵意像、精神徵兆、想像思想、人情事故、感覺感情、合時應景、反映反省、病徵慰療、性欲性情等。


從上述古代文本的描述可知,關於人類的「夢」和「氣」之間有什麼關係的研究,古人似乎已經著墨甚多。所謂的「氣」,其實就是指來自人體潛意識所發出的訊息。

由一般物理學的常識中可知,固體或液體可以蒸發成氣體, 氣體也可以凝結成液體或固體。在心理的層面可能也是如此,夢中物體的三態變化(液態、固態、氣態),也代表著潛意識訊息的不同狀態和變化。

在漢字文化中,「精神」、「元神」、「元氣」等詞彙隱隱約約的透露出,「意識」似乎比較像是一種由質量很小的、極為精細的電氣流所形成,而意識的活動環境則可能類似一種俱有波動形式的流動載體,意識之輕者顯、重者潛。換句話說,意識的基本運作方式可能符合「流體力學」和「物質三態變化」的原理。


P.S.相關文章:夢的原理 -- The Elements of Dream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大書房/2010.12.04


在一間整面牆壁都是書櫃的大書房裡,我站在書櫃旁、翻閱從書架上取出的一本書,感到逐漸了解一個人的往事。


解夢:

這個以前苦思多年的夢境內容,在解夢原理的探索過程中,纔逐漸有個頭緒。

「潛意識」在夢中幻化為一間大書房,「夢中的我」就是正在睡夢中探索潛意識的「自我意識」,而「一個人的往事」其實也就是自己深埋在內心深處遺忘的記憶或是未解的疑惑等等。

換句話說,這個夢除了是潛意識在提醒自我去面對或化解內心潛藏的訊息,也可能預示了我目前正在寫作的「夢本」(夢的原理 -- The Elements of Dream),也就是認識自己內在的心靈。

單純的看,心靈也許可以比擬為書櫃和書本,書櫃的框架就是心靈的結構,書櫃裡的書本則是心靈的內容。不過,有時候書櫃中擺的不一定都是書本,也有可能是其它的東西。那麼,心靈的複雜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的書櫃中有你,你的書櫃中有我;我的格子裡有你,你的格子裡有我。也許有一天,書櫃都滿了;也許有一天,書櫃都空了;也許有一天,連書櫃都變了、不見了。是否,我們還是會帶個箱子,或是個囊袋、盒子,或是水晶球、小珠子,甚至只是一道微弱的光、微小的振幅 ...... 在宇宙的邊際遊走,收聽過去心響的廻音,以及未來心嚮的無垠呢?

..................


後記:

其實這個「夢本」(夢的原理 -- The Elements of Dream) 還沒有真的完成.......我甚至刪除了一些夢的記錄 .........為什麼呢 ?..........因為此刻,我感到平靜........也許我應該試著去多寫一些,.........也許不僅是人類有夢想,每一個生命都有呢!........

Actually this text about dream is not really finished yet.......I even deleted some dream records.........Why?.......... In this moment, I feel peaceful........Maybe I should try to write some words more.........Maybe not only humankind have dream, but everyone has........



P.S.相關文章:夢的原理 -- The Elements of Dream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蝴蝶夢與蘋果夢/2010.02.14


莊周在園林裡作夢,
夢中看見一隻蝴蝶,
莊周有感而發:
不知蝴蝶夢見莊周,
還是莊周夢見蝴蝶?

••••••

牛頓在蘋果樹下打盹,
一顆蘋果掉下來砸到牛頓,
牛頓驚醒、有感而發:
不知蘋果掉下來砸到牛頓,
還是牛頓引起蘋果掉下來?

••••••

蝴蝶不吃蘋果只採花蜜,
蝴蝶傳播花粉,
蝴蝶是園中的媒體。
莊周在園林裡作夢,
夢中看見一隻蝴蝶。

莊周是個園丁,莊周移花接木又開東合西。

••••••

蘋果落在土地,
蘋果種子在土地發芽,
蘋果發芽長成蘋果樹。
牛頓在蘋果樹下打盹,
一顆蘋果掉下來砸到牛頓。

牛頓是個科學家,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

莊周在園林裡作夢,
夢中看見一隻蝴蝶,
莊周有感而發:
不知蝴蝶夢見莊周,
還是莊周夢見蝴蝶?

