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釁之謎





【附圖:「釁」字演化 / 漢字「釁」的早期甲骨文字體和「監」字類似,本義也可能意通「鑑別」、「鑑識」、「鑑察」、「檢察」、「檢驗」之類。】




,現代漢字發音爲「ㄒㄧˋㄣ」或 hsìn  xìn 等。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記載「釁,血祭也。象祭竈也。从爨省,从酉。酉,所以祭也。从分,分亦聲。虚振切〖注〗臣鉉等曰:分,布也。」,其中「血祭」有可能意通「血察」即類似現代醫事檢驗的「驗血」之意,因爲漢字「祭」或意通「察」,古籍《尚書.大傳》便記載「祭之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於神也。」,而漢字「神」之象形字的符號組合則與「光電」的意像相關,也就是說遠古的驗血工作也可能運用到光電技術。(P.S. 參考〈祭祀之謎〉-- https://lsdesignworld.blogspot.com/2015/08/blog-post_27.html)



進一步看,上述《說文解字》提到的「祭竈」就是漢字「釁」所象徵的物件,亦即「祭竈」或「釁」可能是古代的「驗血設備」,而「釁」字其中的符號「酉」可能意指「置放血液檢體的容器」並且其中還似乎帶有先將容器經過酒精除菌的程序之意像,或是以符號「酉」代表加入其它抗凝血劑之類的成分、以便使血液檢體更能持久保存 (P.S. 漢字「酒」和「久」二字在華語中發音相同可能不是沒有原因)。此外,「釁」字中的符號「分」則可能意指某種「血液分離的機制」,亦即用於將血液檢體分離出各種血球和血清等的功能。


並且,此種在古代叫作「釁」的血液分離機,有可能是以蒸汽爲動力。因爲,前述「祭竈」的「竈」字在《說文解字》中又意通「炊竈」,也就是以火將水燒成沸水再吹出蒸汽的裝置,其中符號「黽」的下部似乎就帶有一個表示蒸汽吹出管的象徵符號。這也可能是爲何《說文解字》提到「釁」字是「从爨省」,因爲「爨」字裡很明顯地就帶有一個表示加熱的符號「火」。


所以,若是將「竈」產生的蒸汽動力透過齒輪等連動機械來連接「釁」,便可能帶動血液分離機「釁」之中以符號「分」來代表的「離心作用之分離機制」的運轉,並且透過離心力和物質密度的物理關係之原理來分離血液中的成份。不過,由於蒸汽的溫度是高熱的,除非是在這個過程中又經過冷卻的程序,否則恐怕會改變受檢血液的狀態。因此,當時更可能是利用「竈」的蒸汽動力來發電,然後再以電力驅動驗血用的血液分離機「釁」來運作會比較合理,這也是那個符號「黽」與漢文「电」(「電」的本字看起來又有些相似的筆畫之原因 






【附圖:圖為一種現代的電力驅動血液分離機 - SEPAX 血球細胞分離機 / 圖片採編自網頁 - Sepax血球細胞分離機 – 新揚行專業醫材



此外,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在解釋「爝」字時有「爝,苣火,祓也。从火爵聲。呂不韋曰:湯得伊尹,爝以爟火,釁以犧豭。」的說法,也就可能是在說:「爝」是一種用於消除檢驗器具 (P.S. 例如:針筒、採檢器、檢體保存容器、……等等表面上可能沾染的各種病原體的技術,也稱爲「祓」(P.S. 漢字「祓」在《說文解字》中意通「除惡祭」,即可能類似「消除病原體的察辦事項」之意,其中「惡」字若代表 original-pathogen 即可能意通「病原體 -- pathogen),以便使檢驗的結果更加準確,或許還輔以酒精消毒和加溫除菌的技術 (P.S. 此因「爵」也是盛酒工具,而「苣」則有「束葦燒」之意)。這個字的字型歸類在「火」部,發音歸類於「爵」聲。根據周代一位政商名流人士呂不韋的傳述,這個技術在殷商時代的湯王時期是得自宰相伊尹的傳授,並且設有一個專門執掌的醫事官職叫作「爟」(P.S. 此字也可能和「觀察」的事物相關) 或稱「爟火」,而「釁」則是在作「血液分析檢驗」的工作 (P.S. 也就是其中的「犧豭」二字可能是「析檢」甚至是就是「析血」兩字的口傳訛誤)


