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3日 星期二

worm 與「蠕」或「波容樣蠕移」或「物于蠕移」或「波容樣圓管軟蠕移」或「物于圓管軟蠕移」即類似「蠕動」、「蠕移之物」、「蠕動的物」或「蠕蟲」等含意的轉換密碼及其與「虫」、「蟲」甚至「虺」(注鳴) 或「蠕活于裡面」(即類似「寄生蟲」) 或「蠕活于裡面混亂」等的橋接關係



【附圖:「虫、蟲、蠕、虺」字形演化】


w:約略形聲漢語「虫」的 hwuěi 式發音之起音 hw,但特別強調 w 以象徵蠕蟲在蠕動時身形呈現波浪狀彎曲前進的動態,也就是又和 wave (波上下移、波启伏移、波昂伏移、波樣位移;水上下移、水启伏移、水昂伏移、水樣位移;波的紋、水的紋;紋於水移;波赴移;波反復移;波浪;波) ㄧ字相關而有「波」之意;此外,w 又可能約略形聲漢語「物」的起音。


o:約略形聲漢語「和」或「合」,但若從 move (移赴) ㄧ字之 o 約略形聲漢語「禾」來看,此處 o 較可能通過約略象徵漢字「口」及同時約略形聲漢語「禾」的尾音而以「口」的組合來轉換漢字「和」;此外,從以前的橋接分析來看,此處 o 又可能有「容」(容樣、容貌) 或「于」(of、關于) 之意。


rm:r 代表 rain (落雨) 而轉換漢字「雨」;m 約略象徵漢字符號「而」。所以此處 rm 即合爲轉換「雨而」的上下組合而代表漢字「需」;此外,r 也可能約略形聲漢語「蠕」的 rú 式發音之起音,此時 m 又代表 move (移赴) 而有「移」之意。



w + o + rm = 虫 or 波 or 物 + 和 or 容樣 or 于 + 需 or 蠕移 = 虫和需 or 波容樣蠕移 or 物于蠕移 = 蠕 or 波容樣蠕移 or 物于蠕移 = worm,直譯即「」或「波容樣蠕移」或「物于蠕移」,其中「蠕」是 worm 與漢字最簡單的橋接轉換,「波容樣蠕移」則是以波浪狀的移動來形容所謂「蠕動」的概念,「物于蠕移」則類似「蠕移之物」、「蠕動的物」或「蠕蟲」之意,包括許多飛蟲或飛物之蠕移行動的圓管條狀身形之幼蟲都是以蠕蟲的形態存在,換句話說 worm 其中的字母 o 也可能同時約略象徵「圓管形」之意,此外如果 worm 其中的字母 r 又同時約略形聲華語「柔」及「軟」的發音之起音以表達ㄧ般蠕蟲帶有柔軟身軀的特徵,那麼 worm ㄧ字就可能還包括「波容樣圓管軟蠕移」或「物于圓管軟蠕移」之類的語意。



值得探討的是,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記載「虺以注鳴。《詩》曰:『胡爲虺蜥。』。从虫兀聲。許偉切。《注》臣鉉等曰:兀非聲,未詳。」,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又記載「虺,注鳴者。者字今補。注者、咮字之叚借。許用考工記文也。梓人職云。以注鳴者。鄭云。精列屬。與許不同也。上文雖下云似蜥易。下文蜥下云蜥易。則虺爲蜥易屬可知矣。今爾雅以爲虫蝮字。詩曰。胡爲虺蜥。小雅節南山文。今詩蜥作蜴。蜴卽蜥字也。从虫。兀聲。許偉切。十五部。」。漢字文化的古代文人似乎對於漢字「虺」的意思不很ㄧ致,也有一些發音和意義上的爭議,但都知道「虺」字是從《詩經》裡的「虺蜥」ㄧ詞而來,發音也有從「兀」聲的說法 (P.S. 現代中文「虺」發音 hwuěi 而和「虫」發音相同,「兀」有 wù 或 wuang 的發音方式) 。「虺蜥」大多解釋爲「蜥蜴」、「虫蝮」、「虫蛇」之類的爬蟲類動物,但是若從「兀」與 worm 之 wo 發音相近來看,「虺蜥」之「虺」是否有可能是從類似 worm 的拼音文字轉換來的呢?


