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Daniel 解夢檔案


在將近一年半的時間內,我藉著「夢的原理 -- The Elements of Dream」作為理論基礎,對自己作過的將近一百個夢境進行解讀,陸陸續續發現了不少合乎邏輯和互相連貫的心得,也對影響夢境的意識結構有了概括的定位。然而,新的夢境依然持續出現,其中不乏難以在短期內清楚解讀的內容,也使得這個解夢理論可能沒有真正可以總結和完成的一天。

雖然如此,我想理論只是思考的工具之一,本來就不是用來充當死硬的教條,而是作為探索和推理的參考架構。如果經驗和理論不能符合,或是理論本身龐大複雜到令人更加糊塗,那麼應該去修改的當然是理論,不太可能是經驗。

2007年5月開始,我以 Daniel 為名,嘗試在「YAHOO奇摩知識+」的問答交流平台為人解讀夢境,一方面是要印証長期以來自我建構的解夢理論是否有超出一己的說服力,一方面或許可以協助那些因為作了怪異的夢而感到困擾的人。簡單的說,問夢和解夢的過程,就是修身養性的一環,也是明心見智的一步。有夢也好、沒夢也好,平安自在、廣結善緣、生機無限就是人間最大的福報吧!


「Yahoo奇摩知識+/Daniel知識檔案/回答記錄」網址:
https://tw.answers.yahoo.com/activity/answers (P.S.Yahoo奇摩知識+」網站已於公元 2021.05.04.關閉。#參考:知識網站關閉 | Yahoo 服務說明 - SLN35642)





2011.04.08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克之謎 - 吶喊的重量


,甲骨文似「小兒對天呼號狀」,可能因為弱小者受到強勢威脅而無力反抗,於是蜷縮身子並張口呼號求援或咒罵退敵。

具有「克」字特徵的符號與其它「刀」、「戈」、「力」等符號的組合如「剋」、「勀」等字,可能就是明顯表現出蜷縮者呼號的原因正是來自某種強勢威脅的武器或力量。

由於向上方呼號通常可以藉空氣流動傳聲之便傳遞較遠、召來注意和救援的機會也比較大,這可以解釋為何「克」字中張口的方向是朝向上方的。





【附圖:克字演化】


據此而言,「克」字的本意很可能接近 English 中的 curse,有呼號上帝降禍於...、爲難於...、詛咒、咒罵、咒語、罵人的話......等意思,後來也引申出克服、克制一類的含意,甚至被「五行生克學說」用來當作其中的術語。


納悶的是,English 中有「課程」意義的 course 發音幾乎接近 curse,似乎使人聯想到:古人在教導兒童時,是否可能把「面臨危險時必須大聲呼號求援」當作生活教育中的基礎求生課程呢?

「克」字之所以演化爲帶有「ㄦ」的符號,第一個可能是因為象形字本來已有弱小兒童的身形及蜷曲身體的狀態,第二個可能是與 curse 的捲舌音相互影響。

就筆者所知,周代春秋戰國時期漢字可能還保存著「克」字與 English 中 curse 之間的密切關聯,例如:《論語·憲問》中有所謂「克、伐、怨、尤不行焉,可以為仁矣。」ㄧ語,可能就是說「Curse (詛咒、咒罵)、Force (起音接近「伐」,意思是武力威脅或強行管制)、怨懟、詬病,都是不可行的呀!可以有所作為的只是推己及人和將心比心的仁道而已!」


由上述分析可知,「克」也可能衍生出「訊號足以清楚傳達至某處」的意思,所以又引申出與「可達、可及」、「足以、能夠」、「可以控制的安全範圍」等有關的意義。

從「可以控制」的延伸意義來看,「克」之所以也被當作度量衡中表示重量的小單位,可能不是沒有原因的。

此外,文字學中也有一種說法是:「克」是古代描述刻劃獸皮的意思,也可能代表古人雕花或紋身的精緻技藝。就此而言,「克」是否也有恰到好處的性質或契合、互補、just match、catch someone's mind 的意義呢?例如:「不克前往」就是因為赴約的時刻或地點恰好不對或不在可以調控的範圍。


值得一提的是,「克」之所以後來也被用來當作重量的小單位、相當於 English 中的 gram,除了上述帶有「可以控制」的特點之外,可能還有其它原因:從另一個觀點來看,甲骨文「克」字很像一個植物的小花杯,或是一種古代帶有提把的小型量杯,也就是和 English 的 cup 同義而且發音相近,皆以 k 聲起音,並且甲骨文「克」的確很像有個朝上開口的 C 或 U,裡面還有一條水平線,再加上下面有個很像 P 的符號呢!