另外,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對於漢字「釁」的音韻記載「分亦聲」又可能說明了漢字「釁」本來可能是以 b (台閩語「分」的起音) 或 h (台閩語「分」的另一種起音) 或 f (華語「分」的起音) 來起音的發音模式,也許還融合了 blood (血;血液;血流) 之類拼音文字的起音及台閩語 huî (血) 或 huê (血) 的起音 h 纔對,其重點應是在強調「血液分析檢驗」的意義。



也因此,後世將「釁」字從「興」字的音韻來發音並造出帶有符號「興」的異體字「舋」等,也許只是出於訛誤的認知。因爲,早期的「釁」中其實沒有「興」這個符號,會不會是錯認了符號纔誤以為是從漢語「興」來發聲呢?……至少,若是以「血液分析檢驗」的概念來解釋目前華語「釁」所帶有的華語「血」和「析」的發音特徵,可能纔是比較合乎這個文字的造字脈絡吧!


事實上,從漢字「釁」的篆文字體來看,此字上部中間的那個符號,其實不是「興」字中的符號「同」。如果我們抽空去醫院或診所作健康檢查時再順便抽個血,然後仔細看看這個「釁」字的符號組合,會不會覺得其中那個有點形似符號「ㄇ二丨」或「ㄇㄧT」組合的符號,比較可能是在抽象地描繪一種類似現代醫事檢驗中普遍使用的、帶有刻度記號的、抽血用的、並且帶有細管子的針筒類器具呢?



附圖:漢字「釁」的篆文字體 / 其中那個有點形似符號「ㄇ二丨」或「ㄇㄧT」組合的符號,是否比較可能是在抽象地描繪一種類似現代醫事檢驗中普遍使用的、帶有刻度記號的抽血用針筒類器具呢?



所以,個人覺得,關於這個漢字「釁」的謎團,將來可能會是一個事關古文明科技發展概況的重大考古項目,尤其是秦代的科技發展,正因篆文字體對這項科技的象徵式描繪顯得更加清楚明白。


然而,怪就怪在 English 的 syringe (注射針;抽血針)、hypodermic needle (膚皮下面用的針刺、血液抽取用的針刺,意通「皮下注射針」或「血液抽取針」) 二詞的起音卻類似漢文「興」的幾種口音之起音。但也許這樣的情況,更能讓我們確認漢字「釁」字中的那個可能象徵「帶有細管子的針筒」而形似符號「ㄇ二丨」或「ㄇㄧT」所組合的符號不太可能是發音爲 tóng 的漢文「同」。



清代的《康熙字典》又記載「釁,...... 。又或作衅。【禮·樂記】車甲衅而藏之府庫。【註】衅,釁字也。包干戈以虎皮,明能以武服兵也。......,又將「衅」字等同於「釁」字,但意義似乎有點走樣了。或許《禮記》中的「衅」字,是從原本「釁」字代表的驗血機具或驗血技術之本義,引申出類似「驗明証身」或「驗明製造來源」之類的含意,也就是其中「車甲衅而藏之府庫」這句話的意思可能是說「車甲要先驗明製造來源而後纔藏之於府庫」,和後世詮釋的什麼塗血、熏香之類的詭異儀式應是完全無關的。


所以,《康熙字典》這段文字的後面那個【註】似乎只講對了前半段「衅,釁字也」,但後半段的「包干戈以虎皮,明能以武服兵也」就不知是在編什麼故事了,尤其「血液」是一種在空氣中很容易氧化變質的東西,如果「衅」就是塗血的話,那還不如噴塗防銹油來得實際。