莊周左思右想......不知不覺又闔上眼睛、進入夢境園地 ......

••••••

牛頓在蘋果樹下打盹,
一顆蘋果掉下來砸到牛頓,
牛頓驚醒、有感而發:
不知蘋果掉下來砸到牛頓,
還是牛頓引起蘋果掉下來?

牛頓頓悟發現:蘋果受地球引力作用纔掉下來......這事情原來和牛頓關係不大......



P.S.相關文章:夢的原理 -- The Elements of Dream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夢幻易經 --《易經》作者的意識之旅/2010.01.04


在漢字文化中,對於讀書人來說,輕薄短小的《易經》是一本幾乎人人皆知,但是並非人人都能輕鬆理解的書。一方面,它被運用在占卜學、命理學、風水學上,披掛了一層神秘的外衣;一方面,它又和東方傳統醫學看似深奧的學理有所關聯,而其類似數學二進位陰陽分明的符號體系,也使得它帶有某種科學系統化的思考邏輯和資訊結構的表徵。

此外,以孔子 (公元前 551 年 ~ 公元前 479 年) 為首的儒學思想家又從《易經》聯想出許多修身養性、為政處世的道理,更讓它成為一種「小型雜貨店 + 大型量販店」式的、既繁雜多端又條理分明的、既知難行易又知易行難的、集各種複雜矛盾於一身的超級文本。

我倒覺得,真正搞懂《易經》原始意義的,有可能是後來那位名氣比孔子小了一大截、提及「不知蝴蝶夢到我?還是我夢到蝴蝶?」的夢幻大師 -- 莊子 (莊周,約公元前 369 年 ~ 公元前 286 年)。

証據在那裡呢?証據,就在「易」這個字。


「易」是「日」與「勿」的組合。其中,「日」代表「日光」,「勿」則是「物」的原生字,表示「物質現象的本質」,是一種介於「能量」和「物質」之間的東西,也代表微小或抽象的物質 (P.S.1)。因此,「易」的原始意義可以說就是「日光般的物質」,也就是如同「海市蜃樓」或「光影呈像」,例如鏡像光影、電視影像、電影視訊......等等一類的東西。用現在的話來說,「易」就是類似一種帶有「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性質的東西 --「虛擬物質」(virtual material)。




【易字演化】


由於「易」在概念上帶有介於真實和虛幻之間的特質,又有替代品、慰藉物、中介物、媒介物、轉譯程式或翻譯程式的象徵性,因此「易」字後來也被引用在「交易」、「變易」、「容易」、「簡易」等帶有中介意義或化約意義的詞彙上。這也是為何《易經》會採用類似現在電腦中代表「斷電」和「通電」的「0 」與「 1」的、抽象化約的陰陽符號來詮釋意象和翻譯萬象的原因。


簡單的說,這個「易」就是 ie,i 就是 interface (介面)、就是 interchange (交易)、就是 interpret (詮譯)、就是 internet (網路);e 就是帶有「心靈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 of mind) 性質的、古人用來輔助迷惑徬徨的人進行「抉擇」(election) 或「探索」(explore) 等斟酌事情的簡便工具。

換句話說,呈現出「內在心靈的訊息交易」並且表現出「超四度空間虛擬實境」的「夢」(dream),也是人人幾乎都曾經身歷其境的夢幻世界,其實就是一種讓人為之喜怒哀樂、為之憂傷驚恐、為之困惑瘋狂、為之起起落落、為之洞悉人生、為之明心見智的「易」。