【附圖:漢字「克」的甲骨文字體之一】


從上述「克」與 cup 相關的線索來看,似乎可以看出「克」字的含意又和 English 的 boycott 有關,就是也有所謂「杯葛」的意思,這也許正是來自象形字「克」原本可能的描述:弱小孩童在遇到危險時高聲呼號喊叫。


至於古代文本中的「克」字,實際上也有「求告上帝」或「向天求告」或「傳達清楚的訊息給天神或上帝」之意,可能與 English 的 curse 也帶有「向 God 呼號」的意思相似。古代的祭典可能沒那麼神秘,不過是聚集四方部落或諸侯一起参加的正式慶典或國際、州際、部落際等比較 inter... 的大型聚會,當然也可能包括各地宗教方面的交流,以及ㄧ起禱告上帝、求助於天神保庇的儀式,甚至衍生出 choral (讚美詩或聖詩) 的合唱頌讚。

例如:《詩經.大雅.桑柔》裡有「 后稷不克,上帝不臨。」ㄧ語,意思可能是「后稷不向天求告,上帝就不會降臨。」。

又例如:《書經.洪範》有「乃命卜筮,曰雨,曰霽,曰蒙,曰疫,曰驛,曰克,曰貞,曰悔,凡七。」ㄧ語,意思可能是說「於是任命辨別問題、研究預測的專門職務,約略表示:和風雨氣象的預測有關的雨師,和霜雪冰封之事的解凍有關的霽師,和蒙眛隱埋之事的考察有關的蒙師,和疫病防治的疫苗研製有關的疫師,和擇馬馴馬及旅程交通問題有關的驛師,和神誥活動或祈福儀式的主持安排有關的克師,和精確的觀察偵測有關的貞師,以及與其它內心感到晦暗不明或晦澀難懂之事有關的悔師,ㄧ般來說有這七種職務。」

從「克」字可能的意義來看,起初那位在甲骨文中可能曾經被欺壓的小孩,是否後來也成爲ㄧ位專門的「克師」呢?也許,直到今天,他呼號吶喊的聲音還迴盪在當時的現場、流傳在當今世界各地宗教領袖的心中呢!


曾經有一部電影,片名被譯爲「靈魂的重量」,English title 是「21 Grams」,也就是「21克」。 那麼,「吶喊的重量」又是幾克呢?





【附圖:「靈魂的重量」(21 Grams) 電影海報 (圖片採自網路)】


由於早期「克」字中也包含了古代表示計量數字「十」的符號,那麼當時一個「克」(gram) 是否等於十個 cup (小型量杯) 容納的水重呢?而當時一個 cup 的容積是否就是 0.1 立方公分或 0.1 毫升或 0.1 c.c.呢?

根據上述的數字關係,如果按照古人可能做過的計算,把小孩每次吶喊可能蒸發的口水重量算成 0.1 克,那麼一克重是否相當於十次小孩吶喊的重量呢?

進一步說,如果將吶喊的重量乘以某個加速度,會不會產生可觀的能量呢?有關聲波能量的研究探討是否早就存在於遠古的計量學中呢?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士之謎


許慎在《説文解字》中記載:「士,事也。數始於一,終於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爲士。」。這句話的意思可能是說:「士」就是處理所有的事務、從事整體的任務,也表示從數字一到數字十的全部,有總合、全體、團結爲一體的含意;而孔子也說,「士」就是把十個或許多推論歸納爲一個結論,同樣也有總合、總括、歸納爲一體的含意。

「士」、「事」發音相近,台閩語中的 dâijî 意思相當於「事」、台灣語音漢字通常把台閩語 dâijî 寫爲「代誌」,也說明了「士」與「事」、「志」、「誌」、「記」的關連性,而「事」字在古代正是有出使外地從事代理記錄及代理書記工作的性質。(P.S. 早期台閩語 dâijî 這個發音更可能是「大事」之意,因爲漢字「事」有某種口音的發音就近似台閩語「誌」。所以,如果台閩語的語音漢字「代誌」兩字不是「大事」的意思,那麼就可能純粹只是轉換自 thing 這類的拼音文字,即 thing = t合點人誌 =  t合丶亻誌 = 弋亻誌 = 代誌,其中 n 約略象徵漢字「人」的篆文字體而旁通漢文「亻」,則通過字母本音約略形聲台閩語之語音漢字「誌」的發音;或是 thing = T合弋聯誌 = 亻合弋聯誌 = 代誌。)

