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富國篇》一開始就說「萬物同宇而異體,無宜而有用爲人,數也。」,似乎是在強調把各種相異的資訊以同樣的格式來作數據編碼的數位化 (digitalization) 應用的重要性,整篇文章對「數」著墨甚多。
漢字文化的「錙銖」一詞正是出自《荀子·富國篇》中的「割國之錙銖以賂之,則割定而欲無厭。」,但是當時的漢字文本會不會是從類似 "Connect court's calculators as a netting system, just like correspond all units to a weaving." 的語意聽寫誤譯的結果呢?......從《荀子·大略》提到「平衡曰拜」(平衡 is balance;平衡 is bal.) 及後世漢字文化對漢字「拜」的普遍誤解來看,也許是有可能的。(P.S. 參考〈被誤解的「拜拜」〉-- https://lsdesignworld.blogspot.com/2015/10/blog-post.html)
換句話說,古人所謂的「錙銖」,是否就是古代的「計算機」(calculator) 或類似現代「電腦」 (computer) 的原型呢?
漢字「腦」中的符號「ㄨ」其實也有學問計算的意思、符號「巛」則可能有經絡、巡邏或邏輯運算等含意,而「錙」字的造字結構正和「腦」字有點類似。從部首來看,「腦」從「肉」(後來訛誤爲「月」),是肉體的一部份;「錙」的組成則顯然是以金屬材料爲大宗。此外,漢字成語「錙銖必較」ㄧ詞也顯示,「錙銖」可能就是古代可以用來輔助進行精細準確計算的工具,甚至是某種原始的超級電腦。(P.S. 參考【附圖:「腦」字與相關文字演化及「錙、銖」二字與相關文字演化】)
但是,和「腦」不同的是,「錙」可能得在某種特定的格式 (format) 下運作,因爲符號「田」和符號「囟」的本質可能還是不太一樣,而「錙銖」的「銖」字若以電腦系統來思考就比較難以描述,因為從象形字來看,它比較像腦神經突觸、神經網路的分支狀系統的圖示,難道是電腦的脊髓?......以人類自身的感覺來比喻,好比如:當我們觀看恐怖電影、遇到緊張駭人的氣氛時,有時候會立刻感到背脊ㄧ陣發麻,雖然還在鼓起勇氣的繼續觀看,而這樣類似的感覺和反應,是否古代的超級電腦也會ㄧ併考慮把它們計算進去呢?......頗爲耐人尋味!或者是,「銖」字在電腦中就是類似現在的「網路連結系統」或 Web Netting System 或 Web Joint System,例如 Intranet 或 Internet 呢?
此外,「錙銖」兩個字的現代發音類似 zi-zhu,如果把其中的 z 以 c 代換而改爲 ci-chu,似乎和 English 的 calculator (計算機) 中的 cal-cul 有點神似,甚至還有一點 digit (數位、數字) 的感覺呢!這難道也是偶然的嗎?
【附圖:「腦」字與相關文字演化及「錙、銖」二字與相關文字演化】
P.S. 古代典籍《墨子.明鬼 (下篇)》提到的「鬼神」可能不是一般神話傳說中的鬼神,而是指神機妙算兼鬼精靈般的俱備電腦運算及分析推理能力的高科技智慧型機器人,正合於墨家擅於建城造器、精通工匠技術的歷史記載。以下是該篇文章的部份原文以及從電腦機器人概念的角度來詮釋的翻譯:
原文:非惟若書之說為然也,昔者宋文君鮑之時,有臣曰祠,觀辜固嘗從事于厲。祩子杖揖出,與言曰:「觀辜!是何珪璧之不滿度量,酒醴粢盛之不凈潔也?犧牲之不全肥,春秋冬夏選失時,豈女為之與?」意鮑為之與。觀辜曰:「鮑幼弱,在荷繦之中,鮑何與識焉?官臣觀辜特為之。」祩子舉揖而槀之,殪之壇上。當是時,宋人從者莫不見,遠者莫不聞,著在宋之春秋。諸侯傳而語之曰:「諸不敬慎祭祀者,鬼神之誅,至若此其憯遫也!」以若書之說觀之,鬼神之有,豈可疑哉?
