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一生有三世


漢字文化中,「世」字在早期的象形文中畫成類似表達「三十」的符號,是一種用來記算時間或距離的數字單位。事實上,古代通常以三十年為一世(即1 世=30年),在金文或鐘鼎文中就出現與「世」字有關而疑似表達孔子(公元前551年 ~ 公元前479年)所言「三十而立」的文字。所以,如果以一般人的平均壽命大約90歲來看,可以說「一生」就包含了「三世」。


換句話說,在古代漢字文化的觀念中,人生有三世:少年、青年、成年時期的「前生世」;熟年、中年、壯年時期的「中生世」;碩年、老年、終年時期的 「來生世」。如果以相當於「自我意識」的「靈魂」是一種具有轉生不滅的心智運轉機制的觀念來說,那麼「中生世」也就是由「前生世」進入「來生世」或「再生世」的過渡期。

這種「一生有三世」的觀念,極可能是出於古人對於心識結構或意識結構的「三識合一」(P.S.1) 的認知。例如,假設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那麼,如果把今天當作「中生世」,那麼影響「中生世」處境的就是相當於昨天的「前生世」和明天的「來生世」。

就一般人而言,今天所盼望的明天,往往就是昨天不能達成的渴望或境界。換句話說,昨天的「前生世」所壓抑忽略的訊息,可能在今天的「中生世」形成潛意識的資訊回溯,並且因此而影響到明天的「來生世」。

把這個觀念擴大到整個生死學上,雖然也可以說,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階段就是「今世」,出生之前則有「前世」,死亡以後也有「來世」。但是,古代智者把一生分為三世的用意,無疑更希望能把握有限生命、珍惜寶貴生命,善用今生今世的當下生命來達成內心渴望的夢想,同時改善心智運作的缺失。

因此,有沒有前世的問題雖然眾說紛紜,但是如果跳出科學實證的範圍、參考古人從「一心有三識」(P.S.2) 引申出「一生有三世」的觀念,其實它也是一種心智哲學的導向問題。簡單的說,或許就是:

可以懊悔過去,但是改善過失,更好!
可以憧憬未來,但是步步為營,更佳!
可以隨波逐流,但是自知自明,更棒!


P.S.1、P.S.2:有關「一心有三識」(即「三識合一」) 的意思,詳見「LS.夢本」之「夢的原理 -- 名詞解釋」一文。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