因爲,漢字「蜥」和「蜴」同義,「虺蜥」即「虺蜴」亦即「虺蜥蜴」,那麼「虺」字有可能只是代表「虫」之意,並且在「虺蜥」ㄧ詞中只是用來表達「蜥蜴」的分類大約屬於「爬蟲類」,而且在古代「虺」字又從「兀」聲發音,更像是與類似 worm 的拼音文字同源的ㄧ個語音漢字。並且,前述的古代解字書中提到的「」之另稱「注鳴」似乎也可能通過「worm = wo二m = wwoom = water.3.one.dot.m = 水.三.1.點.鳴 = 氵三丨丶鳴 = 氵主鳴 = 注鳴」而橋接於 worm 呢!...... 頗爲耐人尋味!



後記:


worm ㄧ字有時和漢字「虫」或「蟲」ㄧ樣也作爲蟲類的總稱,此時 worm 可能通過「w.o.o.rm 省ㄧ個 o」轉換「文.one.口.人」轉換「文.1.口.人」轉換「文.|.口.入」(P.S. 「虫」下部的符號形似漢字「人」的左右反寫) 轉換「文.|口.入」轉換「文.中.入」轉換「文.中入」轉換「文.虫」轉換「文虫」即意指漢文「虫」。


漢字「虫」可能原本相當於單數的 worm, worms (worm三;worm) 纔是「蟲」,「䖵」字則可能代表二隻虫、一雙虫或一對虫也意通 worms (此時是「虫雙」之意) (P.S. 但古人也有「䖵」是蟲類總稱的詮釋,奇怪的是若是指虫的總稱何以不用符號「虫」的數量更多的「蟲」字呢?),不過漢字這種單複數用字不同的規則好像一直沒有普及化,所以後世「虫」、「蟲」二字意思也好像是相同的,幸好 worm 也可以表達單一的「蟲」字,因爲 worm 同時可以通過「w.o.o.r.m 省ㄧ個 o」轉換「文.one.口.人.3」(P.S. 此時 m 轉 90 度約略象徵數字 3 或象徵漢字「多」或代表 many 等) 轉換「文.1.口.人.三」轉換「文.|.口.入.三」(P.S. 「虫」下部的符號形似漢字「人」的左右反寫) 轉換「文.|口.入.三」轉換「文.中.入.三」轉換「文.中入.三」轉換「文.虫.三」轉換「文.虫三」轉換「文.蟲」轉換「文蟲」即意指漢文「蟲」。事實上,寄生蟲造成的疾病當中,與吃東西有關的「病從口入」也是一大原因。



此外,沒想到 worm ㄧ字據說還真的有寄生蟲的意思,其橋接方程式有二例:


1. worm = worm + w.o.r.m 省ㄧ個 worm = 蠕 + 活.于.裡.面 = 蠕活于裡面,意思就是「在裡面活著的蠕蟲」,意通「寄生蟲」之意,也是「寄生蟲」的ㄧ種泛稱。其中第二組 worm 的 w 形聲台閩語「活」的起音,o 代表 of (于) 並約略形聲漢語「于」,r 約略形聲漢語「裡」的起音,m 約略形聲漢語「面」的起音。


2. worm = worm + worm + worm 省二個 worm = 蠕 + 活于裡面 + 混亂  = 蠕活于裡面混亂,意思就是「在裡面活著又搞混亂的蠕蟲」,此時就有「混亂在內部的寄生蟲」之意了。其中第三個 worm 同時經由「water.o.r.m」轉換「水.日.連.nn」轉換「氵.日.連.人人」轉換「氵.日.連.比」(P.S. 漢字「比」的甲骨文即二個符號「人」的初文相接近狀) 而轉換「氵日連比」再組合會意漢字「混」並與字尾 rm 約略代表 ram (亂;亂移;亂為移;魯莽) 或約略形聲漢語「亂」而合爲轉換漢字「混亂」ㄧ詞。此義經由三個 worm 重叠組合纔產生,或許同時也表達了ㄧ種古人觀察到的經驗:體內寄生蟲太多的話可能真的對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P.S.1.


