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圖:一種古代的 cannon / 圖片採自 Pixabay】
can:包含台閩語「扻」(發音似 kan 時或有「擊」之意,而此「擊」在此可能又帶有「㩲拋投擲扔之擊」的含意) 加上華語「扔」的語意;或約略形聲漢語「管」的發音 guǎn 或 gòng、「筒」的發音 tǒng 或 tàng,但以 n 音表現於 cannon ㄧ字的字尾;o 也可能約略象徵火砲之砲管或砲筒的圓圈狀剖面圖。[P.S.「管」在拼音文字中有時寫爲 tube、pipe,有時寫爲 barrel (大管、管樣納容、管桶),而「桶」字的發音又約略諧音於漢語「筒」;can 則另有「罐」或「罐納」之意。]
n:約略形聲漢語「弩」的發音 nǔ 之起音 n。「弩」是漢字文化最早的機發式弓箭射擊裝置,有時又稱「弩機」或「機弩」。
o:約略形聲漢語「火」的發音,客家話「火」發音 fo 或 foo,華語「火」則發音 huǒ、Kazakhstan (哈薩克地區) 語言中 ot 有「火」的意思、Polish (波蘭之說話) 中 ogien (火焰) 的起音也是 ο;此外,字母 o 或代表 one 而諧音漢語「丸」、或象徵早期弩砲或火砲的球形砲彈樣式,即可能又通過同時象徵漢字「彈」中的二個「口」形符號而轉換漢字「彈」與「丸」二字,此處 o 也就是可能又意指ㄧ個「彈丸」。
on:約略形聲漢語「轟」的發音 hong 之尾音,並且表達前述字首 can 的「管」或「筒」的含意。on 合爲轉換「轟管」或「轟筒」,即類似「砲管」或「砲筒」之意。漢字文化「轟炸」兩字經常連用,「轟」字在此可能意指砲彈發射時的震撼聲響、用來形容爆炸的威力,造詞如「轟然巨響」。
can + n + o + on 省一個 o = cannon,直譯即「扻扔弩火彈丸轟管(筒)」,中文則多音譯加義譯爲「加農砲」,或稱「大砲」、「火砲」、「火礮」等。
漢字「礮」本指古代的弩礮,是用弓弩原理來發射的機發裝置,但可能因為機體較大型、人力拉不動,必需用馬來拖拉弓弦,否則怎麼會包含符號「馬」呢? 此點有待考古家確認。
此外,cannon ㄧ字的字首 ca 似乎也有點呼應古早年代的 catapult (扻投拋扔機、弓彈拋扔枱、石頭拋扔機) ,也可能與帶有符號「石」的漢字「砲」的含意相通,也就是通過「cannon = 口乁ㄇ匚和勹 = 口厂巳和勹 = 口一丿包 = 口丆包 = 石包 = 砲」的轉換,如此精緻的造字方式,看起來似乎是淵源流長、完全不是偶然之作呢!
P.S.
Anglo-French (約公元 1400 年):canon -- 扻扔火彈丸轟管(筒),有「砲擊彈之射擊管」或「迫擊彈之射擊筒」等類似含意;砲,此時 canon = 口乁ㄇ偶勹 = 口厂ㄇㄇ勹 = 口一丿ㄇ匚勹 = 口丆巳勹 = 石包 = 砲。
Old French (公元 14 世紀):canon -- 扻扔火彈丸轟管(筒),有「砲擊彈之射擊管」或「迫擊彈之射擊筒」等類似含意;砲。
Italian:cannone -- 管隆 (意指「大管」);罐隆,意指「管桶」。可能擴大引申爲「扻扔弩火彈丸轟管(筒)」及「砲」。
Latin:canna -- 管仔;罐納,或另指「軍備補給」或「大型軍事裝備補給」。可能擴大引申並包含「扻扔管(筒)」及「砲」之武器裝備。
English (公元 1891 年):cannon fodder -- 扻扔弩火彈丸轟管(筒)火彈底之粒、砲發火彈藥,此語乃是傳述聯繫自 German 或 Deutsch 的 kanonenfutter (扻扔火彈丸弩之內火彈底之粒、砲發彈藥、砲火彈藥) ㄧ語,意思類似「射擊砲彈的底火之火藥」,即來自所謂的 black powder (黑色砲火彈底之粒、黑色爆破瓦解之粒,意指「黑色火藥」) 之另稱,不過當時 Dynamite 即俗稱「黃色火藥」已經被發明出來,也許 fodder 只是砲彈之「火彈底之粒」即「火彈底火藥」的ㄧ種泛稱。
English:cannoneer -- 砲手;砲兵;砲手員人,意通「砲手人員」。其中字尾 eer 轉換漢字「手」時通過「eer = E一連 = ε1連 = 3亅連 = 三亅連 = 手」;轉換「兵」時通過「eer = EEΓ = 彐彐Γ = 屮屮Г = 兵」轉換漢字「兵」的甲骨文字體,即「雙手持一斤形物件」的象形描述;轉換「手員人」時通過「eer = E員人 = 彐員人 = 手員人」,因爲漢字符號「彐」也是演化自一個表達手部的符號。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