進一步言,漢字文化中的「龍」是一種拼湊式的、混合式的、籠統式的「虛擬動物」,也就是帶有類似潛意識在夢境中可以製作出虛擬式合成物質的性質,融合了禽、獸、蟲、魚等部份特徵和印象所製作出來的「夢幻動物」。《易經》開宗明義的以「龍」作為首兩卦「乾」、「坤」的主題,也說明了,有關人類心智運作的機制和內在心靈中「製作夢境的潛意識」和「維持身心自律運作的自我意識」之間交流互動的探討就是整本《易經》的概念和主軸。

【漢字文化傳統中最尊貴的夢幻動物--龍】


此外,在古代學術的「六經 」( 詩、書、禮、易、樂、春秋)之中,《易經》本來可能就是作為翻譯、釋義、解惑的練習手冊,它的功能是在演練如何參透、翻譯和詮釋人類感官可以意識到的訊息,甚至兼顧人類感官侷限範圍之外的隱晦世界,這也是為何晚年發奮苦讀《易經》的孔子會領悟到《易經》可以通「鬼神」的原因。(註:這裡的「鬼神」指的是如同夢境般來自人體潛意識所製作的、人體感官可以意識到的光影呈像或幻覺現像。)

用現在的話來說,也就是,讀通《易經》二元陰陽符號的思維邏輯就能和潛意識進行某種程度的溝通、讀懂《易經》的機器語言或資訊處理程式就能整編和促進大腦的運算能力,使大腦成為連繫現實世界與夢幻世界的「多層次量子翻譯機」(multi-layer quantum translator)。

也因此,如果我們曾經思索夢境裡「自我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訊息交流或對話 (P.S.2),再把《易經》的「卦辭」和「爻辭」視為《易經》作者探索夢境的心路歷程,那麼對於《易經》之中一系列看似深奧難解的文字,就能有一種感同身受和豁然開朗的體會。

由於《易經》六十四卦中的首兩卦「乾」、「坤」是唯一帶有「用爻」的兩個卦,「用爻」的「用」字在這裡的意思是通用、通識、通貫、多用途。「乾」、「坤」兩卦的「用爻」就相當於《易經》的總體大綱或基本概念,也等於是可以把意識抽離夢境的「醒卦」。因而,了解「乾」、「坤」兩卦的意思,就等於是掌握了《易經》作者對於夢境探索的概括心得。 (P.S.3)

【易經六十四卦方圓圖】


以下所述,就是我試著投入《易經》作者在「乾」、「坤」兩卦中探索夢境的概括心得,揉合卦象、卦辭、爻辭、爻象的變化,對它作出簡單的翻譯: (註:下述以「 1 」代表陽爻「一」、「0」代表陰爻「--」)


《易經》乾卦,卦辭是「元亨,利貞。」,卦象是「乾為天」 (111111)。意思是說:陽光普照的大白天裡,人體感官通常比較開放敏銳,潛意識的訊息也不容易顯現出來,所以意識或元神會完全亨通、通暢、興致勃勃而銳利敏感的專注於偵測或觀察的行為上。也就是說,此時意識會把精神完全投注在觀察各種外在環境的現象,如同天真的小孩一般,處在還未形成意識分解的精神狀態,心智上也沒有現實和夢境的分野或區劃。「乾卦」就是以「區劃」(apart 或 intersect 、compart 或 seperate) 的心智活動為主題,也是理性的自我意識建構發展並且伴隨著潛意識逐漸壘積與浮現的過程。

乾卦初九爻 ,爻辭是「潛龍勿用。」,變卦為「天風姤」 (111110)。意思是說: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由於理性的感官系統辨識能力的侷限或疏忽,有些比較細微或忽略的訊息和意念就堆積在內心深處的潛意識中。於是,有時候潛意識就會開始產生訊息回溯、出現一些像龍一樣的虛擬物質或是籠統含糊、難以理解的訊息,所以此時潛意識對於心智運作的影響只有表面的、微弱的作用,例如一些來自潛意識的反諷或暗喻,就像感覺到空氣中有一點微風、池子裡出現一層沉積的薄垢,也讓個體產生了自我意識。

