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湛清華 -- 東晉詩人謝混 (謝叔源) 詩作《遊西池》之玄疑失落的時代風景,兼談「共井體系」的歷史輪迴及「荀子」與 economist 之謎
【目錄】
一、清華學堂
二、「清華」之謎
三、謝混《遊西池》詩文試譯
四、西池事件
五、南榮之謎
六、narrow 誡其多
七、「井田制度」與「共井體系」的歷史輪迴
八、「井田制度」或「共井體系」的問題解決
九、economist 與「荀子」
十、水木湛清華
一、清華學堂
據說「大清帝國」(Chinese Imperial、Ta Ching Ti Kuo、Tai Ching Ti Kuo) 在庚子事件後依約支付八國聯軍巨額賠款,但在 U.S.A. 的總統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公元 1882 年 ~ 1945 年,中譯「羅斯福」) 主導下,認爲 Chinese (清之族) 需要新的教育纔不會再度發生迷信義和團拳匪之類的排外暴亂,所以大多數債權國轉而將賠款用於投資在 China (清地) 的教育事業。
「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就是用部份庚子賠款設立於大清皇家御花園 -- 清華園,直到清大遷台還是繼續接受 U.S.A. 的資金補助。「北京清华大学」則與庚子賠款無關,因爲庚子賠款已於公元 1938 年由遷台或撤台或流亡於台灣之前的「中華民國政府」(ROC’s Government) 代替大清帝國支付完畢。
【附圖.1:「清華園」及「清華學堂」的昔今照片之一 (圖片採編自網路)】
由於「清華學堂」本來成立於大清帝國的御花園,所以「清華園」的意思可能和「大清花園」的概念是相關的,漢字「華」是「花」的複數,意通「花卉」,也有「植物外圍」的引申意「外圍」,自然「華」字也可能有「外邦」之寓意,因爲大清帝國過去其實是以外邦的身份入主 China (秦地;篆地) 的「中國」(京師) 主持 China (秦地;篆地 -- 持兖地) 的政務 (所以後來 China 也可能因爲與漢字「清」的拼音形式 Ching 看起來有點相近而衍生出「清地」的政權領土或地理辨識名稱的語意),所以「清華大學」似乎是大清帝國的皇家精神目前還仍然存在的唯一的一個學校。(P.S.《詩經·民勞·註》:「中國,京師也。」)
《說文解字》記載「華,榮也。」,「榮」字即指樹木的樹冠外圍長出鮮豔光明的花朵群,而且「華」字中可見有多個「十」狀符號,與帶有會集意義的「卉」字有相似的特徵,古人又說「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而「數大就是美」,這說明了漢字「華」有複數的含意,此外「繁華」二字常常連用,而「繁」字也包含多數之意。只是從簡體式中文的「华」字似乎比較看不出來如同「卉」字和「華」字之間緊密相關的複數特徵。
古代漢字有單複數的系統,如「木」、「林」、「森」;「尒」、「爾」;「水」、「淼」;「戶」、「門」;「人」、「从」、「众」、「眾」;「干」、「幵」;「虫」、「蟲」;「犬」、「猋」;「石」、「磊」、「礨」等即是。大多以三個重複的符號代表多數。English 有許多單字則是用加 s 的方式代表複數或 some、several,巧的是 s 與漢語「雙」、「三」、「四」的起音也幾乎相同。
所以很多人都搞錯「中華」的意思了,「中華」除了有前述「中外」之意,其實又可能有「中之複數」或「中群」、「中聚」、「中集」之類的含意,也就是類似「串聯」的意思,用在政治術語中就是形似「聯合國」的概念,是多數國家的聯合,而不是單一的國家,巧合的是 China 也可能通過「China = ch.i.n.a = 串with聯地 = 串與聯地 = 串聯地」橋接於「串聯地」三個漢字。古代的「中國」就相當於「京師」、「天子都」,即「天子朝廷」或稱「天朝」,也就是類似現代的「聯合國總部」。歷史記載周王朝時期國家林立,而當時周王朝是龍頭老大,「周天子朝廷」自然也就是當時的「聯合國總部」,即「中國」的概念由此而生,不是說「中國」是一個國家,而是眾多國家的盟主,這樣講比較合乎史實。
二、「清華」之謎
據說,有一種說法是大清帝國的「清華園」及「清華學堂」或後來的「清華大學」的「清華」ㄧ詞是出自東晉時期 (約公元 317 年 ~ 420 年) 謝混 (約公元 368 年 ~ 412 年) 的詩句「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而且清華園中的著名景點名稱「水木清華」也來源於此。但是,晉代是司馬王朝,和清代的愛新覺羅王朝相隔千年以上,這樣講未免牽扯太遠了吧!
古人寫絕句類的詩文可能講究字詞對仗,所以「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中的「鳴禽集」可能對仗至「湛清華」,進一步看則「鳴禽」對仗至「湛清」、「集」對仗至「華」,所以此處「集」和「華」二字可能性質相似,都有「聚」或「群」的複數含意,不太像是「清華」二字可以拿出來當作一個單獨的詞彙。此外,「景昃」若是說「景昃然」即「景中日偏西的樣子」,「水木」就可能「水木然」即「水靜滯不動的樣子」,池水既然不動盪,即可能有湛清感。
也許我們還會質疑,如果詩人是用對仗的寫作技巧,那麼「鳴禽集」還算通順,就是「鳴禽聚集」的意思,但是「湛清華」又該作何解釋,其中的「華」字是什麼意思?
