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7日 星期日

三足酒器之謎/2008.05.26


唐代著名浪漫詩人李白 (公元 701 年 ~ 公元 762 年) 有一首令人印象深刻的飲酒詩《月下獨酌》寫到:「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以前總以為,這詩中的「三人」指的是「李白、月亮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或「月亮、李白、李白在水中的倒影」。在夢境和意識的探索過程中,纔發覺,李白說的「三人」有可能以上述三者的關係隱喻了人類意識結構或心識結構的「三識」 -- 現實意識 、自我意識 、 潛意識。(P.S.1)

一方面,酒精有抑制中樞神經傳遞訊息的作用,是一種可以讓人感覺到意識具有不同層次的催化劑。另一方面,兼有放鬆作用和麻醉作用的酒,不能不說是風花雪月和感性文藝的近旁鄰居。酒能使人陶醉於良宵美景,也能使人爛醉於亂性淵藪,兩種截然不同的心靈向度,說明了酒是打開潛意識之門的鑰匙之一。

從殷商文明 (約公元前 1600 年 ~ 公元前 1046 年) 延續至周王國時期 (約公元前 1046 年 ~ 公元前 249 年) 所開啟的飲酒文化中,作為飲酒使用的酒器「爵」、「角」、「斝」等,通常都是「三足」的型式。就一般的力學常識而言,其實「三足」比「四足」還不穩定,就像一般的桌子和椅子大多是「四足」,很少有「三足」的。現在我們可以理解,這些「三足爵」很可能和「三識合一」(P.S.2)的意識結構與心智活動有關,這也是為何古代有所謂「酒過三巡」的飲酒禮儀。也就是說,這種表現在酒器上的不穩定架構,可能是為了更大層面的穩定性而設計出來的。

【爵字演化】


由此或可推知,古代圓型的「三足鼎」和方型的「四足鼎」雖然都是鼎,但是用途可能不太一樣。「三足鼎」可能用於烹調和酒有關的食物,也就是在烹調食物時加了酒,有點像現在的燒酒雞、燒酒鴨......一類的東西,或是料理出來比較有混合感或融和感的食物。

【三足鼎與四足鼎】


古代文字學家許慎 (公元 58 年~公元 147 年) 在其著作《說文解字》中也提到:「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意思可能就是:有兩個提把的三足鼎是用來烹調帶有混合性或融和性的、五味雜陳的食材,通常是大宴或國宴使用的貴重食器或禮賓食器。這說明了,「三足鼎」的原始用途可能也帶有外交禮儀或文化融和的象徵意義。

【鼎字演化】


酒的發現本來或許是一種偶然,但是古人喝酒卻可能逐漸發展出一種有目的行為 ,也就是經由「酒過三巡」的禮儀過程去意識平常壓抑在內心深處的種種感性訊息,同時藉此化解其中阻礙身心運作的訊息,並且訓練或修正自我意識的慣性反應。

也因此,對於古人來說,喝酒的行為除了有紓解情緒的目的之外,可能還有類似冥想效應的「意識體操」的功能,也就是讓意識的操作從「舉棋不定」、「猶豫不決」演化到「見機行事」、「當機立斷」的有利於生存決策的輔助作用以及達到維護心智穩定運作的某種效用。

從文字的含意來推敲,春秋戰國時期「秦國開鑿鄭國渠」的事蹟可能也隱含了「藉由酒的催化作用打開通往潛意識和夢境的交流管道」的象徵性。因為,「鄭國」的「鄭」字本意是「供酒的山城、港埠或郡邑」,「鄭國渠」自然也可能有「酒品運輸通路」的含意呢!

【奠鄭字形演化】


不過,酒能成事、也能誤事,可以藉酒壯膽、也能藉酒裝瘋,這可能就是飲酒文化演變到後來會有「禁止未成年人飲酒」的原因。這應該不是年齡大小的關係,而是因為心智成熟的人喝酒大多可以舒緩身心,心智不成熟的人喝酒卻可能會洩慾鬧事。

從漢字文化來看,古人可能認為:酒後容易因幻覺見鬼而恐慌失態或性情大亂的人,是「醜」;通過酒精考驗而不會亂性誤事的人,就能「加官進爵」;能夠分析理解酒的作用或懂得解酒的人纔有資格稱為「酋」或「酋長」;而對酒精作用和品酒方法的研究非常精密透徹、又懂得釀酒技術和供應美酒給人品嚐的高手,無疑就是「尊」或「尊者」了。


【酋尊字形演化】


可見,所謂「三足鼎立」這句成語的原始意義應該不是建立在「三足鼎」優於「四足鼎」的思維之上,而是暗喻著心智運作在通過「三識合一」的過程之後,產生的理性思維纔會更加合情合理,也更能適才適性的內外兼顧、融會貫通、遊藝人間。


現在,三足的器物似乎已經很少見了,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個可能,漢字文化長久以來已經習慣了某種比較穩定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

第二個可能,三足器物的使用,成了少數大內高手或特定專家秘傳的、看似深奧難懂的知識。

第三個可能,也許是已經失傳的某種古人的智慧:後來的四足器物可能暗藏著某種效用類似「陀螺儀」或「陀飛輪」的玄機,讓一般人在面臨變化調適的過程中察覺不到七上八下的不穩定感,有如某種自動調控的智慧型平衡機制。


不論如何,李白在《月下獨酌》裡「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的詩句中,隱隱約約的表達出他對人體意識運作的一種深刻體會:在清醒的時候,意識通常是處在「三識合一」的狀態;在醉酒的時候,則如同睡夢中的情況一般,意識通常是處在分解的狀態。這種意識的合與分,很可能都是人體身心運作的一種自然的平衡機制罷了。

此外,《月下獨酌》最後兩句的「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則點出了李白的另一個體會:「三識合一」的意識運作似乎往往是結合在一種若即若離、相互刺激、彼此競逐的狀態,並且難以預期什麼時候彼此會進行訊息的交流?什麼時候又會結束彼此的對話?永遠如雲霧般飄邈曲折、捉摸不定。


P.S.1. 、P.S.2:有關「三識」與「三識合一」的解釋,詳見「LS.夢本」之「夢的原理 --名詞解釋」。https://lsdesignworld.blogspot.com/2013/10/elements-of-dream-vocabulary.html

P.S.3:現存仍在使用的「三足之器」: grand piano(平台鋼琴)、照像機腳架、望遠鏡腳架、麥克風腳架......等等。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