Old English:wurm -- (即通過「wurm = 虫與regn而 = 虫與雨而 = 虫與需 = 蠕」的轉換,其中 regn 有「雨」之意);波容樣蠕移;物于蠕移;波容樣圓軟蠕移;物于圓軟蠕移。wurm 一字也是 wyrm 的變體字,而 wyrm 有 serpent (蛇之樣容龐大、蛇蝮,即意通「大蛇」)、dragon (龍、帝蛇) 之含意,後來也有 earthworm (地蠕,或通「土虺」) 之意。古代與 worm 相關的拼音文字對於爬蟲的分類指稱比現代生物科學的分類更廣泛與糢糊,還可能包括蛇類、大蛇、蛇蝮、蠍、蛆等,如同古代漢字文化「虫」、「它」、「蛇」、「龍」等有時也分得不太清楚。 


Proto-Germanic:*wurmiz -- 蠕樣小;蠕蛇;波容樣蠕移蛇;物于蠕移蛇;波容樣圓軟蠕移蛇;物于圓軟蠕移蛇。 


Old Saxon、Old High German、German、Deutsch:wurm -- 蠕;波容樣蠕移;物于蠕移;波容樣圓軟蠕移;物于圓軟蠕移。 


Old Frisian、Dutch:worm -- 蠕;波容樣蠕移;物于蠕移;波容樣圓管軟蠕移;物于圓管軟蠕移。 


Old Norse:ormr -- 圓管容樣蠕;圓管容樣蠕移軟龍。 


Gothic:waurms -- 蠕蛇;波容樣蠕移蛇;物于蠕移蛇;波容樣圓軟蠕移蛇;物于圓軟蠕移蛇;蠕小;波容樣蠕移小;物于蠕移小;波容樣圓軟蠕移小;物于圓軟蠕移小。 


PIE:*wrmi- / *wrmo- -- 蠕-;蠕移-;蠕之-;蠕於-;蠕樣- / 蠕管-、蠕圓管-;蠕移-;蠕于-;蠕樣-。 


Greek:rhomos -- 蠕移圓管蛇;蠕移于地;蠕樣小。 


Latin:vermis -- 蠕蛇 (蠕與蛇);蠕於地;蠕樣小;蠕移小(P.S. Latin 語文之 solum 一字有 soil 或 ground 之意,即類似漢字「土壤」或「廣壤地」之意,或可能整合爲「土地」之意。所以,此處或另可將字尾的 is 解爲「於地」之意。) 


Old Russian:vermie -- 蠕於地;蠕樣小;蠕之幼,或指「昆蟲」的幼蟲。 


Lithuanian:varmas -- 蠕蛇 (蠕合蛇);蠕於地;蠕樣小。指稱對象或包括「昆蟲」、「蜹」的幼蟲在內,其字根 *wer- 也有 turn (彖、轉、轉彎、徒彎繞往、轉彎繞往、動於繞彎) 之意。



P.S.2.