前面說到,謝混《遊西池》詩中的「華」字有複數的意思而且和「集」字對仗,其實不只如此,古人寫詩有多層次的意境,一是「華」可能表達當時池水在日昃時分開始靜滯不動,所以水面反射木枝上的複數花朵更顯得清楚,也就是「湛清華」有「湛清的池水盡是許多花的倒影」之意境,但詩人若寫「許多花」或「花的複數」可能詩句的字數會拖太長,所以直接用「華」字表示「複數的花」;此外,水靜,也可說不嘩,因爲漢字文化也有用「嘩啦」來表示流水聲,但是詩人此時若寫「不嘩啦」或「不嘩」又一樣會把詩句拖長了,能用較少的字數來表達多層次的意境,是古人寫詩的高層次技法之一,所以他又可能同時以少了「口」旁的「華」字來寫意「不嘩」的意思。
也就是此詩的「華」字至少有二種意思,一是「花多數」、二是「水不嘩」。其實,從流水「嘩啦啦」應該也可以感覺到「嘩」有複數的意思吧!是水流連續發出的聲音,而不是只有單數的一次聲響而已。
另外覺得謝混的詩句「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很有意思的是,前一句的「景......」因爲提到「日昃」的景象,顯然比較是在描述遠景或外景,而後一句「水......」就可能在描述詩人個體所在的近景或內景,而且焦聚在「水」的景象,也就是第二句都是在描述池水的水景,即以「水」爲主格,而後面的「木湛清華」四字都是在描述水景的內容。由此來看就可能有「水,木然、湛然、清然、華然」的意境了。當然個人不是要把原詩加字,只是為了解釋纔這麼說,原詩就是原詩,再多的解釋也只是一種詮釋罷了!
三、謝混《遊西池》詩文試譯
悟彼蟋蟀唱,信此勞者歌。
有來豈不疾,良遊常蹉跎。
逍遙越城肆,願言屢經過。
回阡被陵闕,高臺眺飛霞。
惠風蕩繁囿,白雲屯曾阿。
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
褰裳順蘭沚,徙倚引芳柯。
美人愆歲月,遲暮獨如何?
無為牽所思,南榮誡其多。
試譯:
終於了悟那些吵鬧的蜥蟀在唱些什麼,
發出的信息就如同這些勞動者的歌聲。
ㄧ再聲嘶力竭若此難道不是社會病態,
我再好的遊覽興致也常因此完全磋跎。
帶著逍遙的心情一路穿越在城市鬧區,
請願抗議的人常出現在我經過的視線。
回首一看還有數千鎮暴警察手持盾牌身披鱗甲阻擋在官府高大的宮闕之前,
後來我登上高臺遠眺看見警示燈似晚霞般的橘光橫越照亮天空。
鎮暴車輛響起震懾人心的風吼激蕩起這繁榮囂嚷的西池園囿,
此時看似團團白雲的催淚煙幕彈也爆發開來積屯如朵朵丘山。
太陽西下的日落昃景中請願群眾的大鳴大放和鎮暴警察的擒抓掃蕩在同一個時空裡開始交集,
天下的情勢清晰地就像這面池水的木然湛然清然與華然。
所以我揭起裳帬順著池水中長蘭的土踏想要離開那ㄧ池的泥濘紛亂,
走著走著不禁靠近吸引人的芳香柯枝。
美麗的人類文明爲何最後總會耽擱燦爛青春歲月,
此時纔開始獨自思考這些問題是否已經太遲了呢?
但我已不再為它牽掛也不再為它思想,
因爲南榮兄曾經告誡我很多。
四、西池事件
謝混 (字「叔源」,約公元 368 年 ~ 412 年) 是東晉末期與王室有姻親關係的文人,但是當時晉朝社會似乎已經開始出現一些混亂狀態,後來他本人也亡於內亂。
個人認為解讀謝混《遊西池》一詩的關鍵在前面提到經過城肆即城市鬧區,應是古代日中爲市的中午左右,然後後面出現飛霞就已接近傍晚,所以突然在景昃即日落時的前面又出現大白天纔會出現的白雲就很特殊,好像白雲出現在不該出現的時候,有可能是人為製造的雲霧狀煙霧,所以對照前後文的情境,此白雲可能是記錄東晉末期的鎮暴警察施放的催淚煙幕彈,目的在阻止市肆中請願抗議的人潮向官府的宮闕逼近。
還有就是前面提到他終於了悟蟋蟀鳴叫與勞動者唱歌的關係,其實作者謝混可能很清楚那些抗爭的勞動者要求的是什麼,所以就用蟋蟀來比喻。據說,蟋蟀鳴叫不外就是為了爭奪食物、爭奪地盤、恐嚇入侵地盤的其它蟋蟀,如果入侵者不撤退,接著就會有一場蟋蟀之間的鬥蟋蟀大戰。
顯然,謝混很厭倦人類文明還有這種據地為蟋蟀王的地盤觀念,因爲他性好四處逍遙,喜歡遊大山、玩大水、逛大街,ㄧ旦遇到某個旅遊地點發生類似義和團式或鬥蟋蟀式的排外主義示威抗議甚至暴力衝突,自然也會感到很不舒服,後來又可能覺得,那種難以介入的爭端又有什麼能為它花費時間和精神去思考理論的空間呢?不如到外面找個比較水木湛清華的地方清靜清靜吧!
