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圖:「秦、共、禾、系、絲」的文字演化圖】
禾,現代ㄧ般華文翻譯與 cereal、grain 相通。
ce:可能和「細」、「小」或「萃」、「翠」、「采」、「析」、「粹」、「穗」等漢語發音互爲轉換。
re:可能和「粒」的漢語發音互轉,表示帶有「穀粒」(grain、granule) 。
al:可能代表 general、all 或與漢字「多」、「全」、「總」相通,在此或表示穀禾的禾桿上有數量很多的穀粒。穀禾不ㄧ定是指稻米,也可能指麥禾、其它雜糧等。(P.S. 台閩語「穀粒」發音類似 goliâ、「鼓勵」發音類似 golé,兩者發音不完全一樣。)
ce + re + al = cereal
那麼,「禾」字該如何發音呢?「禾」的古代發音和現代發音又是否相同呢?
cereal grain,禾穀。
cereal straw,禾草、禾桿。
cereal seedling,禾子、禾種、禾苗。
straw,可能本指草 (此字字首 s 指有複數的本質 ),包括風吹來會掀起草浪草波的草,後來指禾草。
grass,可能本指帶穀的數量龐大的草本植物,與 grain 及 mass 的合成有關,後來泛指草坪或草地上的草類。
cease fire,有熄火、停火的意思,與 cereal 可以作爲「食物、糧食」的含意也似有相關,cease 音近漢字「食時」的漢語發音,畢竟吃飯時間應該不是適合戰鬥的時候。
peace,多翻譯爲「和平」、「平和」,顯然也和 cereal 禾田中的禾草隨風遙曳、平順浪漫的感覺似有相關,引申出「平息」、「平靜」等。
再從「酥」字的發音來看:「酥」發音 su 或 so (台閩語發音),可能就是從 cereal (禾) 中的 ce 發音爲 se 又加以轉音。所謂「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酥」在漢語中既然以 s 起音、發音爲 so 或 su 、甚至可能和古字「饈」有關,而「酉」的漢語發音多爲 iǔ 或 iǒu,那就說明了「禾」的古音存在著以 c 或 s 起音的可能性。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記載「私,禾也。从禾厶聲。北道名禾主人曰私主人。」、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也記載「私,禾也。葢禾有名私者也。今則叚私爲公厶。倉頡作字。自營爲厶。背厶爲公。然則古衹作厶。不作私。从禾。厶聲。息夷切。十五部。北道名禾主人曰私主人。北道葢許時語。立乎南以言北之辭。周頌。駿發爾私。毛曰。私、民田也。」,可知漢字「私」早期意通「禾」,也是記錄「禾」的另一種發音似「厶」聲或類似「息夷」切連音之口音的用字,亦即古代漢字文化也可能有部份人使用類似 cereal 的發音來表達「禾」。
此外,「酥」、「脆」兩字常常被一起連用,而「脆」的台閩語發音 cê 或 tsê,現代華語則發音爲 cùei 或 tsùei,看似也都和 cereal 相關,而 「禾」的現代華語或台灣國語等的發音 hé 也有可能是從 cereal 或其中的 ce 或 al 轉音而來。爲何後來漢語要採用從 ce 或 al 轉音而來的 hé 發音「禾」字呢?我想可能是因爲這樣可以連繫到帶有全面均勻的拌合 (blend) 或綜合 (synthesize or summary)、融合 (harmonize) 等意義的「和」字。
那麼,古代的「秦」字又是什麼意思呢?
