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9日 星期二

漢字成語「數典忘祖」之謎





漢字成語「數典忘祖」的古典原文「數典而忘其祖」一語可能是類似 said story but was unaware of truth」此一語句的誤譯。


其中 was unaware of 應是「往是無然為聞于」或「往是無然知曉于 」即類似現代中文漢字「無知」(過去式) 一詞的意思,但是卻被誤認爲發音接近 was 及 unaware of 之起音的「忘」字而記錄在《左傳》(左氏春秋) 中流傳下來,遺誤至今。


所以很多人爭議原文的「祖」字是「祖宗」還是「祖業」或是什麼「本業」之類的關鍵點也在此,但其實都不是,原文可能是假借發音相近的「祖」字來速記類似 truth (真;真正;真實;真史;真事;情實;楚實 -- 清楚的事實) 一字的意思。


所以,不論當時誰是誰非,這句成語原文的要義可能應該是「真相重於編故事」。


這個「真相重於編故事」的情操對於古代所謂的「史官」或「司典」尤其重要,因爲歷史家不能亂編故事,必須根據事實記錄實情嘛!除非是 fraud historian,所以當時周王這麼說也沒錯,但是現代人隨便用這句話可能就不對了,爲什麼?......因爲後世詮釋的意思可能已經偏離了本義。



P.S. 現代中文漢字成語「數典忘祖」之原文「數典而忘其祖」的出處之部份原文與部份試譯:


《左傳.昭公十五年》十二月,晉荀躒如周,葬穆后,籍談為介。既葬,除喪,以文伯宴,樽以魯壺。


王曰:「伯氏,諸侯皆有以鎮撫室,晉獨無有,何也?」文伯揖籍談。-- P.S. 此處描述文伯推促籍談幫他回答周王的 why (問何也) 或「疑問 (question)


對曰:「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於王室,以鎮撫其社稷,故能薦彝器於王。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而遠於王室。王靈不及,拜戎不暇,其何以獻器?」--  P.S. 此處「靈」字是轉譯類似 rarely 的語音漢字,即「罕」、「罕地」、「數少容樣」、「數少地」或也有「零零星星地」之意,和「靈魂」、「英靈」之類的意思無關,所以「靈不及」就可能是類似 rarely visit 一詞的誤譯而「王靈不及」即本應爲「周王罕至」、「周王很少來訪」之意;「拜」字按《荀子·大略》說「平衡曰拜」而接近 English balance bal. (balance 的簡稱) 之意,「拜戎」或指「與戎維持平衡」,而不是後世「跪拜」、「崇拜」或宗教活動的「拜拜」之意,而「拜戎不暇」即「與戎維持平衡都來不及了」或「忙著與戎維持平衡而沒有餘裕」,意思就是窮於應付與鄰國的對峙而缺乏資金。


王曰:「叔氏,而忘諸乎?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其反無分乎?密須之鼓,與其大路,文所以大蒐也。闕鞏之甲,武所以克商也。唐叔受之以處參虛,匡有戎狄。其後襄之二路,鏚鉞,秬鬯,彤弓,虎賁,文公受之,以有南陽之田,撫徵東夏,非分而何?夫有勳而不廢,有績而載,奉之以土田,撫之以彝器,旌之以車服,明之以文章,子孫不忘,所謂福也。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且昔而高祖孫伯黶,司晉之典籍,以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晉,於是乎有董史。女,司典之後也,何故忘之?」籍談不能對。--  P.S. 其中「女」字是單數的「你」之意,可能是古代的語音漢字之運用,「汝」則可能是複數而相當於「你們」,不是後世與男女性別有關的女性之指稱。此處「忘」字也可能誤譯自類似 unaware (無然為聞之) 即意通「無知」或「沒聽說過」之意的拼音文字,而不是說 forget (忘記) 的意思,因爲籍談如果真的知道史實就不會在周王前面講ㄧ些和周王所知的歷史完全不同的往事,無知只能是無知,不可能是忘記,因爲要忘記的話還得要先知道然後纔會有忘記這回事。


賓出,王曰:「籍父其無後乎?數典而忘其祖。」-- P.S. 試譯:賓客出去以後,周王說:「籍談前輩爲什麼後來沒話講了呢?Because of he said story but was unaware of truth (憑因故爲緣由是于他數說事故典歷但往是無然為聞于真實)。」 (其中 story 即「事故」亦即「故事」的同義倒裝詞,此處或有「事故典歷」之類似「故事冊編錄」之意。)



後記:


走筆至此,讀者ㄧ定會覺得有點奇怪,難道漢字古典歷史文本的可信度如此之低,好像不少地方都夾雜了拼音文字的內容再配上錯誤的漢字轉譯。


筆者要說的是,「橋接文字」(https://www.facebook.com/BridgeWords/) 探索至今的心得是:也許漢字古文化沒有我們現在想像的那麼封閉或是只有使用單一的語言  [P.S. 據說是周朝春秋時期左丘明著作的《國語》一書記載了當時可能匯編翻譯自多個國家的歷史事蹟,也就是當時周王朝的朝廷可能至少通行「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語言,而可能是最早的 Chinese (篆之說言、秦之說言) 的「秦語」在那時候還沒有被編入此古籍,或者是「周」、「秦」二國在當時就像總公司及比較親密的分公司之關係],所以當時的史官要記錄官場中的對話必然要精通數種語言纔能稱職,即便如此努力於翻譯和記載的工作,還是可能搞錯發言者的正確語意。(P.S. 參考〈Mandarin 與「官話」或「多人用的話」或「民人的話」或「媒體的言文」或「中介話」或「中介言文」或「國言」或「國語」(即意通「中文」、「國家語言」或「普通話」或「官吏之人」等的轉換密碼〉-- https://lsdesignworld.blogspot.com/2018/10/backup-mandarin.html)


所以,今天如果說完全都不懂拼音文字而想完全弄明白漢字古典文言文的內涵的話,個人認為那將是完全不可能的任務。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