但是,如果到處都發生類似這樣的「西池事件」,也就意味著東晉時期的天下聯合國總部已經失去號令天下的信用和能力,可能已經自顧不暇了,同時也已經瀕臨解散再重組的危機邊緣了。後來的歷史發展顯示,謝混的詩人直覺可能帶有專業記者的敏銳度,不是隨便亂寫亂混的呢!只是亂世中寫得太露骨,顯然會被當時的亂混式公眾媒體列爲禁限級,只好用山水詩來包裝,期待後世有緣人能從詩句中的時序矛盾看出接近當時真相的實情實景,這也可能是爲何我們從漢字文化的歷史記載中完全看不到此一「西池事件」的原因。(P.S. 據說有考証說,謝混《遊西池》詩中的「西池」大概位於今南京「北極閣」到「九華山」的旅遊路線一帶;或說「西池」是位於當時的覆舟山即今九華山的南面,原名「西苑」或「太子湖」,本爲東吳國太子孫登的園林,晉明帝在當太子時加以重修,在此訓養武士,後來「西苑」改名爲「西池」並納爲晉朝皇家園林。)
五、南榮之謎
其實再講下去就會有點毛骨悚然了,因爲謝混提到的「南榮」竟然和「南榕」在華語中發音完全相同,而台灣第一位為台獨運動自焚的烈士名叫「鄭南榕」。鄭南榕不是排外主義,而是建國主義,主要是採用在台灣建立新國家的方式來解決極端排外主義者之間的矛盾,因爲他本人自述是台灣媽媽和外省爸爸的混血兒,他不可能是排外主義者。
所以,鄭南榕的建國主義同時附帶著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主義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爲早先的極端排外主義者之間常常會打壓對方的言論自由、甚至製造假新聞和真情緒來彼此對抗而影響並扭曲水木湛清華的言論空間、學問空間和教育空間甚大。
【附圖:圖爲筆者在公元 2021 年 4 月 24 日至南海路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參觀「二二八與校園:事件中的建國中學」特展及參聽國史館專題講座「躁動的青春」時取得的紀念杯墊及一枚內政部廣告發行的「100%言論自由」徽章。】
如果從古人的觀點來看,建國根本不是問題,因爲古籍提到「八家一井,四井爲邑」即「八家ㄧ井,四井爲國」(P.S. 《說文解字》記載「邑,國也。」),也就是 8 x 4 = 32,三十二個家就算是一國的單位,那可見古代的天子中央朝廷可能真的是聯合國總部呢!其會員國家的數目之龐大可能遠遠超過現今的聯合國 United Nations (聯一體的內省眾、串締聯省眾) 甚多呢!
但現今的國家大多是以水壩或水源等包括能源也就是民生必需的生活資源的來源點代替上述古代「井」的概念,所以國家的數量纔會變少,也就是單一共同體的規模變大了,如此纔可能解釋爲何國家數量變少,因爲「井」的規模變大了嘛!所以共同依賴某個「大井」的眾多國家纔會逐漸整合爲ㄧ個更大的國家。雖然如此,我們對於那些並不參予「共井體系」就可能自給自足的個體、家戶或小型國家還是要予以尊重,視之以獨立國家的身份和地位,這樣纔合乎古往今來所謂國家的意義。
所以,爲何漢字「國」中有一個符號「口」呢?是不是那個「口」也是「ㄧ口井」的原始意義,也就是「水源」、「能源」、「資源」、「資本」(capital) 之類的象徵.....頗爲耐人尋味!
六、narrow 誡其多
據說魏晉南北朝的文壇崇尚清談,東晉文人寫詩的風格又以「玄言詩」爲多,也就是融入老莊及佛道之思義,而東晉末期謝混的詩作後世卻被歸類爲山水詩而不太像玄言詩。但是,經由個人前述的試譯詮釋來看,謝混的山水詩可能發展出多層次的玄疑結構而造化更高。就拿《遊西池》ㄧ詩來看,表層是山水寫景,但還有一層又看似抒情寫意,而另一層隱隱約約地竟可能是當時社會變化的觀察記錄,但也許愈不明顯的那個層次纔是謝混的詩作真正的重點所在。
然而,《遊西池》ㄧ詩的最後一句「南榮誡其多」,個人雖將之試譯為「因爲南榮兄曾經告誡我很多」好像還算通順,但是遍查網路資料,卻沒有任何歷史記載關于謝混曾經認識哪一位「南榮兄」,也就是此詩「南榮」一詞的玄疑性還沒有完全解開。
如果從老莊玄學來看,很容易聯想到老子和他的徒弟南榮的對話,但是古書記載的內容裡,南榮只有提問而已,本身沒有發言說出什麼告誡的話。所以詩中的「南榮」可能只是虛幌一招,重點不在老子和南榮的對話,而是說如果要像莊子一樣追求大鵬展翅般的逍遙之心,心態就不能太 narrow,也就是詩中的「南榮」二字其實可能是用來諧音 narrow 之類拼音文字的一個暗諭。
換句話說,「南榮誡其多」ㄧ句有可能是「narrow 誡其多」之意,和前面提到的台灣建國主義者鄭南榕的「南榕」二字完全無關,而是說 「在社會風氣 narrowish (狹隘有些,有些狹隘) 的情勢之下,言論往往動輒得咎,也不能暢快舒發很多真實的情況」,比較類似鄭南榕對於言論自由的渴望。可見,作爲一位東晉時期的文官,謝混 (謝叔源) 不只是會使用漢字來作詩,還可能精通一些拼音文字呢!
