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圖:「吠、嗥、噑、咆、哮、嘋」字形演化】
1. bark = b.a.r.k = big.1.連.口 = 大.|.連.口 = 大|.連.口 = 犬.連.口 = 犬連口 = 吠,意爲「犬叫聲」的表示。其中「大|」的組合即漢字「犬」的篆文字體。其實犬叫聲或狗叫聲的種類多樣,在現代中文裡也有「汪汪叫」的表達,筆者實際上甚至聽過發音接近「out!out!」的犬吠聲,因此 bark 這個單字也可能只是在表達漢字「吠」而不是在形聲真實的犬叫聲或狗叫聲。(P.S. 參考【附圖:「吠、嗥、噑、咆、哮、嘋」字形演化】)
2. bark = b.a.r.k = 本.白.連.口 = 本白.連.口 = 皋.連.口 = 皋連口 = 嗥。其中 a 通過 aa 轉換「aㄧ」再重疊組合而約略象徵漢字「白」。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記載「嗥,咆也。廣韵。噑,熊虎聲。左傳曰。狐貍所居。豺狼所噑。从口。皋聲。乎刀切。古音在三部。」,《康熙字典》記載「䝥,《集韻》乎刀切,音豪。《類篇》嘷或从豸,咆也。」,亦即漢字「噑」與「嗥」二字發音相同,或類似「嚎」字的發音,也都包含野獸的叫聲或「咆」的意思,而「咆」字最常見的造詞就是表達吼叫聲之類的「咆哮」或「咆嘯」。不過,bark 如果也有「咆哮」之類的意思,很顯然修正了「哮」字的組合為「嘋」字,因爲「嘋」字中的符號「教」之台閩語發音和 bark 字尾的 k 聲較接近,頗爲耐人尋味!......或許是因爲,通常和「孝順」、「孝敬」有關的符號「孝」出現在表達吼叫的「哮」(《說文解字》另有「豕驚聲」的解釋) 字中作爲構字元素有點奇怪,所以就用「教」代替「孝」也說不定,不過也有一種說法是漢字「嘋」和「哮」二字在古代是同義的。(P.S. 參考【附圖:「吠、嗥、噑、咆、哮、嘋」字形演化】)
3. bark = ba.r.k = 咆.round.教 = 咆.〇.教 = 咆.口.教 = 咆.口教 = 咆嘋,意通「咆哮」。其中 k 約略形聲台閩語「教」的 gâ 或 gào 式發音之起音。
4. bark = ba.r.k = 咆.round.canis = 咆.〇.犬 = 咆.口.犬 = 咆.口犬 = 咆吠。其中 canis (犬獸;犬星) 的字首 c 發 k 音。
5. bark = bark + rk 省ㄧ個 rk = 橋接式1 or 2 + 尞口 = 吠 or 嗥 + 嘹 = 吠嘹 or 嗥嘹。參考古書的解釋,也就是類似「犬叫聲嘹喨而遠近皆聞」之意。
6. bark = ba.rk = 咆.尞口 = 咆.嘹 = 咆嘹,類似「大聲喊叫」或「大聲喧嘩」之意。
7. bark = b.a.r.k = 皮.於.木.幹 = 皮於木幹,意通「樹皮」。其中 b 約略形聲漢語「皮」的起音,a 通過 aA 約略象徵漢字「於」的金文字體,r 代表 tree (樹、植木葉葉、植木葉多) 而轉換漢字「木」,k 約略形聲漢語「幹」的起音。此義與前述諸義大不相同。
P.S.1.
barker:吠者;嗥者;咆嘋者;咆嘋之人;咆吠者;吠嘹者;嗥嘹者;咆嘹之人;咆嘹者;咆購者、咆購之人、咆攬客者、咆攬客之人,意通「大聲叫賣以招攬顧客的人」,此義較特殊。
Timid dogs bark worse than they bite.:膽小的狗眾吠嘹壞兇更甚於牠們哺以齒牙。這是ㄧ句在公元 1660 年代轉譯自 Latin 語文且出自古代 Roman 歷史作家 Quintius Curtius (公元 41 年 ~ 79 年) 所寫的諺語 “Canis timidus vehementius latrat quam mordet.” (犬獸膽小的樣子吠嗥猛大之樣勢裂嘴動可無會嘴咬以牙齒)。中文漢字則多轉譯為「會叫的狗不會咬人」。
barking:bark於正;bark於將;bark之名動;bark之名詞;bark之樣;bark之樣子;bark狀;bark的;剝開之名動;剝皮離開之名詞,此時字母 a 約略象徵漢字「皮」或通過 aa 轉換「厂o1」轉換「厂又|」而組合轉換漢字「皮」;剝皮離開狀;剝皮於木幹之名動;剝皮於木揩走;分為離幹之名詞。從發音看,漢字「捌」和「掰」也可能和 English 的字素 bark 有點相關,也都有「分」的意思。「捌」字中的符號「別」是「捌」字的初文,而漢字「別」從早期象形字來看可能是使用刀具來分開之意,有文字學家說漢字「別」本來是「骨肉分離」的意思,可能「別」字中那個形似「另」的符號和 English 的 rib (肋、肋骨) ㄧ字也是同源的。(P.S. 參考【附圖:台北市行道樹之一的濕地松之樹皮 / 可見其中的 bark (皮於木幹) 有呈現塊狀剝落的自然現象,可見 barking (剝皮離開之名動;剝皮離開狀) 的現象不一定是人為施加的,也可能是樹木蛻皮的自然本能。】)
barky:皮於木幹有,意通「有樹皮的」。
【附圖:台北市行道樹之一的濕地松之樹皮 / 可見其中的 bark (皮於木幹) 有呈現塊狀剝落的自然現象,可見 barking (剝皮離開之名動;剝皮離開狀) 的現象不一定是人為施加的,也可能是樹木蛻皮的自然本能。】
P.S.2. 前述拼音字母與漢字的橋接轉換程序中,有些是通過字母約略形聲單一漢字的起音之關聯、有些是通過字母大寫或小寫及可能的旋轉鏡射之轉換所產生的象徵或象形之化約關係、有些是通過形聲漢字連接詞的跨接連結之含意以組合出單一的漢字或某個漢字詞彙、有些又通過字母代表某一拼音文字的單字再加上會意組合爲漢字詞之多層次式的轉換工法。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