乾卦九二爻,爻辭是「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變卦為「天火同人」(111101 )。意思是說:逐漸的,自我意識的存在感如同形成植物種子一樣更加強化,也開始能像農人整理田地一般的理解潛意識發出的籠統混雜的訊息,於是逐漸感受到大人,即一般的成年人或大眾的心境,也就是大多數人的內心其實都存在著一個積壓著許多未經處理的訊息的潛意識資訊庫,其中包含各種潛在的欲念、渴望、憂慮、驚恐等等超出理性的感官系統可以感知的細微資訊或是自我意識忽略的意念情緒,於是明白了現實和夢境的分野,並且產生了同理心或同情心。

乾卦九三爻,爻辭是「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變卦為「天澤履」(111011)。意思是說:就這樣,一天又一天連續不斷的記錄觀察和知覺外在現實的事物,晚上睡覺時內心的潛意識又藉著夢境產生各種回溯的訊息,於是在這種現實和夢境的交相刺激之下,自我意識就如同植物受到陽光和澤水的刺激和潤澤而逐漸生長發芽,心智的運轉也開始加速進行,形成某種輔助現實意識行動的、自圓其說的道理或思維,對於陌生含糊的訊息也比較不會隨便錯怪或大驚小怪。

乾卦九四爻,爻辭是「或躍在淵,無咎。」, 變卦為「風天小畜」(110111 )。意思是說:當自我意識對於潛意識發出的訊息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也對感性層面的訊息積蓄了更多清楚理解的心得,於是潛意識裡的訊息就像深淵裡混濁的水流蒸發出風動的氣流,心智的運作也躍昇到更高的層面,對於陌生含糊的訊息也會更加寬容,不會隨便錯怪,也不會少見多怪或隔絕於外。

乾卦九五爻,爻辭是「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變卦為「火天大有」(101111)。意思是說:自我意識終於能充分兼顧情理,就算含糊籠統的訊息蓋天而來,仍然心中有數、不憂不懼、通情達理,也能透徹的感受到大人,即一般的成年人或大眾的心境,甚至可以把這些訊息轉變成像太陽火熱的天然能量一般有用的資源,實現自我的理想。

乾卦上六爻,爻辭是「亢龍有悔。」,變卦為「澤天夬」(011111)。意思是說:夢想的實現達到了最高點,也就變成了現實的一部份。此時,如果受困於自己創造出來的現實而不知變通,自然會感到作繭自縛、自陷困境、悔不當初,自我意識甚至可能會因此而像水庫決堤一樣的瀕臨崩潰的處境。

乾卦用九爻,爻辭是「見群龍無首,吉。」, 變卦為「坤為地」(000000)。意思是說:自我意識崩潰之後,此時心智在處理資訊時就失去了理性和秩序,於是潛意識籠統含糊的感性訊息便會充滿全身,形成一種有待意識重組的、類似無厘頭的混亂局面。不過這樣的結果,通常也是心智再度躍昇成長的轉機、對外連結解困的機會,而自我意識也會從僵硬的機械性公式化運作變得像大地上的土壤一樣更加柔軟、更加有彈性。


《易經》坤卦,卦辭是「元亨利貞,利牝馬之貞。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卦象是「坤為地」(000000)。意思是說:當自我意識置身在迷濛混雜的資訊環境中返樸歸真、重整思緒,就像牝馬一樣雖然走在前頭卻能身段柔軟並且顧全大局的進行偵察探索,剛開始有如身陷迷霧或迷宮之中,卻能逐漸理出頭緒。循序漸進而心平氣和的解開問題、面對問題,就能逐步和潛意識連結起來,使它成為朋友;但是如果用逃避排斥的心態去凍結問題、背對問題,則會喪失連結潛意識為助力的機會。「坤卦」就是以「連結」(interest 或 interact、connect 或 link) 的心智活動為主題,也是理性的自我意識再建構發展並且與潛意識形成建設性連結的過程。