七、「井田制度」與「共井體系」的歷史輪迴
按照漢字文化早期周代聯合國理想中的井田制度來講是:井字形架構的田地之外圍的八塊田是私田,中央那一塊的中央田則是公田,而公田的收成要繳給公庫統籌使用。如果八田算是八國各自的作業區,那麼中央之田即是中國的收稅單位作業區,也就是八國要把中央之田的收成繳給天子朝廷組織的聯合國分支機構即當時的各個地方的單位中國再上繳聯合國總部即周天子朝廷中國。但是歷史記載井田制度成效不彰,因爲人類的天性是自私的,公田的收成自然沒有那麼好,所以不久之後井田制度就被廢除了,尤其顯著的里程碑就是周代新興國家之一的秦國之「商鞅變法」。
漢字「公」的早期象形字寫爲符號「八口」上下組合的原因可能就是來自「井田制度」之「八個私田之家共同經營的一塊公田」的意像,後來篆文字體將符號「口」改為符號「厶」,可能就是因爲商鞅變法廢除了井田制度,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公」字其實早先的意義可能是公田的收成仍歸私田的八家所有,中央朝廷聯合國總部根本不用你私家上繳任何稅收,因爲他中央朝廷有辦法自己興建都江堰之類的水壩蓄水並可能採用大規模灌溉及機械化耕耘的方式來養活自己,也就是這個「公」字在周代秦國的發展下變成是「聯合私產」的意思而不是「稅收公產」之意,已是屬於八個私田之家可以均分的聯合私產,中央政府基本上已向各地全面免稅,這可以解釋爲何秦國廢除井田制的政策可能受到天下私田之家的歡迎,因爲不必繳稅了嘛!所以很快地秦國就統壹了天下。
【附圖.2:公字演化 / 可以看到其中的符號「口」在篆文以後變化爲符號「厶」,是否可能因爲古代秦國之「商鞅變法」廢除了周王朝實施的「井田制度」而演變爲八個私田之家共同均分的「聯合私田」之含意而不再有「稅收公田」的意義了呢?】
所以從文學的觀點來看,我們會發現晉代有「八王之亂」、清代有「八國聯軍」,好像都是「井田制度」的復辟產生的問題延續。事實上漢字文化除了秦代朝廷有在直營其兼併領土上的生產事業以外,大多數歷代的聯合國總部即一般的中國本身不是以生產物業為營業項目,應是只有廣收稅賦來搞國際性的公共事務或公益事業、協商國際建設、調解國際爭端、主持國際正義之類。
然而,歷史記載末代的中央朝廷往往奢侈成風卻外債不少,可能因爲收稅過程中若肥水不少,自然可能因爲人類私心之天性而出現貪汚之情事,而朝廷及政府的監察官員及主計官員在權勢威迫之下也可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成為共犯,最後乾脆就讓整個朝廷或政府的帳務擺爛。有些古代聯合國君主或串聯於聯合國的州官之類官員的墳陵中被發現埋藏的寶物令後人驚嘆,只是因爲古代大眾媒體不發達而不爲當時大眾所知,否則那些古代的聯合國總部組織即所謂的中央朝廷之天朝組織或各個參予串聯的中國政府單位老早就被顛覆解散了,而周圍的八國之類也必然可能合縱連橫以壯大本國勢力,並且爭先恐後地想找機會以討伐朝廷昏君為名義入主天朝中國轉而享受可能的稅收厚利。不過,他們可沒有笨到想要去繼承中央朝廷欠下的巨額外債之地步,所以自然要改國號國名,這也就是所謂的「改朝換代」,類似成立新公司然後安排債務沉重的舊公司宣佈破產倒閉進而不承認舊公司舊債的作法,免得自己變成龐大外債的奴隸而未蒙其厚利卻先受其債害。所以,漢字文化古代的「改朝換代」其實可能只是個假相,如同早期的「周、秦」二朝幾乎可能是同一個國家聯邦,而改為中央極權制的秦朝其實只是在收拾周朝的爛尾巴,所以秦朝實際上也沒有持續多久就崩潰再見了。(P.S. 古代漢字文化是以「朝」即「朝廷」為天下眾國的共主,也就是眾小國或眾州邑國或眾省國或眾郡縣國組織為壹大國或聯邦國即帝國形式的概念,不是近現代之狹隘的民族國家或共和國家的概念,也不是現代中文文化之極度混亂而無法無天地以小國之民族意識篡位大國之盟約意識的概念。)
一部古代漢字文化的聯合國總部史即中國史就是這樣不斷的循環而已,但是官方史家有時往往會偏袒中央朝廷或當時的聯合國總部,常常將周圍與「共井體系」牽連在一起的國家「之起義」講成「之亂」之類,其實可能只是一丘之貉。
所以無論如何,一旦「共井體系」亂成一團,無法正常收稅,古代聯合國總部的債務自然就會愈積愈高,難以支付正常的開銷和外債,甚至連國際事務都逐漸入不敷出甚至停擺,剛開始鎮壓請願的民運還有能力,ㄧ旦軍警的薪水都付不出來就只好ㄧ再對外舉債充實軍警薪餉,但最後超過舉債的信用額度時也就得不到外援支持了,此時民生經濟緊縮之下也許社會上就會產生更嚴重的排外主義,而朝廷或政府自然也會變得有點裡外不是人的感覺,比較糟糕的甚至還會鼓勵民間的排外主義,為的可能就是藉由排外主義之民氣來撕毀曾經與外邦簽定的外債契約,但是這種行為只會加速外援的不信任度,最終將會得不到半點外援,同時可能騎民間的排外主義之虎而難下,結果甚至爆發對外的爭戰、引發八國聯軍干預朝政,使得整體局勢更加險厄。