「士」、「師」發音相近,古代需要運用符號、圖形、文字來做事的人也稱「仕」,又稱「士人」,後世甚至和讀書人、取得入門資格或專門資格的基層官員或專業職稱被劃上等號,例如:士師、進士、士大夫(可能等同於 staff )、謀士、策士、方士、術士、巫士、修士、道士、俠士、騎士、衛士、護士、武士、戰士、士兵、士官、學士、碩士、博士、技術士、記帳士、傳教士......等。

由此可知,「士」是「志」、「誌」等字的組合符號中一個基本的符號,本來是作記號、號誌、標誌、記錄、sign.....等意思,甚至可能和 Greek 語言中的 sigma 相通,有總合、總括、團結爲一體等類似的意義。

「志」、「誌」與「士」的不同可能在於:「志」偏向默記在心中的方式,而不是有形塗寫的記號;「誌」是有關「志」的實質記載或訊息傳達;「士」則是在地上做記號的意思,也就是表達作記號這類意義的比較原始的符號,可能類似 English 中 sign 的意思,其漢字發音的 shì (北京話或台灣國語或華語) 或 sú (台閩語),甚至 English 中的 soldier 等等似乎也和 sign 有相近的來源。這可能也是爲何 English 中的 site 也帶有 sign 的相關性,因爲要調查和測量某處土地或基地,應該會作ㄧ些伴隨測量工作進行的標誌記號。

從「士」與「志」、「誌」兩字的關聯來看,「士」不但和遠征拓荒的士兵在荒野地址上做記號有關,也和行程記錄、工作雜記或雜誌彙編相關。凡是征必有址,也就是走到一個界線或邊境、境界,這可能就是所謂「踏上仕途」的真正意義。

因此,「士」又可能指一種探索或開墾邊境叢林荒野的先鋒部隊,而「士」字的象形字最初可能就是表示 signer、sight-man、surveyor、settler 或 soldier ㄧ類的團隊在某個地點或地上做出標誌或記號 (sign),並且當時那個記號的總括符號,其形狀可能就是「士」字中的那個「十」,而 English 中的 sign 其實也有「畫十字」的意思。


這就出現了一個千古大謎團:

1.「十字軍」竟然起源於殷商文明嗎?

2.「十字軍」最初成軍的目的是什麼?


第一、早期「殷」與「殹」意義可能很相近,據說是表示一種和針灸或醫檢有關的醫術,而且殷商文明在醫藥方面的發展也已經有相當規模。那麼,「士」會不會是醫療研究及救濟團隊的起源呢?無獨有偶的是,後世的「紅十字會」等類似的國際組織,也使用十字形作爲辨識的徽章符號。

第二、既然遠古殷商人在醫藥方面有十分發達的成果,醫療技術甚至可能是他們立國的根本。對於當時的國際社會來說,「士」更可能是醫療研究和急難救助的先頭部隊,也可能相當於當時的「國際紅十字會團體」,甚至可能發展爲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十字軍團」。


                         
【附圖:國際紅十字會的標誌】



此外,殷商甲骨文中有一個很特別的「工十字形」符號,也就是「『十』的四端都各自連接一個短線」或「兩個『工』相互交叉的十字形」,有文字學家認爲那可能是「巫」的本字。但是,那個「工十字形」是否也可能代表「各門各類之士的全體」或「十字軍團的總合或其統領」,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最正牌的「十字軍團」的標誌或徽章呢?

【附圖:巫字演化】



從古代巫醫同源的說法來看,最早的「十字軍團」很可能就是生理與心理等醫事方面的總體研究和醫療救援團隊,甚至包括工程建設與土地探勘的專業建築團隊呢!

