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eagle 與「鷹」的轉換密碼


e:大寫 E 可能約略象徵金文「鷹」字中的「翼形」符號或象徵鷹隼的翅膀,同時也可能通過字母本音約略形聲漢語「鷹」或「䧹」的起音

a:輔助發音或代表 and、「重合」之意,或是通過轉換數字 1 而代表象形字中的ㄧ個短直畫或點狀符號。此外,字母 а 也可能極抽象地約略象徵鳥類包括鷹類的側視形。

g:可能代表鷹之頭身尾足等其它身體部分,同時也可能通過字母本音約略形聲台閩語「鳥」的起音

le:可能象徵銳利倒勾狀鷹喙的倒寫的「匕」則代之以 l 的大寫字母 L,或 以 Le 來象徵及形音構成符號「匕」的二個筆畫「乚一」。


e + a + g + le = eagle,完整轉換漢字「」的金文字體之象形字。(P.S. 參考【附圖:鷹字演化及其與 English 的 eagle 之橋接關係】)


 
【附圖:鷹字演化及其與 English 的 eagle 之橋接關係 / 照片影像採自網路】


漢字「鷹」與 English 的 eagle 也是一對橋接文字:「鷹」字在早期的金文字體中有形似 English 字母 E、g 的重合形,E 似代表鷹之「翼」、g 似代表鷹之頭身尾足等其它身體部分;a 則可以是輔助發音或代表「合」(and、和) 或「重合」之意,或是通過轉換數字 1 而代表象形字中的ㄧ個短直畫或點狀符號;象徵銳利倒勾狀鷹喙的倒寫的「匕」則代之以 l 的大寫字母 L,或以 Le 來象徵及形音構成「匕」的筆畫「乚一」。這樣全部連起來就是 EagLe,然後全部校正爲大寫或小寫則成爲 EAGLE 或 eagle。

此外,後來的篆文「鷹」字演化爲帶有類似「爿厂」組合的隼鳥符號,可能也同時表達「鷹」是強壯兇悍、可以在高空中盤旋飛翔的飛鳥猛禽,也就是帶有 strong 和 highly flying 的特質



P.S. 漢字文化裡的「兀鷹」或「禿鷹」在 English 中被稱爲 condor 或 bald eagle 等,但是更可能與古埃及文化中對這種鷹鷲類猛禽的稱呼 vulture (音近漢語「兀禿鷹」或「兀鷲」) 直接相關。



 
【附圖ㄧ:「鷲」字演化及 Egyptian vulture (埃及兀鷲或埃及兀禿鷹) 的影像照片,牠們胸前有明顯微凸的金黃色斑紋,與「鷲」字的金文字形寫成一隻勾嘴鳥的圖樣並且在牠的身體胸前畫了一個橢圓形圈狀符號的特徵很相像。(影像圖片採自網路)】





 【附圖二:vulture 一字來自古埃及圖像拼音字母中發音相當於 English 字母 A 的圖像字母的名稱,其圖像就是一隻兀鷲或禿鷹。(圖片採自網路)】



【附影片:ABBA - Eagle / 分享自 https://youtu.be/qdoSy4ROZpg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2016年7月28日 星期四

applaud 與「拍拍手」或「鼓掌」、「合掌」、「合掌拍鼓」及「歡聲擂動」之整體含意的轉換密碼,兼談關於漢字古音的思考方向



a:代表 action、行動或動作的動態。或有「合」的含意。

pp:代表 two palms、雙掌。

laud:有 large 和 loud 合成之意,也有 laugh 和 loud 合成之意,此處代表大聲及歡聲擂動。

a + pp + laud = applaud,即等同於「拍拍手」或「鼓掌」、「合掌」及「歡聲擂動」合成的整體含意。



 【附圖:掌、手、白、拍字形演化】


此外,applaud 也可能通過「applaud = aapplaudd 省ㄧ個 a 省一個 d = Aα.palm..lㄧ又decade豆 ...十又十豆 = ...支壴 = ... = 合掌拍鼓」的橋接轉換漢字「合掌拍鼓」,即類似「雙掌合拍以鼓掌」之意。



拼音文字的造字以形聲會意等還有簡寫代換爲大宗,甚至也有極爲抽象的象形,例如: applaud 此字其中的 pp 似有 a pair of palms 、「ㄧ對手掌」或「雙掌」的象形,又與漢字「拍拍」互爲形聲;app 則與「鼓掌」或「合掌」(clap -- close-act-palms、扣合拍) 互爲會意;a 則是 action 的簡寫代換,表示行動或動作等動態的含意;laud 則是 laugh 及 loud 的簡寫代換,表示歡聲擂動。

