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字沒有像拼音文字一般的音標系統和字母組合系統 (如:abc......),注音符號 (ㄅㄆㄇ......) 也是近代纔出現的。那麼,會不會遠古的單一漢字其實有不同的發音方式呢?也就是說,同一個漢字在不同的語言中可能發音不同。
試想,當看到燃燒的「火」時,雖然這景象最初可能被抽象的畫成一團火焰燃燒的圖像,但是並不一定會影響各個地方的語言在口語中對「火」的稱呼。
【插圖:火的象形字演化】
有的語言可能稱之為 huǒ (北京話或普通話或台灣國語或華語)、有的可能稱之爲 huè (台閩語,音近「燬」或「火焰」的融合)、有的可能稱之爲 vognishche 或 ogon (Russian 寫為 вогнище 或 огонь)、有的可能稱之爲 fire (English)........。
下列試以羅馬拼音整理的,通常可能就是這些有點相近卻又不全然相同的幾種語言對於「火」字的口語發音 (沒標示精確的聲調,例如:平上去入......等等):
北京話或普通話或台灣國語或華語:huǒ
台閩語:huè (似結合「火」和「焰」)
客家話:fo 或 foo
日本語:hee (似結合「火」和「焰」)
印度語:phyara (似有「火焰熱」的感覺)
阿拉伯語:hariak (似有「火焰」和「光」結合的感覺)
俄羅斯語:vognishche (似有「火焰光如舌起」的感覺)、ogon (似有「火光」的語意)
哈薩克語:ot (似「火吐」或「火騰」之表達火焰騰空而上的樣子)
波蘭語:ogien (類似「火焰」的感覺)
匈牙利語:tuz (好像火焰「吐火舌」的感覺)
希臘語:futia (也有「火焰」的感覺)
拉丁語:ignis (似「焰」或「焰火」即「火焰」的同義倒裝詞,其中 i 似形聲漢語「焰」的起音,gn 似通過「臼⺈」轉換漢文符號「臽」, nis 似通過「人點雙」表達漢字「火」)
法語:feu (似「火」但又帶有「焰」的感覺)
徳語:faia (也有「火焰」的感覺)
西班牙語:fuego (好像「火鍋」啊!但可能是「火焰光」或「火焰炬」的融合)
英語:fair (單字書寫爲 fire,似「火熱」或「火燄」甚至「火力」,但 e 通常不發音)
..........
漢字這樣的文字系統,在當初創造文字的構想中,很可能著重在以光速的速度來傳遞各種資訊、進行心智活動,而不是以較慢的音速。如果漢字的根本是建立在藉由視訊編碼來快速傳遞資訊的需要,那麼原始漢字的發音規則是否也可能不像拼音文字一般嚴謹,甚至可能有多元化的發音方式呢?
例如:同一個「好」字,古時候可能發音爲 hǎo (北京話或普通話或台灣國語或華語)、hò (台閩語)、harasho (俄羅斯語)、hai (日本語).....等等。
又例如:「白」可能發音爲 bái、béh、bright、white....
再例如:「賁」可能發音爲 bì、bea、beau、beaut、beauty、beautify、beautiful......,而且對其它語言來說,發音可能又不同。
雖然漢字主要是以視覺圖形來表達事物的象徵符號所構成的文字系統,不是著重在語音發聲的字母拼音系統,但是如果不考慮語句組成的文法問題,它和拼音文字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P.S. 古代漢字發音系統的特殊架構:
漢字古早無準確字母音標如 abc......,ㄅㄆㄇ......也是近代的事。古代解字書大多記載此字讀若那字,那字又讀若此字或其它字,繞一圈倒底怎麼發音其實只是ㄧ個迴圈的發音系統之架構,而不是標出準確的發音,否則方言眾多,如何佈告天下?ㄧ方面也可能是尊重各地語言之方言甚至自有文字或自行對應漢字或造字以附。公事應是地方官員通曉官話及漢字,理解佈告並以方言解說傳達於地方民眾較可能,因古代並無所謂普及的國民教育。
以今日之現況觀古代之情況,未必足以完全吻合。近代小國寡民者眾,國語之施行方有可能,古代如周朝時期,小國林立亦如是,或有各國本土方言,然而身爲大國之周代官方語言究竟爲何仍是個謎。此外,當時小國之方言或爲自然群居生活所需而形成的語言,非爲有所強制規定如近代「內省ㄧ類之思義」(Nationalism,直譯即「內地一圈人就是唯一的全體的主義」之意 ) 盛行後之義務教育的方式。
作爲大國之朝廷如周王朝,譯者應甚眾,或稱之邑人,官方通行語言或不只ㄧ、二種,惟文書通信爲遠傳而不失其義之便,可能較趨單一或固定的幾種文字,字義若已混亂失信則必再造新字,此後世篆文隸書等之可能的形成原因,恐非無事而自生其文字也。(P.S. 參考 〈爲何「邑人」也可能是古代的「譯人」(譯者、語文翻譯者)?〉-- https://lsdesignworld.blogspot.com/2021/04/blog-post.html)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