另ㄧ個和「士」有重要關係的字,也就是和「士」發音相近的「是」。因爲,「是」可能有「走向坦途」或「走向日出光明之地」的意思,也可能有 sure 或「確定」的意思,這也是 English 中的 survey 帶有 sure 的一半意義的原因。古代闢荊斬棘的「士」爲了 make sure 、確定一處可以定居的位址,可能必須做好基地測量調查的工作。可以想見,遠古的「士」常常肩負重任、帶著光明,把荊棘坎坷之地建設爲邁向坦途的文明根基。





【附圖:當代台灣的土地測量標之一「土地界標」】



綜合上述,在作爲古代事務職稱的總體概念時,最切合「士」的性質的ㄧ個字,也許應該是類似 English 的 trustee (複數 trustees 發音類似漢字古語「多士」),有受信任的人、受委託的人、受託執行或管理的人......等意思呢!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甲殼式多面體2號OPS

















此摺採用圓形紙張。


P.S.「一紙空間」(One Paper Space,簡稱OPS) 顧名思義就是可以由僅僅摺疊一張紙所產生的空間模型來建構的空間或造型。


相關文章: LS.摺本凝結的紙語



2009.08.22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

34. 大壯 001111 雷天-震乾 (Quarter 3-2)



利貞。 -- 面對強大的界限就像眼前有一座堅固壯盛的要塞城堡、難以通行的藩籬大牆。一般而言,如果想要突破它的禁錮或防衛,就得事先做好精密準確的偵測和計劃,佈置「震天雷」一類的密集炸彈來震撼爆破。


初九:壯于趾,征凶,有孚。/ 變卦雷風恆 -- 堅固壯盛的城牆通常配備了精良的防禦措施、立足於穩固的基礎位址,不是可以輕易逼近和穿越突破的,但是卻能經由震動的氣流在城牆內外互相傳遞可以辨認或清楚浮顯的訊號。這樣的空氣震動如果持續不斷,就可能產生爆破城牆的力量。

九二:貞吉。/ 變卦雷火豐 -- 偵測的結果是:如果採用火藥製造出可以瞬間產生大量而密集的震動訊號來鼓動空氣,就可能在頃刻間爆破瓦解堅固的城牆。用這種原理製造出來的強大武器,也包括那些看起來很像「豐」字形的「雷火陣列多管多彈頭火箭投射器」。

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 變卦雷澤歸妹 -- 既然瓦解堅固壯盛的城牆沒有想像中困難,為何少數人還是執意建築城牆來防衛城市呢?君子認為應該採用雷電網或電磁屏幕來替代城牆,同時也有偵測危險的作用。如果來犯的敵群觸及連接著高能量蓄電池的「雷電藩籬」,將會立刻變得虛弱而失去戰鬥角力的攻擊能力,這是未來城市防禦最好的方式啊!(P.S.此處「雷澤」有「電池」的含意。)

九四:貞吉,悔無。藩決不羸,壯于大輿之輹。/ 變卦地天泰 -- 經過偵測試驗的結果顯示:「雷電網」或「電磁屏幕」的效用幾乎沒有任何瑕疵可言,新式的「雷電藩籬防禦天網」以三度空間的陣容決定了不致於虛弱的城市防衛系統。此時,利用大型的輪機發電裝置,以「之」字形螺旋方式把導電絲線纏繞於大型的輪機轉軸,並以大型的磁性環圈連接發電機箱並覆接在輪機轉軸的外圍來產生穩定的電流、維持強大的電力,於是城市的空間防禦就能趨於安全、處之泰然了。(P.S.「輹」本指「連接車箱並覆接在輪軸上的弧形構件」,此處則有「連接發電機箱並覆接在輪機轉軸周圍的磁性環圈」之意。「輿」字早期的象形字雖然大多被解釋爲ㄧ種四手控制的載具,但也可能以簡化的截面圖示表達「輪機發電裝置」,其中以「車」代表「輪機轉軸」、「車」兩側似雙手的符號代表一對弧形的「磁性環圈」、下方的雙手符號則代表「輸入輪機轉軸的運轉力量」。)

六五:喪羊于易,無悔。/ 變卦澤天夬 -- 為了雷電網或電磁屏幕的設置與高能量蓄電池的能源需求供給,作出非常重大的決定、投入許多人力和資金,甚至可能造成經濟一時的潰決。在此變易交替之際,也許會喪失不少群眾的支持呢!然而,眼看計劃就快逐步實現,有什麼好後悔的呢?(P.S.此處「羊」解爲「群眾」。由於羊通常是習慣群集生活的動物,《易經》作者在此可能把「群」字用「羊」字來速記或簡寫,表達「群眾」的意思。)

