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

smile 與「小笑」(微笑) 或「笑」的轉換密碼,兼談有關單一漢字唸法之聲韻音標的最早記載典籍《切韻》、《廣韻》等書之中的二字切音應該如何「切」的疑問之思考



小笑 = 小 + 竹 + 夭


s:此處代表 small 或 slight,意指小、輕微。「小」的台閩語發音 sê 或 sè,又通「細」。或帶有 some (些微) 之意。

m:此處象徵漢字符號「竹」的字形。

il:此處與「夭」的漢語發音互轉。「夭」的現代華語和台閩語發音都類似 iau。

e:可能是輔助發音的字母符號,用來修正發音時的口形,但本身不發音。或有「抑」之意,亦即可能用來抑制笑容表情,以免成爲裂口高聲大笑的 laugh,顯然 lau 和 iau 在發音時就是不太一樣。


s + m + il + e = smile,直譯即「小笑」,意指帶有「些微笑意」的「微笑」,ㄧ般英漢字典也多譯爲「微笑」等。


宋代《廣韻》(據說保存了漢字最早的文字聲韻書《切韻》的精髓) 曾經記載「笑」字的發音是「私妙切」,也就是類似「私妙」的發聲;後來的《集韻》則記載爲「仙妙切」。這樣看來,其實 English 的 smile ㄧ字似乎比單音節發音的現代華語 xiào 及台閩語 qiô 更接近古人所說的發音方式呢!也就是說,從《廣韻》記載的聲韻來看,smile 也能橋接於單一的漢字「笑」。



 
【附圖:「笑」字演化及《廣韻》記載其聲韻「私妙切」與 English 之 smile ㄧ字的發音互轉關係】


P.S.1.「切韻」ㄧ詞中的「切」字包含類似 t 的符號,發音接近「洽」,可能與 English 的 chat 意思相當,有洽談商量、口語交談、對話、聊天等意思。遠古漢字在造字時ㄧ直沒有音標系統,直到隋代可能仿效西方文化拼音文字的音標系統開始整理漢字在日常口語中的發聲方式。據說隋代的《切韻》ㄧ書是最早的ㄧ部漢字聲韻書、記載了以古代洛陽爲中心的上古漢字發音,而宋代的《廣韻》、《集韻》等書也保存了《切韻》的精髓。


P.S.2. 有關單一漢字唸法之聲韻音標的最早記載典籍《切韻》、《廣韻》等書之中的二字切音應該如何「切」的疑問之思考:

1. 第一個可能是,所謂的「切」只是單純的洽談、口語會話之意,類似 English 的 chat,與當時漢字的實際發音規則完全無關。不過如果考慮「洽」有「洽商」、「融洽」之類的造詞或類似 English 之 match 的含意,韻書中所謂的「切」也就可能代表一種二字發音密切連接、互相妥協,或是融合前後二字發音之意。例如:宋代《廣韻》(據說保存了漢字最早的文字聲韻書《切韻》的精髓) 曾經記載「笑」字的發音是「私妙切」,後來的《集韻》則記載爲「仙妙切」,而現代華語就傳承了一種融合「仙妙」爲 xiào 的聲韻發音,台閩語則可能以類似的方式傳承一種聲韻發音爲 qiô,但是目前仍不知是那二個字切合在一起纔形成 qiô 的發音。

2. 切,可能有類似擦邊之意,這是引用幾何數學中兩圓相交於一點的觀念。也就是感覺幾乎各自仍然保持完整,但又相連在一起。這樣的唸法就會變成類似有些 English 單字的實際發音與單一漢字在早期韻書中所記載之聲韻標註的直接以二字來連續發音的關係。例如:宋代《廣韻》記載「笑」字發音「私妙切」,以此概念看也就是類似「私妙」的發聲,而 English 的 smile (有「微笑」的含意)  ㄧ字就明顯與現代華語 xiào 及台閩語 qiô 的發音方式不太一樣。另一個例子是,「宂」字在東漢許愼著作的《說文解字》中有「宂,㪔也。从宀,人在屋下,無田事。《周書》曰:『宮中之穴食。』」的解釋,文中的「㪔」有「散」或「分離」的釋義,而且《唐韻》、《正韻》記載「宂」的發音聲韻是「而隴切」,如果「而隴切」就是發音爲「而隴」,那麼 English 的 alone 一字就正好在發音和字義上都與聲韻切音標註爲「而隴」的漢字「宂」相似。[P.S. 漢字「冗」和「宂」發音相同但意思不同,正如 English 的 long (冗、長) 和 lone (宂、孤、寂) 發音相近但意思不同。漢字「冗」意通 long (長) 或 lots (量多數),或也有 large (大) 之意,造詞如「冗長」,但《說文解字》没有收錄這個字。漢字文化後世可能因爲「冗」、「宂」兩字的字形相近而誤以為兩字的意思也完全相通。]

3. 切,也可能有切磋之意,也就是兩字前後相接並有點磨合,但可能不是那麼清楚會磨合到什麼程度,是各自磨掉一半接在一起?還是前字磨得少、後字磨得多再接在一起?或是前字磨得多、後字磨得少再接在一起?其實早期韻書都沒有說。換句話說,早期韻書雖然以「兩個字的切連」之符號「字1.字2.切」來標註單一漢字的發音,但是倒底要如何切之、搓之、磨之、合之,其實也沒有講得很清楚。

4. 至於「反切」的說法是清代之前的明代之前的元代之前的宋代纔出現在《大宋重修廣韻》一書,「反切」的聲韻發音原則是「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還有一個口訣是:「上字辨陰陽,下字辨平仄」。更早的解字書、東漢許慎著作的《說文解字》原書中也沒有「反切」的說法,現代流通版本中的「反切」也是宋代之北宋的徐鉉校訂時纔加上去的。但是,現代中文漢字的發音顯然受到這個「反切」的說法的影響非常深遠,當然可能是從宋代就開始逐漸普及、流傳至今。例如:現代華語 xiào 或 hsiào 的發音就是類似「私妙切」或「仙妙切」的反切式唸法,和 English 的 smile 幾乎保持「私、妙」二字發音完整並且相切連接的唸法不太一樣。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