不過,字書《爾雅·釋獸》又記載了漢字「釁」的另一個意思「獸曰釁」,亦即可能與這個轉換式相關: = beast = beeeast 省二個 e = 分酉EA手對 = 分酉匚一一一Λ彐對 = 分酉ㄇ丨二л彐彐 = 分酉冖丨二ㄇⴹⴺ = 分酉宀冃ⴹⴺ = ……這就讓人有點糊塗了,難道漢字「釁」也曾經被拿來翻譯 beast 之類的拼音文字?...… 但是,至少 beast 一字吻合了前述對於早期的漢字「釁」是以 b 聲爲起音來發聲的推論。


再則,古籍《禮記.月令》記載的「是月也,命大史釁龜策,占兆審卦吉凶,是察阿黨,則罪無有掩蔽。」這段文字,也有可能是指古代以 chemical  chemistry (吉凶,即意通今之「化學」,參考文末 P.S. 漢字「吉凶」與「化學」的關聯) 之方法來作命案現場的血液檢驗,以便將涉案的嫌疑人查辦清楚。但是,遠古的驗血設備是否也有高科技到類似現代的 DNA 檢驗設備就不知道了。


基本上,檢察官之類的辦案工作是不可能採用過度迷信的方式如現代的求籤占卜、算命拜拜之類的程序來進行,但是因爲古今字義不同,後世讀者可能誤會甚大。P.S. 參考 〈貞卜的真義〉-- https://lsdesignworld.blogspot.com/2016/02/blog-post_73.html)



此外,包括 《孟子》在內的許多古代文本中的「釁」字,卻又有類似「犧牲」之意。也就是「釁」字在發音如「犧」字之起音的時候,可能是假借式的用字方式,但屬於一種「借而不還」的用字類型,所以可能後來發現古代也有一個「衅」字又將之假借為表達「血塗伴器式的犧牲儀式或行為」之意,但是已經無力挽回漢字「釁」之語意混淆的情況。也就是漢字「釁」及「衅」在後世都變成了渾化嚴重、意義不明的單字,難怪「釁」、「衅」這兩字都成了快要絕跡的罕用字,也被後世的醫學界棄而不用。


所以,若是按《孟子》已經搞錯的語意來看,所謂的「尋釁」、「挑釁」可能就會變成是「尋找犧牲品」或「挑選犧牲品」的意思,而且是從野獸裡面尋找並挑選出犧牲品。也就是此時孟子等人類其實是在做「尋釁」和「挑釁」的行為,而野獸們當然就應該要「逃釁」了,不可能是野獸在「尋釁」和「挑釁」人類。(P.S. 漢字「犧」在《說文解字》中意爲「宗廟之牲」,但是若從古代的青銅器物「犧尊」之罕見的動物造型來看,這種名爲「犧」或「犧牲」的動物恐怕早已被古人犧牲到滅絕的程度了。)





【附圖:漢字文化古代的青銅器「犧尊」的造型之一二 / 圖片採編自網路】



雖然如此,我們也不能將此一誤會字義的責任,完全推到東周晚期被歸類為儒家的思想家孟子的頭上,因爲早在西周初期,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東征軍進行遠征行動之時,遠古以醫療技術為立國之本的殷商文明的許多醫療器材設備,很可能就被一些趁著戰亂期間闖入殷商醫院中搜刮戰利品的天兵或外行人給誤會了。


例如,史書記載的「酒池肉林」可能是盛裝著類似現代中文漢字文化裡所說的「福馬林」(音譯自 formalin -- 形貌維全溶液或「屍體保存液」的水池,也許當時是以高濃度的酒精來防腐;醫療輸血用的血袋,可能被誤會成娛樂用的箭靶;自然地,若是曾經存在著血液分離機這種醫檢用的先進儀器,在當時又可能被誤會成其它的神秘用途。……這也難怪先秦時期的大部份醫學文件,到了東漢時期的班固在編纂《漢書》的時候,就連這位大名頂頂的編纂者自己都在書中表示他看不太懂了。



那麼,在前述這種渾化嚴重、意義多樣而不明確的情況下,現代中文漢字的新聞報導中,有時候還是會突然冒出來的一個成語「尋釁滋事」,按前述的幾種字義分析來看,又是在表達什麼意思呢?