坤卦初六爻,爻辭是「履霜,堅冰至。」, 變卦為「地雷復」(000001)。意思是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自我意識僵化的公式化反應是導致無法處理潛意識中複雜資訊的原因,所以纔會因為發生一點變動或變異而感受到震盪或震驚的強烈影響,不過這也是理性的自我意識逐漸恢復柔軟彈性,並且和感性的潛意識重新建立連結的轉機。

坤卦六二爻,爻辭是「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變卦為「地水師」(000010)。意思是說:本能上,理性的自我意識會以過去養成的習慣,用直覺性高的、方法性強的、大而化之的態度和感性含糊的潛意識進行交流互動,此時原本僵化慣性的自我意識當然會感到不太習慣,但是不去和潛意識進行推理互動或擴大理性格局的連結溝通,心靈是不會增長獲益的。

坤卦六三爻,爻辭是「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變卦為「地山謙」(000100)。意思是說:輕含自我意識既有的章法或原則去偵察探索潛意識發出的訊息,不要固守自我原本既存的道理,把自我意識的領域稍微開放一些來從事和現實面與潛意識之間的「三識合一」的腦神經網路連結工作,就像「一個豎畫」貫通「三個橫畫」的「王」字一樣,保留一些糢糊的不確定空間,不求百分之百都完成,只求可以長久延續、邁向化解潛意識的終點目標。

坤卦六四爻,爻辭是「括囊,無咎,無譽。」, 變卦為「雷地豫」(001000)。意思是說:對於潛意識呈現的訊息要謹慎客觀的理解,掌握它概括的含意和要點,不須要一味的錯怪它或糾正它,也不須要過度的讚譽它或表揚它。把夢境當作是一種把自我意識投入「虛擬實境般充滿象徵性、影像感的戲劇表演」(即「豫」) 中,或是寓教於樂的休閒活動。

坤卦六五爻,爻辭是「黃裳元吉。」 ,變卦為「水地比」(010000)。意思是說:由於和感性的潛意識頻繁的互動交流,又懂得用如同金黃色稻穀般成熟光明的態度去修飾和化解潛意識發出的種種訊息,此時自我意識就能逐漸走出困境和迷障,得以親密、朋比、貼心的和潛意識通暢的連結起來。

坤卦上六爻,爻辭是「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變卦為「山地剝」(100000)。意思是說:當自我意識過度自信的以為完全了解所有潛意識發出的訊息之時,籠統含糊的訊息又會如同從遙遠的野外反彈般的襲捲而來,此時如果自我意識為了保守既成的金黃色稻穀般成熟光明的理想狀態,企圖像城池以溝洫和外界隔離而劃地自限,那就如同身體中的血液流通受阻,免不了會讓自身成熟光明的外表蒙上一層玄奧晦暗的感覺,但是面對自己的內心,仍然不得不剝除神秘高深的表相,露出空虛薄弱的本質。

坤卦用六爻,爻辭是「利永貞。」 ,變卦為「乾為天」(111111)。意思是說:自我意識經過上述與潛意識互動過程的經驗,於是通常會得到這樣的心得:永遠保持天真好奇、光明磊落、悠游自在而不固執於一己偏見的態度,就能專注而永續的偵察探索莫測諱深有如江湖海洋般的潛意識,順應實實虛虛變化萬千的世界了。


值得一提的是,《易經》由「乾陽、坤陰」的簡單排列組合開始,經由八個卦象的交乘而成為六十四個卦象,其中每個階段都還是有「乾」和「坤」。這透露了,《易經》不是一種把個體的自我意識從所在的世界完全抽離出去再回頭觀察世界的靜態思想,而是一種兼顧客觀與主觀、兼顧觀察與體驗的心智運作。因為,在《易經》之中,「乾、坤」所範圍的世界,其實就是個體的自我意識認知和構築的慣性世界與理想世界。

也因此,在《易經》裡組成萬象世界的「八卦」(乾、坤、離、坎、震、巽、艮、兌) 的三個爻中,「自我意識」居於中間的第二爻,這是自我意識存在的開始;當「八卦」排列組合為「六十四卦」而形成六個爻時,「自我意識」就居於中間的三、四爻,這是意識之間互動和重整的開始。所以,身為不神不鬼的人類意識,自然就不能「不三不四」了。

【易卦與意識的關係】


點筆至此,我似乎隱隱約約的感受到《易經》作者和夢幻大師莊子既實際又飄邈的自在心境了......似乎,對他們來說,宇宙就是一種無始無終、建構再建構的訊息世界,而未知的現實異境和迷濛的夢幻仙境都是有待自我意識去連繫或化解的意識空間呢!

