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

mosquito 與「血吸快移蟲」或「蠓子快移小蟲」及「蠓仔快移小蟲」即意通「蚊子」、「蠓子」或「蠓仔」(蠓兒) 或「虻子」或「虻仔」(虻兒)及「蜹」等的轉換密碼




【附圖:mosquito (血吸快移蟲;蠓子快移小蟲、蠓仔快移小蟲) 或稱 midge (蠓ㄧ點虫仔;蠓子蠓;虻;虻子) 或 gnat (蜹) 或「蚊子」、「蠓子」、「蠓仔」(蠓兒)、「虻子」、「虻仔」(虻兒)、「蜹」等及其生命循環或 life circle 的示意簡圖。其中 pupa 或橋接於漢字「甬包」,於此處即表示昆蟲的「蛹」之意 / 圖片採編自網路】



mo:m 約略形聲漢語「皿」的起音以轉換漢字「血」下部的「皿」形符號,o 代表 point (點) 或 dot (點) 以轉換漢字「點」之意而代表漢字「血」上部的點狀符號;或是通過 moo (其中第二個 o 代表 one 而通漢字數字「ㄧ」) 象徵兼會意轉換「𦉫點一」即「𦉫、ㄧ」的組合並省一個 o 而代表漢字「血」。此處 mo 即合爲轉換漢字「血」。


s:代表 suck (吸) 或約略形聲漢語「吸」的起音以轉換漢字「吸」。


qui:約略形聲漢語「快移」,或與 quick (快移情況、快之情況;快移行、快行) ㄧ字相關。換句話說,如果想要用手去抓這種蟲子,除非是出手的速度比虵飛走的速度還快,否則很難抓到虵。


to:t 約略形聲台閩語「蟲」的發音 táng 之起音、o 則約略形聲華語「蟲」的發音 chóng 之母音 o。此處 to 即轉換漢字「蟲」。


mo + s + qui + to = 血 + 吸 + 快移 + 蟲 = 血吸快移蟲 = mosquito,直譯即「血吸快移蟲」,類似「蚊子」或台閩語的「蠓仔」、「蠓兒」或「虻仔」、「虻兒」之意。



據說 English 的 mosquito ㄧ字是來自 Spanish 的 mosquito,而台閩語的「蠓仔」(意通「蠓兒」) 也可能與 mosquito ㄧ字的 mos 系出同源,也就是可能從 mos 轉爲「蠓子」再轉爲「蠓仔」,最後發音似 mbang-ah (蠓兒),現代華語則多稱「蚊子」而發音似 wénzi,而此處「子」或「仔」或有「小者」或「體型細小」的含意,因爲在古人古書記載的認知中,雖然「蠓」也會吸血,但「蠓」的體型通常比「蚊」還小。換句話說,也許「蠓子快移小蟲」或「蠓仔快移小蟲」也可能和 mosquito 以另一種反向橋接的方式來橋接轉換,而 mosquito ㄧ字所指稱的昆蟲也可能含概了「蚊」和「蠓」甚至「虻」(也是會吸血的小飛蟲)


mosquito (血吸快移蟲;蠓子快移小蟲、蠓仔快移小蟲) 的幼蟲在 English 中則有 mosquito larva 的稱呼,其中 larva 除了有幼體」之意,即 larva = 力ao豊вa = 力ㄠ豊b合 = 幼豊bone合 = 幼豊骨合 = 幼體 (其中 a 約略形聲漢字符號「ㄠ」的發音之一 ao 的起音,v 通過與 Russian 字母 в 發音相同的關聯再通過 English 字母 B 轉換小寫 b 而代表 bone 再轉漢字符號「骨」),或也有「伸直和繞蜷翻」之意 ( l 象徵伸直、a 代表 and、r 以捲舌音象徵「繞蜷」、va 約略形聲漢語「翻」),意通漢字文化中的「孑孓」,因爲「孑孓」二字正是象徵身體屈伸翻轉及顫動或蠕動或蜷動的樣子。



P.S.


Spanish:mosquito -- 血吸快移蟲;蠓子快移小蟲、蠓仔快移小蟲


Latin:musca -- 蠓子吸仔;蠓子小仔;虻子;蠓子;蠓仔;虻仔


Greek:myia -- 蠓仔;蠓子;蠓兒;虻仔;虻子;虻兒;蠓;虻


Old English:mycg -- 蠓吸虫;蠓小虫,其中 g 約略象徵漢字「虫」的甲骨文字體;蠓子虻子


Old Church Slavonic:mucha -- 蠓吸血仔;蠓細漢仔;蠓子;虻子;蠓;虻


English:midge -- 蠓ㄧ點虫仔,此字也是 English 中對於蚊子的另一個名稱,其中 id 或約略形聲漢語「ㄧ點」而意在表達蚊子體型很小;蠓子蠓;虻;虻子。


English:skeeter -- 吸液蟲仔、吸液蟲兒,也是 mosquito 的簡稱。此處 ee 或形聲漢語「液」而應是指「血液」,但通常是雌性的 mosquito 纔會吸血,雄性的則是吸食植物的汁液,sk 或爲 suck (吸) 的縮寫、ter 約略形聲台閩語「蟲仔」或「蟲兒」。


English:gnat -- 蜹,此處 g 轉換漢字符號「虫」的甲骨文字體、na 約略形聲漢語「內」、t 約略形聲漢語「艸」的 ts 式起音並可能約略以 tt 象徵漢字符號「艸」再簡化爲ㄧ個 t,所以 gnat 即合爲轉換漢字符號「虫內艸」的組合而代表漢字「蜹」;或是 gnat = grass內虫 (此時 t 約略形聲台閩語「虫」的 táng 式發音之起音) = 草內虫 = 艹內虫 = 芮虫 = 蜹,但 English 此處 g 演化爲不發音,僅代表 grass (草) 以旁通漢字符號「艹」《說文解字》記載「蜹,秦晉謂之蜹,楚謂之蚊。从虫芮聲。」,意思是說秦晉語中稱呼爲「蜹」的蟲子,在楚語中則稱爲「蚊」,亦即「蚊」、「蜹」其實是同一物種,只是在秦晉語文和楚語文中有各自不同的稱呼罷了。令人驚訝的還是 English 中竟然也有橋接於漢字「蜹」的這個單字 gnat,而「蜹」在現代中文裡卻已成罕用字。



後記:


上述各單字的字首 mo-、mu-、my-、mi- 可能又都與漢字「蠓」、「虻」、「蚊」三字的台閩語發音同源,據說又同時是模仿昆蟲翅膀迅速振動時發出 hum (哼嗡、呵嗡、呼嗡.......等) 的飛鳴聲,也可能引申出 fly (飛、飛移、飛凌移) 的意思。事實上,漢語中也有以「嗡」(wung 或 wong 或 weng) 聲來形聲蜜蜂飛翔時的飛鳴聲的用字方式,其起音即爲 wu 或 wo 或 we 音,或許華語「蚊」之所以發音爲 wén 也包含了類似的原因,只是起音略微不同。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