此外,台閩語 pâ 可能對應的是「拍」字,而不是「打」字,因爲「拍手鼓 -- pàchiugò 」或「拍㕷吖 -- pàpôah 」也和 「拍拍手」(鼓掌)、合掌、applaud、掌聲響起來、歡聲擂動......等含意是可以互相對應互轉的。[P.S. 篆文中有一個符號「扌囟比」組合的漢字 (左偏旁符號「扌」與「囟比」之上下組合所構成的漢字) 也可能與台閩語意通「打」的之發音的語意相關。篆文雖有此字,但後世卻失傳。《說文解字》曾記載「『扌囟比』,反手擊也。从手『囟比』聲。」(其中『囟比』與「媲」字右邊的符號相同),《說文解字注》又記載「『扌囟比』,反手擊也。左傳曰。宋萬遇仇牧于門。『扌囟比』而殺之。玉篇所引如是。今左傳作批。俗字也。从手『囟比』聲。匹齊切。十五部。俗作批。」(P.S. 其中『囟比』與「媲」字右邊的符號相同)]





【附圖:篆文中有一個符號「扌囟比」組合的漢字 (左偏旁符號「扌」與「囟比」之上下組合所構成的漢字) 也可能與台閩語意通「打」的之發音的語意相關。篆文雖有此字,但後世卻失傳。】



由上述分析,我們可能有個重大的發現:漢字「白」這個符號在象形字中除了代表「白米飯」(rice) 、「拇指」(thumb),也可能代表「掌」,具有和 English 的 palm 互轉的可能性,這樣在解讀古代文字時就多了一個不是隨便亂猜的解讀方向。當然,古人也可能單純的以「白米飯的顏色」來定義「白色」正如 English 的 white color 可能來自 wheat flour's color (小麥粉或麵粉的顏色)。至於大麥粉 barley flour 呢?那就更有「白」字的漢語發音 bái 或 béh 等的特徵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English 的 pale ㄧ字也有白皙的意思。

至少,咱不會把「伯」說成是「白人」或只是形聲字,「伯」可能有「掌管人」甚至「掌權者」的意思,於是可以解釋爲何古代「伯」也是貴族爵位的名稱之一、又是親屬稱謂中對於比較尊長者的稱呼,例如:大伯、二伯、阿伯等。

「白」作爲顏色或光彩的名稱時,也是可以從 palm (手掌) 來理解,因爲相對而言掌心皮膚的黑色素通常較少、顯得比較亮白,掌背皮膚則顯得比較暗黑。


但是漢字「白」的原始字形到底要如何發音呢?其實我們單從「白」這個符號來看,完全無知。

所以,個人纔這麼覺得,漢字古代發音的部份線索在拼音文字,也許不是最準確的發音,卻可能是互相轉換對應的幾種發音,因爲中原地區的古人可能與天下四方有緊密的文化交流,不是那麼封閉。

東夷、西戎、南蠻、北狄,遠古至少有四種語言的發音與漢字密切相關。至於古代造出方塊文字的中原地區的語言發音應該是最神秘的,也許就是四合一、同時運用四種發音來和四方對話,或許也有自己的本地母語,甚至根本沒有固定的文字發音,只有文字本身比較固定。

如果有「標準漢字古音」的說法,應該是頗可疑的,華夏地區古人沒有留下錄音帶、也沒有留下拼音文字,而且方言眾多,怎麼可能定著於某個特定的發音呢?並且有違漢字不計較發音精確性的原始造字特性。就算是漢字最早出現的聲韻書 -- 隋代的《切韻》也是以當時的洛陽爲中心的漢語發音,不能代表其中的記載就是更早期漢字發音及更原始的殷商甲骨文發音,更不能代表廣大地區各個地方與漢字相對應的口語發音。

要找原始的漢字古音,可能得去世界上實際存在的各種拼音文字中找線索,畢竟古代以華夏爲中心有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之分,漢字文化或與拼音文字的文化有文化交流及語文互相轉譯的可能。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

smile 與「小笑」(微笑) 或「笑」的轉換密碼,兼談有關單一漢字唸法之聲韻音標的最早記載典籍《切韻》、《廣韻》等書之中的二字切音應該如何「切」的疑問之思考



小笑 = 小 + 竹 + 夭


s:此處代表 small 或 slight,意指小、輕微。「小」的台閩語發音 sê 或 sè,又通「細」。或帶有 some (些微) 之意。

m:此處象徵漢字符號「竹」的字形。

il:此處與「夭」的漢語發音互轉。「夭」的現代華語和台閩語發音都類似 iau。

e:可能是輔助發音的字母符號,用來修正發音時的口形,但本身不發音。或有「抑」之意,亦即可能用來抑制笑容表情,以免成爲裂口高聲大笑的 laugh,顯然 lau 和 iau 在發音時就是不太一樣。


s + m + il + e = smile,直譯即「小笑」,意指帶有「些微笑意」的「微笑」,ㄧ般英漢字典也多譯爲「微笑」等。


宋代《廣韻》(據說保存了漢字最早的文字聲韻書《切韻》的精髓) 曾經記載「笑」字的發音是「私妙切」,也就是類似「私妙」的發聲;後來的《集韻》則記載爲「仙妙切」。這樣看來,其實 English 的 smile ㄧ字似乎比單音節發音的現代華語 xiào 及台閩語 qiô 更接近古人所說的發音方式呢!也就是說,從《廣韻》記載的聲韻來看,smile 也能橋接於單一的漢字「笑」。