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艱則吉。/ 變卦火天大有 -- 果然,當敵群來犯、觸及雷電藩籬之時,進退不得、無法輕鬆突破和穿越。艱深難懂的技術原理,經過不斷的研發、測試和改良,最後終於有了完善的結果。然而,大有來頭的高能量電磁波發射器卻可以瞬間發射如同太陽風爆般的電磁脈衝微波輻射、干擾和破壞雷電藩籬的防禦力。此時,戰爭的型態和規模也變得更加多元複雜、令人聞之色變。(P.S.此處「羝羊」解爲「群集前來抵觸破壞的敵方群眾」。)


"What a great wall! When I watched the graphical hexagram of this qua, I almost could make sure it really looks like a small section in a series of the very traditional defensive wall which might have been built by skillful masonry and defensive constructors in history."


"Yes! Maybe you also can imagine there was a smart archer who carried a bow and arrows,.......and stood beside the crenel between two piles on that section of wall for watching and guarding. The original author of The I.E. Scripture seemed like roughly show us an archetype about the defensive wall of an ancient castle or a fortress city in this symbolic image."

"And the title words '大壯' of this qua seemed like having some features related to big and strong, or very great and con-solid. It probably revealed that the original Great Wall in China might be constructed during a very old ancient time, not just the later time near to Chin Dynasty in Hanese history."

"At the beginning in this qua, the lyrics already told, actually the con-solid wall wasn’t difficult to be destroyed by exploding a kind of ancient bomb 'Shaking Air Thunder', so called '震天雷' which seemed like being able to make a loud sound as the thunder and have power to shake and break the wall by quickly drumming and expanding the air. Such exploding weapon's name and its production technology were exactly noted and documented during the Sung Dynasty in Hanese history, but from this qua I suspect its more original and powerful type might already have been created during more ancient time."

"的確!歷史文獻曾經記載「震天雷」是出現在 13 世紀宋代的爆破兵器,據說是一種鐵殼包裹火藥製作的炸彈,但是《易經》在這裡卻顯示,更久遠以前的遠古時代可能早就存在更原始、威力更強大的類似製品。...... Why? Because of there was a multiple shooting pipes and warheads bombing system seemed like Arrayed Shaking Air Thunder, and its basic form might look like the ancient pictogram about this Hanese word '豐' which was noted in the second yao of this qua, such powerful weapon could easily break and destroy the solid defensive walls."

"And that's why those ancient journalists and predictors had ever suggested to give up building the heavy walls which protecting the fortress city, and to try to create and set the brand new of the three dimensional defensive systems as Thundering Electrical Defensive Spacial Web around the city in the third yao."

"In the fourth and fifth yao, the lyrics described the basic form in detail about the large electricity generator, because of such Thundering Electrical Defensive Spacial Web needed powerful and stable electricity to maintain its defensive ability. It might need a large amount of investment and impact the overall economy during its construction time, even lost many people's confidence and support."



"At last, they finally made such powerful defensive system work out very successfully to against the attacking of group enemies, but they also found that the high energy electro-magnetic pulse micro-wave weapons might easily interfere and destruct the Thundering Electrical Defensive Spacial Web in a moment by shooting its exploding radiation as the more powerful solar storm. From then on..….the wars became more complex and horrible."


雖然雷電網或電磁屏幕可以建立強大的城市防禦,卻也難敵更高能量電磁波脈衝武器的干擾和破壞。如果要長久維持它的效用,就得提高它的能量層級,並且持續供應穩定而不中斷的、更強大的電力,同時尋找效率更高而不虞潰乏的能源供給。為此,能源動力系統就必需晉階到一個更上乘的技術層次纔行啊!


"So, to those ancient citizens, the major question about the city defense might become how to create more sufficient and powerful electricity power plant."

"That meant, they ought to find more powerful energy resource for building the more progressive electricity generator."

"That's why the next qua '晉' was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general advance or promotion, and kept going forward to a higher level integration involved a bond genus of knowledge and materials."

"That must be not only a normal progressive time, but a generational progressive time in humankind's civilization, if they had got the very power electricity generator........"