1、尋找線索、驗明証據,以利案件查辦順利。其中「滋」意通「資」或「滋潤」、「滋長」、「滋生」之意,即類似「贊」、「助」、「助長」、「幫助」或「有利於」之意,此意和遠古「釁」字與察辦命案的「驗血」工作之本義的引申直接相關。並且,此時與「釁」字相關且發音相同的「衅」字或可能有「驗血結果達到一半的可能,即 50% 的嫌疑程度」之意,但「衅」字原先也可能是指整個名爲「釁」的驗血機制其中的一個分離血液的程序而已,例如分離出血球和血清二個部分。


2、尋找野獸 (beast) 當作塗血伴器儀式的犧牲品。此意或出於古代漢字文化的某種荒誕迷信的行為,但其中「釁」字可能是被假借表達「犧牲」二字的反切式發音,也融合了其中被誤認之符號「興」的發音,但此義和「釁」字的本義可能是完全無關的。據說,古代曾經有大鼓在啓用之前要經過塗敷猛獸血液的程序,好像是以為經過這個程序以後,敲出來的鼓聲感覺會比較猛,實在是相當詭異!……後來民智漸開,纔改用紅色油漆來塗。


3、尋找衝突嫌隙、見縫插針,以便引發事端,圖謀其中的利益。這個意思可能是明代和清代的筆記書或小史書纔出現的,又類似「找碴」的感覺,但其中「釁」字可能是近音假借以表達「嫌」或「隙」的意思,此時與「釁」字的本義可能是毫無關係的。不過,目前仍然常見的「挑釁」一語又可能是「挑悻」的訛誤,也就是說,可能被用來翻譯 English  nasty (難堪樣;難堪之;難接之;惱人之;悻挑之;怒激人之;難受態樣;難適應之;沒適當樣;沒入流;低下;低級;低檔一字之部份含意的漢字「挑悻」一詞,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被訛誤或調包成「挑釁」了。



所以,個人是認為,意義不明確的渾言渾語也許可以拿來插科打諢、開開玩笑,但是絕不適合輕率地拿來當作嚴肅的法律用語,否則就是在糊搞法律、甚至給人玩弄法律的感覺。因爲,法律不是賣弄文學修養的地方,尤其是當包括立法者在內的大多數人根本對於那些偏僻冷門、意義渾亂的文字一知半解甚至嚴重誤解之時。




P.S. 漢字「吉凶」與「化學」的關聯:


東漢《說文解字》記載「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从水从酉,酉亦聲。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嘗之而美,遂䟽儀狄。杜康作秫酒。」


其中「吉凶」 一詞可能就是指造酒的技術,也可能是漢字文化中與所謂 chemical (吉凶之媒合之學理或 chemistry (吉凶之媒介之道理及「化學」相通的最早名稱,又是探討變化的經典《易經》中常見的用語,此處似乎是用來表達使物質成分或元素間的化學鍵發生「連、斷」的變化並造出酒類成品的方法之意;「酒醪」一詞中的「醪」字中有「羽翼」(wing) 的含意,可能與 English  wine (今多譯「紅酒」或「葡萄酒」同源,但原始的「酒醪」可能黏度較高、較甜、也比較混濁,因爲漢字「膠」用的也是這個符號「翏」;「秫酒」則顯然是採用禾穀類 (cereals  grains) 發酵釀製的酒,也可能和 whisky 或 whiskey (今多譯「威士忌」同源。此外,據說 brandy [燌燃()酒、焚燃()酒、焚酒;燔酒,類似「燒酒」之意,中文多音譯「白蘭地」]  brandywine (燌燃的樣酒的簡稱,其中 dy 本爲「的樣」之形容詞語意,但因爲 dy 又似乎略通「的酉液」之語音而簡略代表「的酒」,所以纔簡稱 brandy,即類似台閩語或日語及韓語的「燒酒」或「燒酎」之意,此時其中的 y (同時形聲漢語「酉」和「液」的起音而轉換漢字「酒」 wine 都有「酒」的意思。





P.S. 相關文章:LS.文本.1/文字的堂奧與空間-Subtle Space of Texts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