「秦」的古字和「春」無關,殷商甲骨文是「雙手合拱形」、「 絲線形」和「雙禾形」的組合,據說代表一種香草或地名,但個人覺得其實比較像「雙手採收或粹取析出禾田中的禾穗及供給禾穀或禾粒」的古代農業工作的標誌圖示之一。象形字「秦」中的「絲線形 -- 系」除了可能代表穀禾成熟時的「禾穗」,也可能是發音的聲符,亦即遠古「秦」字的發音可能有 s 或 c 的起音,和「穗」的發音 suèi 亦可能相關。
金文以後的「秦」字字形、包括篆文,「絲線形 -- 系」的符號轉變爲另一種形式來代表「禾穗」、「雙手合拱形」也還在、代表「雙禾」的符號則簡化爲一個「禾」。金文時期,秦地既然可能已經立國,而「雙手合拱形」也有「共」、「拱」的含意,又和表達「粹取禾穗」之意義的古代語文所組合的整體概念有密切關聯,並且在作爲「秦國」的國名時就可能帶有「共和國」的寓意了。
根據前面的推論,既然古代「禾」字也可能代表「穗粒」,其發音就可能也和 cereal 直接相關,其中的 c 則有二種可能的發音: ㄘ (c 或 ts 或轉爲 ch、kh、th) 或 ㄙ (s 或 c) ,這可能是爲何「秦國」在古代及後世又被稱爲 Cina、Thin、Sin、Sina、Sinae、Sino、Chin、Qin、China 甚至 Khitan (契丹) 、Cathay 等的原因之一 ,但是這些稱呼似乎都是直接從 cereal 或「秦」或「岐」(古代周王朝和秦國的共同發跡立國之地) 音譯衍生的,也是讓後人由於不知其含意而感到迷惑、誤會或誤解的一些名稱。
換句話說,「秦」字在作爲古代國名的本意可能就是「共和」之意,相當於西方文化的 Republic。可以說,直到現代,從名稱上來看,「秦國」的名稱還在、「共和國」的名稱也還在,因爲「秦」就是 Republic,Republic 及 China 就是「秦國」, China 本身就是「共和」也是 Republic 的意思,而「共和國」也就是「秦國」,正因爲「秦」字也就是和「共和」二字有相同的意義。
【附圖:「秦、共、禾、系、絲」的文字演圖及其與 Republic System (共和系統) 或「共和國」的關係圖】
這層從語言文字中發現的巧妙關係,也許隱隱約約透露了:歷史記載發跡於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667 年纔正式建國的古代秦國,在建國之初雖然尊奉周王室為天下共主的中央之國 -- 中國,但是ㄧ開始卻可能是以「共和國」或「共和國聯邦」的形式立國的,而且後來也是積極引進法家思想、非常重視法制系統的古代國家,直到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改稱始皇帝之後纔演變爲名義上的大帝國,這和西方羅馬文明從羅馬王國演變爲羅馬共和國又演變爲羅馬帝國的發展軌跡是相似的 (P.S. 據說漢字文化從漢代開始以後的一段時期又稱羅馬文明地區爲「大秦」而且載入史冊。)。
然而,歷史中所謂的「共和」是來自周代初期「周公、召公共同執政,號曰共和」的概念。歷史記載,秦國正式建國時的國王封號是秦襄公,如果秦襄公只是ㄧ位擔任秦國國君的公爵,而不是二位以上的君主共同執政,怎麼可能會是以「共和國」的政治體制起家的呢?
從秦國王室世系中第 28 任的「秦昭襄公」和第 30 任的「秦莊襄公」都和第一任的「秦襄公」一樣名號中有「襄」字來看,這個「襄」字可能代表的不是一位獨裁的君主,而是兩位君主共同執政。事實上,從後世之「共襄盛舉」這個成語的用字方式來看,漢字「襄」也有「共同」、「共和」或「互相幫助」的意思。換句話說,在秦國君主的名號中,「襄」字中的兩個「口」可能代表兩位共和執政的「君主」,而此處的「襄」字是否可能正是以「二位君主同披一件衣袍」的象形來表達「共和執政」的寓意呢?
也就是說,漢字「襄」也可能橋接於 republic 之類的拼音文字,即:republic = re.public = 兩e平聯并兩口 = ee一一并口口 = 衣E二并口口 = 亠𧘇ε二并口口 = 亠𧘇3二并口口 = 亠𧘇III二并口口 = 亠𧘇三II并口口 = 襄。
雖然歷史書冊上從來沒有明顯記載古代的秦國曾經以共和國的形式存在過,但是從文字的堂奧與空間來看,這可能是一個歷史中的大謎團吧!
【Dr. Jazzz Lantern 專欄:About China】(P.S. Dr. Jazzz Lantern 是筆者在多年以前幻想出來的一位虛擬身份的語言文字專家,在語文世界的探索中對筆者有很大的幫助和啟發,不過 Dr. Jazzz Lantern 其實平常話不太多說,倒是偶爾會講幾個奇怪的冷笑話。)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