wormhole:虫洞;虫孔;蟲洞;蟲孔;蠕穴道;蠕涵道;雙宇蠕移通道,此時爲宇宙天文物理學之類的用語而意指「連通於二個宇宙時空之間的細小如只能容許蠕蟲通行的通道」,如果寫爲「虺孔」或「虺洞」則似乎更加傳神,中文或譯「蟲洞」等。

fall armyworm秋武衣蠕,意通「秋武裝蠕蟲」,部份此類蠕蟲的軀體帶有接近軍綠色的外表和ㄧ些黑色斑點,難怪會和 army (有「武衣」或「武裝」等含意) 這個字素扯上關聯 ;秋武裝蠕蟲;秋武裝行移蟲、秋為於軍移蟲,意通台灣中譯「秋行軍蟲」;秋季武裝蠕移蟲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2018年2月12日 星期一

weather 與「風(氣流)溫溼之向度的天候」或「風(氣流)溫溼之向度的勢形易轉」或「風(氣流)溫溼之向度的度衡量」即意通「氣候」、「氣向」、「氣象」、「天氣」、「天候」等的轉換密碼





w:w 代表 wind (風;氣流之聯動,意通「氣流」,其中 w 又約略象徵氣流或波浪的動態,可說是「觀察波浪的動態而知道氣流的動態」) ,同時形聲漢語「溫」的 wen 式發音之起音,又可能同時代表 wet (溼;溼的) 而包含雨、霧等與水 (water) 相關的內涵


e:通過大寫 E 逆時針轉 90 度以象徵漢字符號「屮」並藉由字母 E 的發音形聲漢字「一」以組合爲符號「ㄓ」並轉換及代替漢字「之」的含意。 (P.S. 古代漢字「之」本爲符號「止一」的上下組合,而符號「止」在殷商甲骨文中又可能寫爲符號「屮」,殷商甲骨文及篆文字體即有形似符號「㞢」的字體。)


a:通過大寫 A 的箭頭形約略象徵漢字「向」之意。


t:約略同時形聲漢語「度」與「的」之起音。


ther:約略形聲漢語「天候」(t-her) 再轉音,或也帶有「勢形易轉」(th-h-e-r) 之意 (其中 r 以捲舌音或約略形聲漢語「繞」的起音而會意「轉」);或約略形聲漢語「度衡量」(t-he-r) 再轉音。



w + e + a + t + ther 省一個 t = 風(氣流) & 溫 & 溼 + 之 + 向 + 度 & 的 + 天候 or 勢形易轉 or 度衡量 = 風(氣流)溫溼 + 之 + 向 + 度的 + 天候 or 勢形易轉 or 度衡量 = 風(氣流)溫溼之向度的天候 or 風(氣流)溫溼之向度的勢形易轉 or 風(氣流)溫溼之向度的度衡量 = weather,直譯即「風(氣流)溫溼之向度的天候」或「風(氣流)溫溼之向度的勢形易轉」或「風(氣流)溫溼之向度的度衡量」,也就是說 weather ㄧ字包含了「風向」、「氣向」(又與「波浪向度」相關)、「溫度」、「濕度」(又與「雨」及「霧」相關)、「天候」、「天勢」、「天易」(變天)「天氣」、「氣候」、「氣勢」等與氣象觀測的內容相關的語意,現代中文多簡譯漢字「氣候」、「氣象」、「天氣」等。



據說漢字文化在殷商甲骨文時期已有「大雨」、「猛雨」、「疾雨」、「足雨」、「多雨」、「毛毛雨」等的雨象記錄;秦代已有測風向的「相風銅烏」之裝置和「報雨澤」的田野氣象資料收集制度;《三輔黃圖·臺榭》ㄧ書記載「郭延生《述征記》曰:長安宮南有靈臺 ,高十五仞,上有渾儀, 張衡所制,又有相風銅烏,遇風乃動。」;東漢王充在《論衡》中曾經提到「琴弦變鬆,天將下雨」的天氣預測方法;《史記》也曾提及利用木炭的吸溼能力來偵測空氣溼度變化的一種「土炭天平」;唐代已有風力分級的制定,分為八級到十級;南宋秦九韶在他的著作《數學九章》中提到有關氣象預測方面的算數題目如「天池測雨」、「圓罌測雨」、「峻積驗雪」、「竹器驗雪」。



P.S.1.