所以,後來西晉聯合國總部可能掐指一算,然後基本上放棄在中原地區繼續做東家,把中原地區完全讓給當時眾多可以獨立生存而完全不參予「共井體系」的遊牧民族國家及部份還能維持「共井體系」的小型農耕國家,也許就因爲這樣的決定還足以保有一些南遷之後的外援而重起爐灶。然後當時歷史所記載的「五胡十六國」時期,基本上也就是江北中原地區的各國在爭奪西晉王朝之不清不楚的遺產的一個資源爭奪大戰的時期,後來一個再度名爲「秦」的聯合國總部又串聯統壹了五胡,史稱「前秦」,但隨後又陷入分裂與混戰,直到名爲「魏」(史稱「北魏」) 的北方聯合國總部成立纔再度串起來即 unite 起來 (註:unite = 聯ㄇ一直 = 聯口丨 = 聯中 = 中中 = 串,其中 te 約略形聲台閩語「直」),而那時候的南方聯合國總部則是名爲「宋」(史稱「劉宋」)。
「井田制度」基本上對遊牧民族國家沒有太大的吸引力,而且搞不好他們入主中原也只是被騙來援助鎮壓民運及順便要債而已,如果遇到空城或鬼城之類而要不到債也只好在當地仍然留守的西晉小官員協助之下查封西晉王朝官員名下的不動產或房地產或公田地產之類,所以看起來好像是他們霸佔中原大部份地區了,但原因却可能是西晉王朝根本不負責任的逃債落跑所致,和後世滿清外邦被請入山海關直達北京城坐鎮的情況可能差不多。
後來西晉朝廷組織整個撤離中原搬遷到長江東南地區,並且可能繼續用「井田制度」一類的「共井體系」招攬江南廣大的原住民,繼續地苟延殘喘下去,那也就是漢字文化史稱東晉的那個聯合國機構,而《遊西池》一詩的作者謝混似乎有點生不逢時,恰好經歷了東晉時代的聯合國組織再ㄧ次歷史輪迴式的崩潰。
後來,部份江北和江南地區歷經宋、梁、齊、周、陳等較短暫的局部聯合國組織之輪番主政或分立主政以後,一個名爲「隋」的聯合國總部又建立了以「省」(或意通 nation -- 內省;聯省;聯合省;聯合地區;內地囗聯) 為最大的國家單位之聯合國組織,unite 即聯串了長江南北大多數的國家為壹朝 United Nations of Sui (也就漢字文化史書記載的「隋朝」)。隋朝時期的「共井體系」名爲「均田制」,但是和傳統的「井田制」其實相差不遠,只是保障了庶民擁有一定大小的「私田」,但是也同時限制「私田」的面積大小、避免土地被少數富豪大規模兼併。
人的私心與生俱來是無可厚非,但是正如謝混在詩中提到的 narrow (狹隘),也就是事情不能做的太 narrow,如果只准州官放火而不准百姓點燈,這樣就太 narrow 了,或是只准州官狂言而不准百姓願言,這樣也是太 narrow 了。
八、「井田制度」或「共井體系」的問題解決
話說早期的秦代雖然採用興建大壩之大規模灌溉耕耘的機械化直營生產來取代傳統井田制度的公田稅收制度 (沒有大壩之類哪裡來的霸氣和霸權呢?「霸氣」和「霸權」應是不等同於「霸凌 -- bully、bullying」),然後從春秋五霸脫穎而出,在戰國時期逐漸取得優勢以至於最終統壹了中原地區,但是也不是完全就沒有問題了,因爲他依賴的可能是對政府組織內部極爲嚴格管理的極權式企業化經營 (歷史記載秦代末期率領 900 名衞士在大澤鄉發動起義的陳勝和吳廣不是平民而是派駐邊疆屯墾的小軍官,他們因爲擔心任務不達而受到秦法嚴懲,乾脆起來造反),為的是確保每年的收成可以滿足全體庶民 (當時或稱「黔首」,而「黔首」後來在秦始皇三十一年的「使黔首自實田」之政策頒佈以後也成了自耕農,但是他們很可能就是「井田制度」廢除以後之原來受雇於公田耕作的失業人口,所以秦始皇後來可能安排他們開墾其它荒地並納入朝廷政府直屬管轄) 的生活所需,所以一旦遇到直屬官員及庶民勞工的怠工罷工或人力不足之類,只好尋求各地的原住民即當時的黎民之外援的幫助,但是若再遇到氣候異常嚴重影響收成且原住民也自身難保的狀況之下也就得不到太多外援了,此時國家組織的經營就難以維持而容易陷入崩潰解散的局面,因爲當時沒有全地球向度的互助體系,與西方文明互通有無的絲路商道在漢代時期基本上纔有所嚐試去開通。(P.S. 氣候變遷與國家興亡的關聯可參考《國語.周語.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源塞,國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川竭,山必崩。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夫天之所棄,不過其紀。』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滅,周乃東遷。」)
所以無論是秦代還是其他朝代、有沒有傳統形式化的「井田制度」,「共井體系」還是一樣存在,只是「大而少的井」和「小而多的井」之不同,「大而少的井」造成類似秦代的中央極權制 (也就是中央朝廷有極大的權力,可能通過各種法律規定的治理系統直接干涉各個地方郡縣的內政),「小而多的井」則形成聯合國制或聯邦制 (也就是商鞅變法所廢除的「井田制度」-- 中央朝廷只管稅收及國際秩序、各地邑國的內政問題各自負責),但是兩制的存在與否都取決於那些個「井」有沒有正常生產出所有全民所需的生活資源。更多的情況其實是雙制並存,因爲有些生活資源是「大井」纔能提供、有些則是「小井」就能供應。這種「大井和小井」共存的概念不是個人發明的,因爲《荀子.榮辱篇》已經提到「......詩曰:『受小共大共,為下國駿蒙』此之謂也。」,也就是荀子認爲「共井體系」應該有「大井」和「小井」之分,以作爲天下眾國皆可共同蒙受合適而有利於生活的資源基礎。直到今天,漢字「耕」還是帶有一個符號「井」,應是淵源流長的文化基因,而左部的符號「耒」雖說是源自一種帶有木柄的農事耕耘翻土工具,但它也帶有「丰」字的特徵,似乎同時強調了「丰收」即「豐收」的目的。 [P.S.《荀子.榮辱篇》之「駿蒙」ㄧ詞可能以「駿」字表達 matching (合適的;合當的;相配的) 之意,即通過「matching = ma.tch.ing = 馬.夋.點勹ℊ= 駿.丶勹白 = 駿.勺白 = 駿.的 = 駿的」之轉換或通過「ma.tching = ma.tching = 馬.夋 = 駿」之轉換。]