也因此,孔子為《易經》六十四卦排序時,把「既濟」(010101) 和「未濟」(101010) 兩卦擺在最後面,因為常人在每一個人生過程中,最終就是要問自己究竟是「已經滿足」還是「尚未滿足」?是要停下腳步享受既得的成果呢?還是要繼續踏上探索未知的旅程?

或許,由於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緣故,這個意猶未盡的問題對於意欲超越自我的人生可能根本就沒得選擇:不斷渡過重重激流、不斷航向未來光明,纔是讓生命更加豐富、更為燦爛的展望......


P.S.1. 關於「勿」字原始意義的探討,詳「LS.文本」之「心與勿」一文。

P.S.2. 相關文章:「LS.夢本」之「夢的原理 -- The Elements of Dream」、「夢的原理--名詞解釋」。

P.S.3. 所謂「卦」就是「卦象」,也就是自然界中的事物因為細微的交互作用而壘積產生的、可以辨識的現象、形象或影像等。《易經》把「卦象」細分為六個「爻」,每一個「爻」的變化都代表一個讓靜態的「卦象」發生動態變化的變因,然後又把一個「卦」推演出六個「變卦」。「用爻」的「用」字,古代象形字描繪成「凡中有卜」的樣子,意思結合了「對於現象的偵測辨識」和「可以多次運用的模式」,也可以引申為「通用」、「通識」等與「常識」、「常理」、「常道」有關的意義。

【用字演化】



白努利定律/2009.10.14


一位建築師要幫我出版一本書,我拿著書的編輯草稿,開車去印刷場洽談印刷的事。

我把車子停在一處斜坡街道的右側,下車後,翻開約 A4 尺寸大小的編輯草稿看看,裡面有幾頁用稿紙寫的作文,第一頁還有批改的分數:95分。

此時,我看見街道下坡遠處有洶湧的洪水漫延而來,許多人在水中向我站立的方向拼命泅水逃命而來。眼看洪水逐漸逼近,我趕緊爬到路旁山邊的高地上,有幾個人也聚集在那裡避難。

我心想,這洪水可能會耽擱我回家的時間,就用手機打電話給 Liv,告訴她我要去印刷廠卻遇到水災的事情。

不一會兒,我面前的街道都被滾滾流動的大水淹沒了。

洪水退去後,我搭公車到一處市郊小鎮的熱鬧市集下車,又穿過一個小學校園,看見有些小女生赤裸著身子在操場邊練習舞蹈或體操,她們看起都很健康、很活潑。

我感到很不可思議,心想:這地方可能民風純樸、自然原始,應該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小鎮吧!

最後,我終於回到家中,看見 Liv 走來走去好像有事正在忙,Steven 則在一旁玩著他的玩具。

我又看見家中的書桌上有一把逼真的銀色玩具槍,覺得這是危險物品,就打開書桌的抽屜把它收起來,這纔發現抽屜裡還有一把黑色玩具槍。

由於要去印刷廠的事情還沒辦妥,於是我再度出門。...... 此時,時空一轉,我在一個房間裡和一位身著軍便服的年輕女教官私會,她看起來好像有點面熟,卻又叫不出她的名字。她在我面前寬衣解帶,然後就......