Old English:weder -- 風(氣流)溫溼的易轉;風(氣流)溫溼之度量。


Proto-Germanic:*wedran -- 風(氣流)溫溼的轉換;風(氣流)溫溼之度量。


Old Saxon:wedar -- 風(氣流)溫溼的轉;風(氣流)溫溼之度合量


Old Norse:veðr -- 風(氣流)溫溼之候;風(氣流)溫溼的勢轉;風(氣流)溫溼之度量。


Old Frisian、Middle Dutch、Dutch:weder -- 風(氣流)溫溼的易轉;風(氣流)溫溼之度量。


Old High German:wetar -- 風(氣流)溫溼之候;風(氣流)溫溼的轉;風(氣流)溫溼之測量。


German、Deutsch:Wetter -- 風(氣流)溫溼度的易轉;風(氣流)溫溼之測候;風(氣流)溫溼之度測量。


PIE:*we-dhro- -- 風(氣流)的候;風(氣流)的換轉;風(氣流)度候量。其中 *we- (嗚吟、嗚音、呼吟、呼音) 有 blow (噴呼、噴往外) 即類似漢語「呼」、「吹」、「吹氣」、「呼氣」之意,也引申爲「風」之意。此外,漢字文化的古語「候風」也意通「測風」、「測量氣流」或「氣候」之意。



P.S.2.


weatherman:風(氣流)溫溼之向度的天候民人;(氣流)溫溼之向度的勢形易轉明眼人;風(氣流)溫溼之向度的度衡量明曰人;風(氣流)溫溼之向度的度衡量員;風(氣流)溫溼之向度的度衡量人員;風(氣流)溫溼之向度的度衡量官;風(氣流)溫溼之向度的度衡量官員;風(氣流)溫溼之向度的度衡量从業人,此時意通「風(氣流)溫溼之向度的度衡量從業人」。即意通「氣候觀測人」、「氣向預測人」、「氣象預報人」、「天氣報導人」、「天候預測工作者」、「氣象人員」、「氣象官員」、「氣象報告業者」等類似含意。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2018年2月11日 星期日

leather 與「植物葉纖織理」(意指以植物葉子的纖維來編織整理或經䋥而製作出來的人造皮革) 或「皮革」、「皮」、「皮纖毫毛」即意通「皮毛」等的轉換密碼




【附圖:「皮、革、巨、克」字形演化】



西方文化的 Holy Bible (合譯比部,或意指「合併比編理譯」,意指新約、舊約二部經文比鄰合編的雙部典籍,漢字文化多譯《聖經》) 開頭的 Genesis 3:7 (創世記.第三章.第七節) 中記載,人類始祖 Adam (ㄧ單民、ㄧ單人為男) 與 Eve (生活) (P.S. 中文多譯「亞當」與「夏娃」) 最早是以「無花果樹的葉子」或「花隱果的葉子眾」(fig leaves) 搓出纖維以製作紡編理織的織物來蓋護遮蔽赤裸的身體。


詳視漢字「皮」、「革」二字的早期金文字體,這兩字的確好像與「採取花莖表皮」的意像相關,本來不是指取自動物的表皮,也示意出植物具有韌性與彈性的花莖部份在遠古可能是比較容易採得並且作爲製作皮革纖維的重要材料,但是不是也是取自 fig (花隱果,意通「無花果」) 的果皮甚至包括葉子的部份就不知道了。(P.S. 參考【附圖:「皮、革、巨、克」字形演化】)


個人也是有點懷疑,最早的膠合物或皮革可能就是用植物的果皮或葉子製成的人造製品,因爲 English 的 leather ㄧ字也可能有 「leaf (植物葉子)、thin (度衡之窄、層之窄、纖、薄)、e (葉)、r (木、樹木)」組合的感覺。組合後是 leather 和省略掉的 f 和 in,而 f 和 in 組合爲 fin 可能代表 「分」或「分之聯」或「分於內」,引申出「分枝」(branch) 或「分指」(finger) 等。此時,我們會發現漢字「指」其中帶有「旨」,然後再回到植物中的 tree (植木葉葉、樹,意指「樹木」) 來看,這個「旨」就代表植物溢流而出的 resin (木脂、木之水於內,即「樹脂」),所以說人類早期又可能運用「樹脂」作爲 leather 或「皮革」製作的原料之一,也就是當作黏膠來使用。