"And that's why this word '晉' was a little sounded like 'gen', it might involve the meanings about 'genus’, genera', 'general', and 'generation'......... Was that impacting the humankind's civilization to go forward to a very powerful generation time in the next qua?......"

When I kept thinking about this qua, I saw a big turtle slowly crawled on the beach, then I thought this Hanese word "壯" might be also created for presenting the ancient soldier's defensive shield and the sleeveless garment armor, because of "士" had a meaning about the crossing soldiers and sometimes they might stay behind a symbol of big plate "爿" as a standing wall to build the defensive line just liked this word "壯".

So, "大壯" might also have some other features about symbolizing a large troop of armored crossing soldiers or the giants in ancient myths and legends, even involved very big armored vehicles........ They seemed like could easily destroy or defense the heavy fortresses in ancient times........

And........when a section of the sea waves just looked like a series of the pictograph hexagram of this qua, it might be waving highly like a great wall and carrying the mighty force of bordering or destructing..............



P.S. 相關文章:易的故事 -- The Story of I.E.

https://lsdesignworld.blogspot.com/2013/09/000-story-of-ie_19.html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2014年9月27日 星期六

易經的上下經編排之謎




【附圖:孔子編纂的《易經》,又區分爲「上經」和「下經」,而上下二經包含的卦數 (3034) 明顯不同,不是均分總卦數 64 爲各 32 卦。】



《易經》有六十四卦,64 卦分爲相等數量的兩堆,則每一堆有 32 卦。也就是說,如果要把《易經》依總卦數平均分成兩部經、編爲上下經,那麼「上經」及「下經」都應該各有 32 個卦,而「下經」就應該起於第 33 卦「遯」纔對。

問題是,為什麼孔子 (孔丘,公元前 551 年 ~ 公元前 479 年) 在編纂《易經》時,讓「下經」起於《易經》第 31 卦「咸」而不是從《易經》第 33 卦「遯」開始呢?

「遯」似乎有追逐或逃避以及即將面臨某種大轉變的緊張感,事前可能需要一些心理調適和實際行動前的妥善準備或暖身運動,孔子可能好心把「下經」提前一些來講述,免得後學者來不及做好面對大轉變的準備。這或許可以解釋,爲什麼「遯卦」雖然是《易經》第三個大跨度的開始,卻不是孔子編纂的《易經》中所謂「下經」的開始。

換句話說,「遯卦」前面的兩卦「咸」、「恆」可能記載了進入實質的「下經」之前必經的一些心理調適與準備的過程。那麼,如果把「咸 -- 011100」、「恆 -- 001110」兩卦拿來一起看,可能會發現它們的陽爻都聚集在卦象的中間部份,也就是好像有一組三個陽爻構成的「八卦乾 -- 111」 在那個空間裡前進後退、左右移動或上升下降的樣子,有點像在偵測掃瞄什麼似的。不禁讓人覺得,那會不會是什麼偵測儀器或機器人正在某個能力可及的範圍中收集情報和分析資訊?如果不是緊急狀況或衝動行事,在追逐與逃遁之前會有這樣的事前偵察準備的過程可能是很平常的事情。

但是,如果孔子編輯傳述之前的《易經》沒有上下經之分,那是不是也說明了,孔子當時似乎感覺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緊張感呢?這不免讓人懷疑,曾經周遊列國的孔子,可能實際感受到「遯卦」所敘述的追逐與逃避等類似的緊張情況,更深刻的經驗到倉促與惶恐的心路歷程。



P.S. 相關文章:易的故事-The Story of I.E.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

生活中的抽象畫.114--雨後石板地面反射燈光的光影+鞋子輪廓光影(俯視局部)




雨後石板地面反射燈光的光影+鞋子輪廓光影(俯視局部)/2012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生活中的抽象畫.113--清晨東北方天空出現一顆遠看似有同心圓環圈光影的星(仰 視)



   清晨東北方天空出現一顆遠看似有同心圓環圈光影的星(仰視)/2014.07.17




   Copyright @ LS.Creative Studio

生活中的抽象畫.112--強化玻璃餐桌反射桌面上方的照明光影(俯視局部)


    強化玻璃餐桌反射桌面上方的照明光影(俯視局部)/2013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生活中的抽象畫.111--水面連綿的浮萍和可以看見水面的斷開部份(俯視局部)



   水面連綿的浮萍和可以看見水面的斷開部份 (俯視局部) / 2013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