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圖:從 Don’t tell l didn’t say it before 到「勿謂言之不預」的橋接分析,但爲何要省略 I 或「我」字呢?......推論詳見內文】
Don’t tell I didn’t say it before = 丁口勹㇀two + 田言連肉 + 俺 + 對ㄧ直几點three + 三1圓 + 乙點 + 朋e亻one儿一 = 可勹丿二 + 田言連月 + 俺 + 一一丨几丶三 + 三丨〇 + 乙丶 + ee𠂉丨儿一 = 可勹丿丿+ 謂 + 俺 + 二亅几氵+ 三丶口 + Z丶 + Ee先 = 可勿 + 謂 + 俺 + 扌几氵+ 言 + 之 + 彐earth先 = 可勿 + 謂 + 俺 + 又几氵+ 言 + 之 + 扌土先 = 可勿 + 謂 + 俺 + 殳氵+ 言 + 之 + 在先 = 可勿 + 謂 + 俺 + 沒 + 言 + 之 + 在先 = 可勿謂俺沒言之在先 = 可勿謂我沒言之在先
其中 Don’t 轉換漢字「可勿」即「勿可」的同義倒裝詞而意通「可別」或單一的漢字「別」或「勿」,tell 轉換漢字「謂」,I 轉換「俺」而意通「我」,didn’t 轉換漢字「沒」, say 轉換漢字「言」,it 轉換漢字「之」,before 轉換漢字「在先」即意通「於先」、「預先」或單一的漢字「預」,所以其中「沒言之在先」即意通「言之沒在先」或「言之不在先」或「言之不預」。
是故,漢字「勿謂言之不預」一語可能省略自與「可勿謂俺沒言之在先」同義的「勿謂我言之不預」,即省略了其中內含的主格代名詞「我」字而簡化爲「勿謂言之不預」,意即這是一句不帶主格的不完全語句,就好像是「別說我覺得很好(壞)」省略爲「別說覺得很好(壞)」的一種構句型式,那倒底是要給誰覺得很好(壞) 呢?無從得知!......也許是要交給某個公認的標準來認定吧!
清代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寫道「......。一經覺察,白簡無情,勿謂言之不預也。......」(試譯:「一旦覺察實情,彈劾的奏書『白簡』可是無情的,到時候可別說沒有人預先告訴你吔!」)
其中「白簡」一詞多指古漢字文化之「彈劾官員的奏劾」即類似現代國家之政府監察單位發出的「彈劾書」之意,例如《晉書·卷四七·傅玄傳》裡寫道「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簡,整簪帶,竦踊不寐,坐而待旦。」;清代錢謙益 《工部右侍郎贈尚書程公傳》寫道「公在諫垣,以別白賢奸、澄清世道為己任,白簡屢上,皆彈劾執政私人。」。
一般認為所謂「勿謂言之不預」一語就是出自前述漢字文化之大清帝國時期的小說《官場現形記》中的「勿謂言之不預也」,本來意指預先警告朝廷轄下的官員不要做壞事或公器私用、以免被監察單位調查屬實後收到依法彈劾官職的彈劾書,但現今卻被簡式中文文化之中共官媒應用於外交爭端方面之對於外國政府的警告語,甚至隱約帶有古代漢字文化之天朝意識型態之武力征伐的威脅意味,放在現代的 United Nations (聯一體的內省眾) 之內省際關係來看,以單一內省國的會員國之身份竟使用此語來警告其他的內省國,似乎是有點太過份了。
不論如何,漢字文化古代的朝廷即使要彈劾官員,依法還是要經過詳細調查並且提出白簡形式的彈劾書狀,而據說「白簡」之所以叫作「白簡」,是因爲「白簡」是採用象徵為官清白的白玉製作的。可見,古代漢字文化之官場的彈劾事務也有一定的慎重度,不是草草了事,甚至可能還有類似 FBI (匪邦調查局、聯邦調查局) 之類的單位參予調查的工作,所以一旦 FBI 的檢察官派發出當時稱爲「白簡」的彈劾書狀,可能就意味著已經鐵証如山,而瀆職的官員們此時想要逃避彈劾的處置將是機會渺茫,也因此《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纔會寫道「......。一經覺察,白簡無情,勿謂言之不預也。......」。
也就是說,「勿謂言之不預」一語實際上只轉換了 Don’t tell I didn’t say it before 之中的 Don’t tell didn’t say it before,省略了意通漢字「俺」及「我」的單字 I。畢竟,古代官場上的彈劾與否,並非是俺說了算,也不是我說了算,仍然有判官或法官在依法調查審判呢!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