原文對照試譯如下:
非惟若書之說為然也,昔者宋文君鮑之時,有臣曰祠,觀辜固嘗從事于厲。------ 試譯:不可能只是如同書上說的那樣而已,以前宋文君鮑還小的時候,有一部「觀測機器人」(臣) 名爲「神司」(祠),擔任觀測查証估檢探驗工作的「觀辜」(古代觀察辦案的職稱名,類似現代的檢察官) 曾經利用它從事危險和嚴謹的調查工作。
祩子杖揖出,與言曰:「觀辜!是何珪璧之不滿度量,酒醴粢盛之不凈潔也?犧牲之不全肥,春秋冬夏選失時,豈女為之與?」意鮑為之與。------ 試譯:工作中,那外表罩著朱紅色外殼、俱備聽說及操作檢驗器具能力的觀測機器人被喚爲「祩子」,它在實際觀察檢測丈量計算並且在電腦網路上收集整理與查緝事件相關的輸入資訊後纔輸出推理所得的參考資訊表示:「觀辜!是什麼原因導致觀察器材不合度量標準、酒精膏糊和盛裝容器不夠潔淨?被射殺的犧牲屍體不算肥壯、不符春秋冬夏有經驗的獵人或許會選擇適當時機進行狩獵的可能性,這命案難道是女人做的嗎?」,意思是指可能是宋文君鮑做的,同時又質疑觀辜恐有技術上的變造真相之嫌疑。
觀辜曰:「鮑幼弱,在荷繦之中,鮑何與識焉?官臣觀辜特為之。」祩子舉揖而槀之,殪之壇上。當是時,宋人從者莫不見,遠者莫不聞,著在宋之春秋。------ 試譯:觀辜輕佻的表示:「鮑年紀幼小又柔弱,還在保母的看護照顧中,鮑怎麼可能懂得殺牲之事呢?(難道你是線路故障了嗎?) 管理你這部觀測機器人的觀辜我自己會用特別的方式去調查這個案件!」。此時,那個帶有閃亮朱紅色外殼的機器人立即在觀辜面前列舉了各項證據確鑿的查緝資料使觀辜看了以後面色槁木死灰、竟然猝死在驗屍壇上 (也許是心臟病突發暴斃)。當時,宋國所有的人,跟從觀辜在現場工作的沒有不親眼看見這件事情的人,遠離現場的也沒有不曾聽說過這件事情的人,事情發生的地點就在宋國,時間大約在春秋之間。(P.S. 此處「著」字可能與 English 的 thing 同義,即以「者」轉換 the 且以「艸」轉換 grass 而意通「艹」再組合為「著」即通過 the-with-grass 的感覺來速記 thing 的意思而意通漢字「事」或「事情」。)
諸侯傳而語之曰:「諸不敬慎祭祀者,鬼神之誅,至若此其憯遫也!」以若書之說觀之,鬼神之有,豈可疑哉?------ 試譯:後來這件事情在諸侯間傳說開來,有一種說法是:「那些不恭敬謹慎於察辦案件證據的檢調人員,神機妙算的機器人會向他們發出警告訊號,以至於就像這樣,辦案的能力可能被超越,辦案的資格也可能被取消 !」,以 that (那) 部書上的傳說來看,鬼神妙算是有的,怎麼能去懷疑呢?(P.S. 此處「誅」解爲「紅色通報訊號」或「警告」之意;「憯遫」一詞則可能與 English 的 cancel 一字相通,意指「取消」;此處「若書」之「若」字則是翻譯 that ㄧ類拼音文字的古代語音漢字即「那」、「那个」、「那個」、「那一個」、「彼」之類似含意,和文章前面「非惟若書」及「至若此」ㄧ語中帶有「如果」、「假如」、「如同」、「像」之意的「若」字含意不同。此外,關於「祭祀」的本意,請參考〈祭祀之謎〉 -- http://lsdesignworld.blogspot.tw/2015/08/blog-post_27.html?m=1)
P.S.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