因此,所謂的 leather ㄧ字本意可能就是指「植物葉纖織」,意指「以植物葉子的纖維來編織整理或經䋥而製作出來的人造皮革」。後世 leather 一字被解譯爲「皮革」,但是「皮革」在 English 中爲何不直接稱爲 skin-covering 或 skin-coat 呢?有可能是把 leather 其中的 lea (植物葉,l 或象徵「直」而代表「植」) 轉爲「皮」之意、ther (纖織理)轉爲「革」之意,從而出現同字異義的情況,而原來的意義卻成了失落的古文明之一。


也就是說,後世 leather 其中的 lea 可能通 leaf 及 skin 之意、ther 則通 thinned fabric 及 cover 或 coat 之意。其實在漢字文化中,「皮」字也用於指稱植物的ㄧ些表層的部份或樹木的表層,造詞如「樹皮」、「果皮」等,「革」字則指比較緊緻而有彈性的感覺,所造的字詞如「勒」、「勒緊」,和由 rib (朸梆、肋骨等) 及 skin、tendon (彈性條帶、筋帶) 合成的 ribbon (多譯「緞帶」、「絲帶」等,本意或指緊緻而有彈性及延展性的勒綁用綳帶) 也可能意思差不多。


換句話說,在遠古漢字文化中的「皮革」也可能是採用植物爲原料的人工製造編織物,但是原料中除了樹脂之外,又可能加入蠶絲來增加編織物的彈性及延展性。不過,蠶寶寶只吃桑葉就可以製造出白色的蠶絲來,可想而知天然蠶絲的原料應該也包括桑葉中含有的白色桑樹脂的汁液,其它原料或許還包括桑葉的蠟質、纖維等,但是最複雜的加工程序應該是蠶寶寶消化桑葉並且合成出蠶絲的物質轉化過程。



那麼,leather ㄧ字和漢字「皮革」一詞之間又是如何演變出較直接的關係呢?


le:l 可能通過大寫 L 轉 180 度再鏡射以象徵「皮」字中可能會意著護庵性質的類似「厂」形的符號;e 可能約略形聲漢語「又」的起音,並通過大寫 E 及漢字符號「彐」的關係象徵漢字符號「又」之帶有手指狀的手臂形之象形初文;a 則轉換漢字「ㄧ」並轉 90 度象徵「皮」字中的一個類似印度阿拉伯數字 1 的短直畫「I」。所以,lea 即合爲代表「厂又 I」的組合而轉換漢字「皮」。


ther:t 代表 tension 或漢字「屯」,表示屯性、彈性、張力性質,也就是類似勒性、韌性、筋帶俱有的性質等;h 可能形聲漢字「旉」表示ㄧ種舖展張放於表面的性質,而漢字「敷」則通常作為動詞使用;e 可能代表延展,即 extending (延長的樣子、延伸展的樣子);r 又可能約略形聲漢字「勒」的起音。所以,ther 就可能組合爲「屯旉延勒」或「彈旉延勒」的性質表述以形容漢字「革」的物理性質並轉換漢字「革」。


lea + ther = 皮 + 革 = 皮革 = leather,簡譯即「皮革」,但是可能有「植物葉纖織理」的本意,即意指「植物葉子的纖維來編織整理或經䋥而製作出來的人造皮革」。此外,從 feather (羽纖毫毛) ㄧ字來看,leather 字尾的 ther 也可能有「纖毫毛」之意,此時 leather 可能就有「皮纖毫毛」之意,也就是類似中文漢譯的「皮毛」之意。此外,若 leather 仿效 feather 也有「FE的合連」或「习习的文字合之轉」的造字結構而解析爲「厂又 l 的合連」或「厂又 l 的文字合之轉」時也可能直接轉換單ㄧ的漢字「」。