因此,後世爲了解決「共井體系」的最大問題 -- 公務貪汚及公務怠工或公用地目蚊子館化及可能的天災地變人禍之影響,就發明了「公務人員績效獎勵制度」、「公務人員退休金制度」及「軍警因公殉職撫卹制度」,這樣還不夠,又擴大設計出「勞工保險制度」,這樣還不夠,又有「勞工退休金制度」和「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及「國民年金制度」等等,也就是當今台灣全面實施的「『自』官到民全部都『由』政府納入保險和退休規劃的『共井制度』」即「自由化共井制度」,只差地價高昂而無法實施「全民住者有其屋制度」而已。
九、economist 與「荀子」
其實若說現代政府也有規劃「井田制度」之類的「共井體系」可能大家會比較沒有感覺,若說是「薪資田制度」或「共所得制度」可能就清楚多了,也就是古代的「公田」部份變成「國稅」或「所得稅」了 (P.S. 現代國家的「個人所得稅制」可能就是承襲自秦代廢除井田制度以後的新發明)。但是現代的「內省經濟家」(national economism) 更厲害的是用「稅率」(tax ratio) 和各種附加稅的概念將內省政府門處 (national government) 主持的公共事業和庶民 (civilians) 的私人所得綁在一起,所以公私之間的利益也就綁在一起了 (不要只怪我政府執行公務不認真,是庶民大眾繳稅不夠我政府開銷!)。
基本上若無古代的「荀子」(economist) 就不會有現代的「經濟家」(economism),因爲荀子認為人性是自私的,但此自私是指各人有各自的個性或私性,也就是「本性」或「天性」或 originality (源性、原來基因的特性,但《荀子》有時又將 originality 速記爲「惡」,所以後世的誤會可就大了)。爲何說「荀子」就是 economist 呢?因爲「economist = ec.o.n.om.ist = E雙.和.勹.口雙.子 = 屮雙.和.勹.口口.子 = 屮屮.和.勹.日.子 = 艸.和.勹日.子 = 艹.和.旬.子 = 艹和旬.子 = 荀.子 = 荀子」,並且「荀子」是最早提出「拜」(bal.,即 balance -- 平衡) 之經濟學概念的古代思想家,我們可以在《荀子.大略篇》中看到這個「拜」字的原始概念,但今天荀子已多被漢字文化的後人遺忘,可能「荀子」很早就離開了東方大地,往西方大地發展去了也說不定。個人早先對「荀子」的印象也僅及於「呃!是『性惡說』那位」就完了,後來纔發現荀子之「惡」的內涵似乎不是一般人所謂「惡棍」或「惡霸」的「惡」,可能相當之艱深與浩瀚!(P.S. 參考〈《荀子》之「惡」的內涵〉-- https://lsdesignworld.blogspot.com/2019/08/blog-post_10.html)
古代所謂的「朝廷」也就是「拜廷」,其實就是一個 balance court (平衡院,即古代的「國務院」或「國務中心」之類),所以纔會有「朝拜」的講法,此處「朝」字左邊的符號「龺」就是一個天秤的圖示,掌管天下的平衡和資源的調度及調節之類,絕不是要你去磕頭拜拜崇拜皇帝的那種單位 (會不會是你誤入某個古裝片之宮廷連續劇的攝影棚裡了?),符號「月」則可能假借月亮對地球潮汐周而復始的影響而象徵「調節」之意,最好不要突然來個什麼金融大海嘯之類,又可能同時通過拼音文字之 moon (月) 一類的單字之起音形聲 matter 之類的單字之起音而帶有相關於各種物資、資源、情勢、期節、募招、問題疑慮、民意、麻煩事、滿重要的事、......等的策略、策對和謀計究研議擬作業之類的意境,所以後世漢字文化可能都搞錯了「天子朝廷」(King Court) 的業務,難怪荀子的學說也好像沒有多少人了解。(P.S. 參考《被誤解的拜拜》-- https://lsdesignworld.blogspot.com/2015/10/blog-post.html)
【附圖.3:朝字演化 / 早期甲骨文多爲「屮、日、木、夕」這幾個符號的排列組合,或有「莫夕」(怎麼覺得發音似 mercy -- 悲慈) 的組合及「龺夕」(又似「周而復始」之四字連音的反切式音) 的組合等;金文似有描寫暮夜之時潮水漫延上岸或進入內陸水道之意像,後來又演化出「潮」字,然後在楷書又分化出另一字「汐」用來表示晚間發生的「夕潮」或「夜潮」或「池潮」,而「潮」字反而變成表示「早潮」的意思或「海潮」的泛稱,然後又合稱「潮汐」;秦系簡牘字體中有包含形似單字 King 之字首 K 的符號之字形「龺K」(似乎開始有「天子朝廷 -- King Court」的概念了),也有包含度量衡單位符號之一「斤」的字形「龺斤」(天子朝廷的首要任務是不是要像天秤一樣公正無私以及平衡天秤之天下的資源供需呢?);篆文則是符號「龺入舟」的組合,可能和漲潮的時候大型舟船適合入岸而不易擱淺的水岸生活經驗之觀察記錄相關,似乎頗有實用主義的造字風格。】
