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7日 星期六

易經的上下經編排之謎




【附圖:孔子編纂的《易經》,又區分爲「上經」和「下經」,而上下二經包含的卦數 (3034) 明顯不同,不是均分總卦數 64 爲各 32 卦。】



《易經》有六十四卦,64 卦分爲相等數量的兩堆,則每一堆有 32 卦。也就是說,如果要把《易經》依總卦數平均分成兩部經、編爲上下經,那麼「上經」及「下經」都應該各有 32 個卦,而「下經」就應該起於第 33 卦「遯」纔對。

問題是,為什麼孔子 (孔丘,公元前 551 年 ~ 公元前 479 年) 在編纂《易經》時,讓「下經」起於《易經》第 31 卦「咸」而不是從《易經》第 33 卦「遯」開始呢?

「遯」似乎有追逐或逃避以及即將面臨某種大轉變的緊張感,事前可能需要一些心理調適和實際行動前的妥善準備或暖身運動,孔子可能好心把「下經」提前一些來講述,免得後學者來不及做好面對大轉變的準備。這或許可以解釋,爲什麼「遯卦」雖然是《易經》第三個大跨度的開始,卻不是孔子編纂的《易經》中所謂「下經」的開始。

換句話說,「遯卦」前面的兩卦「咸」、「恆」可能記載了進入實質的「下經」之前必經的一些心理調適與準備的過程。那麼,如果把「咸 -- 011100」、「恆 -- 001110」兩卦拿來一起看,可能會發現它們的陽爻都聚集在卦象的中間部份,也就是好像有一組三個陽爻構成的「八卦乾 -- 111」 在那個空間裡前進後退、左右移動或上升下降的樣子,有點像在偵測掃瞄什麼似的。不禁讓人覺得,那會不會是什麼偵測儀器或機器人正在某個能力可及的範圍中收集情報和分析資訊?如果不是緊急狀況或衝動行事,在追逐與逃遁之前會有這樣的事前偵察準備的過程可能是很平常的事情。

但是,如果孔子編輯傳述之前的《易經》沒有上下經之分,那是不是也說明了,孔子當時似乎感覺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緊張感呢?這不免讓人懷疑,曾經周遊列國的孔子,可能實際感受到「遯卦」所敘述的追逐與逃避等類似的緊張情況,更深刻的經驗到倉促與惶恐的心路歷程。



P.S. 相關文章:易的故事-The Story of I.E.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