事後,她側身坐在沙發凳上,低著頭問我:「你知道你做了什麼嗎?」

我感到不解的說:「什麼?」

她接著說:「分析」。

我更不懂了,立刻問她:「分析什麼?」

她說:「白努利定律」。



解夢:

夢醒後的早上,我在〈蘋果日報 2007.02.29〉上看到一則報導 --「華航飛機發生降落著地又重飛的意外事件」。由於夢中女教官說的「白努利定律」就是解釋「飛機機翼斷面原理」的定律,這讓我懷疑,這個事件和這個夢境也許有些關聯。

「白努利定律」(Bernoulli's Principle) 是物理學中與「流體力學」(Fluid Machanics) 有關的定律,也就是「流體行經的路徑長度與流體對路徑面所產生的壓力成反比」,是一種用來解釋飛機機翼斷面形狀及操作飛機升降舵與方向舵的原理。

其實,可以展翅滑翔的鳥類翅膀和各種背彎腹平的動物身形和行動載具,似乎也都符合這個原理。例如:烏龜、鯊魚、魟魚、擅於奔跑的動物、可以拱背縮腹的人類、飛機、跑車、傳聞中的 UFO,甚至人類手掌、手臂、腿部的彎曲面等。

「白努利定律」 既然是「定律」,也就是一種硬知識,因此夢中所謂「分析白努利定律」的意思可能是:把這個「白努利定律」的硬知識加以分析理解、轉化出一個軟知識。

就拿這個夢境來說,前前後後看似連貫,其實是搭接了幾個不同的場景和劇情,乍看之下也看不出有什麼意義可言,只像是一種「意識流」(意識的流動)。也就是說,「自我意識」的運作可能就像一具飛行翼,隨著「現實」和「夢想」這兩股「資訊流」而升降飛翔、調整方向。「現實資訊流」的流速慢或壓力大時,「自我意識」就會偏向「夢想」移動;「夢想資訊流」的流速慢或壓力大時,「自我意識」就會偏向「現實」移動。

其次,從這個夢的內容來看,很顯然,其中「夢想資訊流」的流速比較慢或壓力比較大,所以「自我意識」就自然的偏向現實面移動,這也是為何自己會從夢中醒來並且清楚記得夢境內容的原因之一。因為,「現實資訊流」的流速慢或壓力大就會使人愛睏想睡、「夢想資訊流」的流速慢或壓力大則會使人覺悟清醒,這似乎就是人體意識可以在現實和夢想之間維持穩定平衡的原理,也可說是「意識的白努利定律」(Conscious Bernoulli's Principle)

舉例來說,一般人的生活往往被切割為例行工作的上班時間和休假時間,一般而言也可以說是現實的日子和夢想的日子。由於夢想的日子通常比較少,因此會感到夢想資訊流的流速比較快、壓力也比較小,換言之也就是會感到現實資訊流的流速比較慢、壓力也比較大。於是,根據「意識的白努利定律」,通常人們的內在意識會更傾向於追求夢想。既然如此,如果能在工作的內容中增加更多夢想的成分,也許就能減少一些不滿現實處境的心情了。

點筆至此,我不禁想作一個大膽的假設:表面上,在生理或肉體的演化中,人類似乎和猿猴、猩猩等靈長類比較接近;但是在心理或精神的演化中,人類可能和鳥類或魚類有更深層的關係。這也許就是自古以來在東西方的各種文化中,許多藝文人士總是對天使、人魚或仙人的境界有著一種莫名的鄉愁,甚至具像的去描繪出身體長著一對翅膀的天使、或是修練得道而羽化登天的仙人、或是失落的天使、墮入凡間的精靈、美人魚、海王子、海龍宮‧‧‧‧‧‧等等的原因。

換句話說,人類意識的原始型態可能是承襲自某種飛行生物或潛行生物的意識,而不是陸地上的走獸意識。至少,打從人類在地球出現開始,想要振翅遨翔或登高、自在遨游或潛水的渴望或許就深深的埋在人類意識中吧!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紅似火。小河裡,有白鵝,鵝兒戲綠波......」,這首簡單的童謠,道盡了人類心中根深蒂固的渴望‧‧‧‧‧‧



P.S.相關文章:夢的原理 -- The Elements of Dream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