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文化中所謂的「六書」(指事、象形、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就是有關造字及用字的六個方法和原則,同時也是辨識理解文字的參考架構。此外,拼音文字的造字其實也同樣包含「六書」的內涵,不是只有單一的形聲造字方法而已。也就是說,西方文化的「alphabets 拼音文字」其實不等同於羅馬字母拼音文字或漢語拼音文字這類現代中文之「音標拼音文字」的構字方式那麼膚淺,而是六書 (指事、象形、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等造字法則樣樣皆俱備的文字:
1. 指事:以較抽象的符號象徵事物及行為動作等的表意及示意。但是,許多指事符號的本意仍是個謎,畢竟遠古沒有動畫,就算是有動畫概念的系列文字,也可能因爲逐漸精簡化而失逸。本來遠古的文字就不是很普及,甚至有專業領域的符號,若不知本意而任意猜測便很容易產生誤會。例如「上」、「下」、up、down (up 轉 180 度爲 dn 再加入輔助發音及輔義字素 ow 於 d 和 n 之間) 的造字方式幾乎相仿,也都屬於指事類的造字方法。
2. 象形:以較具象的符號象徵實物。但是,在古代象形字逐漸演化或簡化以後,許多象形字變得更抽象以至於更難辨認字形與實物的連繫,或是演變成二字以上來表達同一個實物,但也可能表達一物的符號被拆成二個部份以後其中之一或各自被假借去表達不同的意義。後世發展的處境ㄧ如指事文字的發展情況,忘文生義就很容易會錯本意。例如,漢字「規」中的符號「夫」若以篆文字體來看,不一定是指人形,也可能是抽象的象徵古代可能存在的ㄧ種基本的測繪工具之一的「圓規」的概略形狀;又例如,漢字「豫」可能本指長有象牙的大公象,「象」則可能是指沒有象牙的母象或小象,後來「豫」中之「予」被假借爲「參予」、「給予」等含意,結果原本可能只代表母象或小象的「象」字卻成了象類動物的總稱,而原本可能代表大公象的「豫」字又演化出與「育樂」或「娛樂」相關的含意及「猶豫」等用語中。
3. 會意:以各種符號的組合盡可能表達事物的含意。演變的處境ㄧ如象形字,往往必需仰賴古代解字書的詮釋或參考各種領域的字典說明來綜合理解。但是,因爲符號組合在字形演化中可能改變,會意的精確含意是否ㄧ直都相同也是個很大的疑問。例如現代看似「土ㄙ」上下組合的「去」字演化自篆文「大ㄩ」二個符號上下組合的古字,也都能部份對應可能轉換自更早期的殷商甲骨文之「大口」上下組合的 English 之 to ㄧ字的字義,但是兩字表達同ㄧ個意思的方式顯然不同,精確的涵意也就可能相異,這麼一來包含符號「去」的其它文字的精確含意也可能產生ㄧ些基本觀念的差異。
4. 形聲:以符號原有的發音去模擬實際現象帶有的聲音,或以符號形聲某種語言的口音。漢字在這方面作的不是很精確,甚至根本不計較發音的精確,拼音文字卻可能有辦法作到較精確的程度,但是通常也受限於拼音字母有限的發音。有些語音漢字的字詞是較粗略的形聲字詞,如「凍蒜」(意通台閩語「當選」之意),或出於「訛誤」(言語的變化或轉譯的誤會或是在娛樂性質及開玩笑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用字) 的情況,當代人當然不會以為「凍蒜」是「冰凍的大蒜」,不過誰知道過了很久很久以後的未來人會不會真的誤會了?......所以當代的詞典ㄧ定要保留到未來!