前面提到的晉代「八王之亂」之類的朝廷被顛覆之古往事蹟,《荀子.富國篇》早在千年以前就描述過了:「今之世而不然:厚刀布之斂,以奪之財;重田野之賦,以奪之食;苛關市之征,以難其事。不然而已矣:有掎絜伺詐,權謀傾覆,以相顛倒,以靡敝之。百姓曉然皆知其汙漫暴亂,而將大危亡也。是以臣或弒其君,下或殺其上,粥其城,倍其節,而不死其事者,無他故焉,人主自取之。《詩》曰:『無言不讎,無德不報。』此之謂也。」,現在所謂的「關稅貿易大戰」在古漢字文化的戰國時期可能就發生過,主要原因應該是各國政府為了平衡本國的貿易赤字及政府赤字,但是如果政府赤字形成的原因也包含官員之「大胃王式」(big stomach swallowing) 的貪汚情況,搞得城市百姓只能吃清粥喝稀飯和加倍節省開支,亦即薪資可能減少了 50% 或通貨膨脹高達 200%,那麼就有荀子所說的「大危亡」之可能。
荀子 (約公元前 316 年 ~ 公元前 237 年) 在古籍《荀子》中著有〈富國(篇)〉,而西方文化的經濟學之父 Adam Smith (公元 1726 年 ~ 1790 年) 則在公元 1776 年出版其著作 The Wealth of Nations (題目「資源含量度衡于內省眾」,漢字版初譯「原富」,後來多譯《國富論》,全名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 一个研究於關著己然質性和成原因眾于題目資源含量度衡于內省眾(內地圈眾),中文或漢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 wealth 一字隱約帶有 well (井、水井) 一字的字首特徵,也就是說大多被譯爲「富有」、「富裕」、「財富」、「豐富」、「資源」等的 wealth 一字和漢字文化古代的「井田制度」之「井」可能是相關的。如果此「井」也帶有「資源」的寓意,那麼 wealth 也就和「資源含量度衡」的概念相關,其中的字尾 -th 或類似 length、width 等的 -th,有「度衡」即類似「度量衡」之意。
Adam Smith 其名或被漢譯「斯密亞丹」、「亞當.斯密」或「亞當.史密斯」等,但個人懷疑那可能是一個筆名,因爲 Adam Smith 也可能通過「Adam Smith = a.d.a.m + smith = 一.cl聯.一.m + smith = e.c1聯.one.m.with.sm = e.c.one.n.o.m.i.sm = e.c.o.n.o.m.i.sm = economism」轉換 economism (荀家;荀子義;經濟家;經濟主義;經濟之思義;營經貿易家;營經貿易之思義;節約家;節約之思義),也可能通過「Adam Smith = 合decade一ㄇ + sun.雙个ten.勹 = 合十口 + 日.雙个十.勹 = 子 + 日.十十.勹 = 子 + 日.艹.勹 = 子 + 荀 = 子荀」轉換漢字「子荀」而可能意通「荀之子」,因爲 Adam Smith 二字之間的空格若以 space 代入且「space = 行person合雙E = 彳人合雙屮 = 彳从止 = 彳从龰 = 從」,則此時 space 就有類似 from (從;指示來源自) 之意,即前面第二橋接式中的 Adam Smith 所轉換的「子荀」就變成了「子從荀」,或意通「子from荀」及「子來源自荀」之意,於是也就意通「荀之子」了。
所以,economics 一字也就可能帶有這些含意:荀子;荀子學;荀況學;荀卿學;荀教學;荀義教學;經濟學;經濟教學;經濟之況學;經濟研究學;營經貿易之學術;營經貿易之學習;節約學;節約之教學。(P.S. 荀子又名「荀況」,後來被尊稱爲「荀卿」)
再則,economy 也就可能包含了這些意義:荀易;荀義;營經貿易;經管于買賣 (economy = 糸巠管于買賣 = 經管于買賣);經管貿易;經營 (economy = 糸巠營 = 經營);經濟 (economy = 糸巠點三一 = 經氵齊 = 經濟,其中「ㄧ」轉注「齊」);經濟模式;營管模式;易交模式;經濟體;節約 (economy = 曰匕卩偶个約 = 節約);易交便宜 (economy = 易交更與人宜 = 易交更與亻宜 = 易交便宜),據說最初 economy 也可能類似 cheap (消費宜便、經濟買、宜便,類似「消費便宜」或「便宜消費」)之意。中文多譯「經濟」、「節約」等。
然後回到「荀子」與 economist 二詞,也就可能包含這些意義:荀子;經濟子;經濟思者;經濟思士;經濟學者;節約學者;營經貿易思者;經管貿易想者;營管于買賣思想者;......等。不過和 Adam Smith 稍微不同的是,Adam Smith (或也有「economism言者」或「子荀之士人」之意) 是公元 18 世紀的 international economism,「荀子」卻是二千多年以前的 interstates economist。