 
【附圖:「笑」字演化及《廣韻》記載其聲韻「私妙切」與 English 之 smile ㄧ字的發音互轉關係】


P.S.1.「切韻」ㄧ詞中的「切」字包含類似 t 的符號,發音接近「洽」,可能與 English 的 chat 意思相當,有洽談商量、口語交談、對話、聊天等意思。遠古漢字在造字時ㄧ直沒有音標系統,直到隋代可能仿效西方文化拼音文字的音標系統開始整理漢字在日常口語中的發聲方式。據說隋代的《切韻》ㄧ書是最早的ㄧ部漢字聲韻書、記載了以古代洛陽爲中心的上古漢字發音,而宋代的《廣韻》、《集韻》等書也保存了《切韻》的精髓。


P.S.2. 有關單一漢字唸法之聲韻音標的最早記載典籍《切韻》、《廣韻》等書之中的二字切音應該如何「切」的疑問之思考:

1. 第一個可能是,所謂的「切」只是單純的洽談、口語會話之意,類似 English 的 chat,與當時漢字的實際發音規則完全無關。不過如果考慮「洽」有「洽商」、「融洽」之類的造詞或類似 English 之 match 的含意,韻書中所謂的「切」也就可能代表一種二字發音密切連接、互相妥協,或是融合前後二字發音之意。例如:宋代《廣韻》(據說保存了漢字最早的文字聲韻書《切韻》的精髓) 曾經記載「笑」字的發音是「私妙切」,後來的《集韻》則記載爲「仙妙切」,而現代華語就傳承了一種融合「仙妙」爲 xiào 的聲韻發音,台閩語則可能以類似的方式傳承一種聲韻發音爲 qiô,但是目前仍不知是那二個字切合在一起纔形成 qiô 的發音。

2. 切,可能有類似擦邊之意,這是引用幾何數學中兩圓相交於一點的觀念。也就是感覺幾乎各自仍然保持完整,但又相連在一起。這樣的唸法就會變成類似有些 English 單字的實際發音與單一漢字在早期韻書中所記載之聲韻標註的直接以二字來連續發音的關係。例如:宋代《廣韻》記載「笑」字發音「私妙切」,以此概念看也就是類似「私妙」的發聲,而 English 的 smile (有「微笑」的含意)  ㄧ字就明顯與現代華語 xiào 及台閩語 qiô 的發音方式不太一樣。另一個例子是,「宂」字在東漢許愼著作的《說文解字》中有「宂,㪔也。从宀,人在屋下,無田事。《周書》曰:『宮中之穴食。』」的解釋,文中的「㪔」有「散」或「分離」的釋義,而且《唐韻》、《正韻》記載「宂」的發音聲韻是「而隴切」,如果「而隴切」就是發音爲「而隴」,那麼 English 的 alone 一字就正好在發音和字義上都與聲韻切音標註爲「而隴」的漢字「宂」相似。[P.S. 漢字「冗」和「宂」發音相同但意思不同,正如 English 的 long (冗、長) 和 lone (宂、孤、寂) 發音相近但意思不同。漢字「冗」意通 long (長) 或 lots (量多數),或也有 large (大) 之意,造詞如「冗長」,但《說文解字》没有收錄這個字。漢字文化後世可能因爲「冗」、「宂」兩字的字形相近而誤以為兩字的意思也完全相通。]

3. 切,也可能有切磋之意,也就是兩字前後相接並有點磨合,但可能不是那麼清楚會磨合到什麼程度,是各自磨掉一半接在一起?還是前字磨得少、後字磨得多再接在一起?或是前字磨得多、後字磨得少再接在一起?其實早期韻書都沒有說。換句話說,早期韻書雖然以「兩個字的切連」之符號「字1.字2.切」來標註單一漢字的發音,但是倒底要如何切之、搓之、磨之、合之,其實也沒有講得很清楚。

4. 至於「反切」的說法是清代之前的明代之前的元代之前的宋代纔出現在《大宋重修廣韻》一書,「反切」的聲韻發音原則是「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還有一個口訣是:「上字辨陰陽,下字辨平仄」。更早的解字書、東漢許慎著作的《說文解字》原書中也沒有「反切」的說法,現代流通版本中的「反切」也是宋代之北宋的徐鉉校訂時纔加上去的。但是,現代中文漢字的發音顯然受到這個「反切」的說法的影響非常深遠,當然可能是從宋代就開始逐漸普及、流傳至今。例如:現代華語 xiào 或 hsiào 的發音就是類似「私妙切」或「仙妙切」的反切式唸法,和 English 的 smile 幾乎保持「私、妙」二字發音完整並且相切連接的唸法不太一樣。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