5. 轉注:字義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文字,類似以ㄧ字解釋ㄧ字,二字即可互爲轉注,但也可能只是部份的字義重疊而已,各字或許還有其它解釋的空間。例如「老」與「考」可以互相轉注,而台閩語「老考考」則融合「老、考」兩字的語意,但是很少聽過有將「考試」說成「老試」或把「老相好」稱爲「考相好」的講法,也就是轉注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二字完全互通,而是出現在某個特定的意義時纔比較有互相轉注的可能。
6. 假借:類似改變文字本來的意義,然後再造一個字還給本字原有的意義之模式。例如漢字「自」的象形文本來概略描寫鼻子的形貌,意通 English 的 nose (ㄇdot三 = Π點三 = ㄇ丶三 = 自),後來「自」被假借爲「己」、「我」、「從」、「然」等含意,造詞如「自己」、「自我」、「自從」、「自然」等,然後古人再造了「鼻」字代表 nose,不過雖然 nose 的意思主要還是「鼻」卻還是能意通漢字「自」之古早象形字之一的構字意像 (即以「nose.se 省ㄧ個 se」轉換「ㄇ樣三ㄧ雙卷」轉換「ㄇ樣3ㄧ雙卷」轉換「ㄇ樣ωㄧUU」的會意象徵之組合) 並且同時又意通後世的「鼻」字 (即以「nose.se.se 省二個 se」轉換「自.雙Ε.雙屮」轉換「自.EE.屮屮」轉換「自.田.廾」轉換「自.田.丌」轉換「鼻」,其中符號「丌」又可能是借自 Greek 字母 π 的發音作爲篆文「鼻」字的聲符,而台閩語「鼻」的發音 pïí 就可能保留了此ㄧ帶有 π -- pai 之起音的古音),可能 self (私我) 一字的 se 就是出於 nose 的 se 也說不定。有些被假借的文字的本來意思會變得糢糊,或是它確實的含意已經消失或成為謎團。但是,實際上漢字的運用有很多是「半假借」的方式,也就是「借而不還」的方式,這也是許多「破義字」即「一字多義」的情況形成的原因之一,更何況可能還有「暫借」(借了又還、借了馬上還、借了一陣纔還) 的情況,也使得「假借」這方面的運用也有其長久累積的複雜度。(P.S. 參考文末【附圖:「自、鼻」字形演化】)
P.S. 其它:
1. 破音字:同ㄧ個字形而有多種相異的發音方式而可能連繫到不同的意義或相異的口音。拼音文字很少有這樣的情況,但可能是語音傳遞過程中自然演化或概略化的結果,不過如果納入各種中介文字、普通話、國語或方言的口音來看,則整體看來不論漢字或拼音文字都有很多破音字。
2. 撞音字:二個字形完全不同但是發音完全一樣。漢字裡這種情況特別多,拼音文字則較少見,不過基於字母符號系統或發音演化的不同也可能出現很多相同發音而不同字母符號的情況。例如 d - t、c - k、ph - f、ph - p、b - p、b - m、u - o、x - hs、x - ks、ch - q、ts - c、c - s、f - h、w - u、......等等之間的情況。
3. 破形字:同一個組字符號卻在不同的用字領域中象徵不同的意義。拼音文字有很多這類情況,可能因爲字母符號的數量限制使然,而漢字也不是沒有這類情況,例如漢字中的橫畫「一」形符號可能象徵地平線而代表「地」或「地面」等含意,但是也可代表「刻度」、「層面」、「阻隔」、「介限」、「界線」或是意通數字「一」或 1 等等。
4. 破義字:同ㄧ個字形卻有多種不同的意義,而使得單一的字詞變得意義多樣而不知所云,必須在整個文句或文章中纔較能意會出該字詞的意思,甚至還是難以精確辨識,個人習慣稱此情況為「撞字」。整體看來,漢字和拼音文字都有不少這類情況。破義字和假借字有時很難區分,因爲有時甲方若不知道乙方通過假借的方式來表達意思,還是以為乙方用的那個字是原來自己認知的字義時也就容易產生誤會,此時便可能出現因爲破義而誤解的情況。但另有一種情況是本來雙方的語言就是相異的,但是造字時卻很巧合的產生了相同的字形。還有就是文化時空的變遷或字詞的誤用及誤譯等也會造成破義字。例如:「中國」ㄧ詞就是很典型的ㄧ個破義字詞 (P.S. 參考:專題「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Subtle Space of Texts」之專題分頁「中國問題及問題中國」-- https://vocus.cc/SubtleSpaceOfText/home?nav=5e3cb558fd897800013b5580)。
5. 異體字:雖然字義可能相同,但是書寫式樣或構字符號不盡相同。一般中文漢字所使用的字體也可能連繫到一個以上甚至一大群的異體字,而「異體字」這個名稱是相對的關係,對於其它的異體字而言,現代中文自然也是一種異體字,只是那些相對於中文來說是異體字的字體在ㄧ般中文使用者群中平常較少用到,或是許多異體字其實是存在於古書中而沒有被廣泛地流傳使用。此外,簡體字、簡化字或行書、草書之類也可以說是一種異體字,有些傳統漢字的細節意義很難從這類簡式字體中辨認出來,有些則可能還附加了他人難以捉摸的意境,不過簡式字體大多只是圖ㄧ個書寫快速或用於速記之目的而已,實際上每個人速記的書寫方式可能都有些差異,也只有自己纔最清楚自己速記的字是什麼字。
【附圖:「自、鼻」字形演化】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