後世將「荀子」也歸類爲「儒家」之一可能對他來說是不公平的,因爲「荀子」就連儒家的性善說大師「孟子」都加以大肆批評,怎麼還把他當作是儒家的一份子呢?「荀子」在思想上根本就是可以成立爲一門完全獨立的「荀家」(economism) 嘛!也就是類似後世的「經濟學家」(economism)。
十、水木湛清華
前述北魏聯合國即北朝時期的史官著有《十六國春秋》,後來南宋聯合國即南朝時期有一本筆記書《容齋隨筆》之ㄧ篇標題爲「五胡亂華」的短文寫到「.......此七人者,皆夷狄亂華之臣擘也,而不能久如此。今之北虜,為國八十年,傳數酋矣,未亡何邪?」,於是後世又有「五胡十六國」的名稱,或意通「五個外族建立的十六個國」,但是漢字「胡」除了可能意通 foreign 或「番」、「外面的」之類似含意,另外也可能有「友朋」或「友邦」之意,不可一概而論。[P.S. 漢字「友朋」意通 English 之 friend 且可能通過「友朋 = 𠂇又朋 = 十〇朋 = 十口朋 = 古月月 = 古二月 = 古聯月 = 胡」簡化爲「胡」字,但是後世「胡」字又被假借爲 foreign 之類的意思而意通「弗認(識)之(的)人者(仔)」、「外面來的人」、「外來的人」、「外來地邑人」(外國人、外邦人)、「外圍來的人」甚至「番人」、「番仔」、「胡人」、「華人」、「華來之人」、「華來的人」等。此外,漢字「胡」又可能與 human 一字的字首 hu 相關,但在古代又有假借爲意通 what、who、why、where、「何」等疑問詞的運用,東漢許愼《說文解字》又有形似「牛圅頁垂」的解釋等。]
所以「五胡亂華」在《容齋隨筆》中應是意通「夷狄亂華」,而「夷狄」按漢字文化古代的方位觀就是「東方和北方的外國或外邦」或後來只是「外邦人」的通稱之一;「亂華」就很難解釋,是指「五胡」就是「亂華」即「亂胡」?或是「亂華」就是「十六國」?還是「亂華」是指「亂於中原地區」即「華」意通「中原」?或是「華」是指「外」即當時的「南宋之外」?或是「華」意通「榮」即「繁榮」或「榮華」、「繁華」之類?或是此處「亂」也意通文中提到的「北虜」之「虜」而「華」是帶有花朵分枝綻放的複數意義?或是「五胡亂華」又意通「五胡治華」(《說文解字》「亂,治也。」)?......短文中沒有講清楚。
文中「北虜」ㄧ詞或意通「北方人」,可能在南宋那時候南宋北方的北魏普通語言中稱「人」為類似 ru 的發音 {P.S. 據說古漢字文化歷史中的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在境外更北方的大漠及西北廣大地區活動的民族大多是「柔然」(English 譯爲 Rouran) 和「敕勒」[或意通 Slav -- 眾人民,現代中文多音譯「斯拉夫」,若以現代華語來發音「敕勒」兩字又近似 Chire,也許又是早期的 Chinese 之一或與後來的「契丹 -- Khitan、Cathay、China」及「遼朝」、「金朝」、「清朝」(China、Chinese Imperial、Ta Ching Ti Kuo、Tai Ching Ti Kuo) 或「大清帝國」也有點關係,有一首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的漢譯版本即記載「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而「柔然」的首領曾自號「皇芮」,亦即「芮」又是該族的族名,而漢字「芮」竟可能通過「芮 = 內與十十 = russ = Russ」的簡單轉換橋接於 Russian (人士眾之人、人士眾之言、人士眾的,今中文多加了一個「俄」字再音譯「俄羅斯人」等) 一字中的 Russ (人士眾),而傳說皇芮也曾經宣稱「光復中華」},但是北魏史官自己當然不會用漢字把「人」寫為「虜」,就像 English 不會把 man 漢譯為「蠻」,是南方宋人以語音漢字的方式把北魏語言「人」的發音 ru 寫為「虜」比較有可能,因爲《容齋隨筆》是南宋文人的亂世筆記,可能充滿族群偏見和排外仇恨,不是正常的採訪記錄或正史的記載,就像北魏史官不會用「五胡亂華」這樣的字眼來寫歷史,而是用比較正式的文詞「十六國春秋」。
《韻會》記載「華言清淨,正言寂靜。」,而漢字「華」加了符號「口」就變成「喧嘩」的「嘩」,但是「華」字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的詮釋只是「榮」的意思,也就是出於許多花朵開在木枝外圍的「光榮」之意像 (後來又被引用爲建築屋宇外觀之兩頭起翹而看似明顯出挑有如大鵬展翅之意像的設計概念),而眾花朵本身其實不會發出吵鬧的聲音 (P.S. 就《荀子.榮辱篇》中講述的概念來看,「榮」就是「自由」、「辱」則是「規律」,因此所謂「榮華富貴」的「榮華」其實是一種帶有「順其自然規律的自由繁華」之意像)。因而,謝混 (謝叔源) 在《遊西池》中描述的「水木湛清華」一景可能是他躲避「西池事件」的一處較安靜且帶有自由感的水景,真正不安的也許是他身處亂世而感到難以著力的內心。(P.S. 參考〈free 與「自由」的轉換密碼〉-- https://lsdesignworld.blogspot.com/2017/01/free.html?m=1)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