漢字「皮」的象形字包含了「克」字的象形初文,其實有點像「克又」的組合,如果「克」本指花杯形,也代表類似ㄧ個 cup (口杯、克杯、小杯) 的容積單位 ,後世又演變爲類似 gram (克、克重量、克量於物) 的重量單位,那麼「克又」組合的「皮」字本來也可能從採花莖或採花杯的原始象徵演變爲和度量衡有關的測量意義。此外,若是參考可能有「距離」之意的「距」字之初文「巨」字便可知,由於「皮」、「克」、「巨」三個字都帶有一個類似 D 形的符號,而這個 D 形符號或可能就是 DETECT (探偵與察、偵探、偵探測度、偵測察探、度探計測) 或 DEGREE (度規數目) 或 DISTANCE (度於雙點的量測、離距,意通「距離」) 等字的字首 D 的由來之一,所以連帶的「皮」字和「革」字早期也可能是ㄧ種度量衡或測量單位的表示,尤其是篆文「革」字及楚系簡帛字體更是明顯帶有一個數字符號「廿」(即「二十」或 20) 。換句話說,或許在古代曾經有過ㄧ單位的「革」相當於二十單位的「皮」的算法,也就是「皮」和「革」的換算方式可能曾經是「1 革 = 20 皮」,並且在金文中已存在ㄧ個帶有符號「廿」的「皮」字很可能就是「革」字的初文之一 。不過,這方面只是個人由文字的組構和演化來推想,實際的古籍資料證據仍然薄弱,還是有待考古學家在未來的發掘論証。(P.S. 參考【附圖:「皮、革、巨、克」字形演化】)


leather 一字在作爲動詞時有「皮革掩繞」或「皮革裹入」之意;在作爲樣容詞或形容詞時又與 leathern (皮革容、皮革容樣) 或 leathery (皮革樣、皮革容樣) 幾乎同義,帶有「皮革容」或「皮革樣容」或「皮革韌樣」即類似「皮革的」、「皮製的」、「皮革包覆裹掩的」、「皮革般堅韌樣的」等含意。



P.S.1.


Old English:leðer -- 植物葉織理;皮做之革;皮纖織作


Proto-Germanic:*lethran -- 植物葉纖織理掩;皮革掩;皮纖毫毛掩。


Old Norse:leðr -- 植物葉織理;皮做革。


Old Frisian:lether -- 植物葉纖織理;皮革;皮纖毫毛;皮纖織作。 


Old Saxon:lethar -- 植物葉纖織理;皮革;皮纖毫毛。 


Dutch、German、Deutsch:leder -- 植物葉做織理;皮做之革;皮硬與毛。


PIE:*letro- -- 植物葉轉織理;皮的革;皮革;皮毛革;皮毛料。


Breton:lezr -- 植物葉織理;皮之革;皮及毛。



P.S.2.


hide:皮的;皮;革;皮革。hide ㄧ字常見有「掩」或「覆掩」即類似「覆蓋」之意,但有時也被引申爲「皮的」或「皮」、「革」、「皮革」。轉換式可能是:hide = 丨𠃍1的又 = 丿乛丨的又 = 皮的hide = 丨𠃍1兜又 = 丿乛丨兜又 = 皮hide = 勹一中一 = ㄇ一中一 = ㄩ一中一 = 廿中一 = 革,其中 d 約略形聲台閩語「中」的起音;hide = hide + hide 省一個 hide = 皮 + 革 = 皮革,此時即重疊轉換前述「皮、革」兩個字義。


leatheroid:皮革為之做、皮革人操之做,類似「人造皮革」之意,意通 leatherette (皮革人製作、皮毛再度作,類似「人造皮革」、「皮毛再製品」) ㄧ字。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