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

bat 與「蝙」、「蝠」及「蝙蝠」或「㙏垅」、「蝮」與「反頭蝙(蝠)」、「反倒蝙(蝠)」等之轉換密碼


【附圖ㄧ:圖爲筆者在「福山植物園」的園區內拍攝的、正在以頭下腳上倒棲狀姿態休息睡覺中的蝙蝠,或稱 bat、蝮......等等,古稱蝙、蝠、蝙蝠、服翼、㙏垅、......等。】


bab 約略形聲漢字「扁」的漢語發音之起音,而符號「扁」正有可是漢字「蝙」的聲符,此外 b 也可能約略形聲漢語「畐」的發音之一 bi 的起音 b (P.S.「畐」的另一種發音是 fú)a 則可能通過上下組合約略象徵漢字「合」而作爲構字用語。

t:可能形聲「蝙」的《六書通》篆文異字體中二個字都有的符號「土」之漢語發音的起音,又可能形聲台閩語「虫」或「蟲」的發音 táng 之起音。另一個可能是,字母 t 本來是 f 並形聲漢語「蝠」的ㄧ種發音之起音,但是後來 f 訛誤爲 t,然而此一訛誤可能是有道理的,因爲蝙蝠有頭下腳上顛倒棲息的習性 (P.S.參見附圖一),所以 English 可能把 f 轉180 度再透過鏡影化處理而變爲 t 了,並且此處 t 又可能代表 turn upside-down (轉上面倒下,意指上下顛倒) 的含意。由此看,甚至整個 bat ㄧ字也有可能約略形聲台閩語表示「反頭」的 biengtáo  或「反倒」ㄧ語。此外,漢字「畐」的象形字初文本爲一種容器的圖示,雖似與容酒有關的「酉」字但細節不同,或說是一種無足之「鬲」,在「蝠」字中可能被轉借爲蝙蝠收翼時的形象之抽象示意,而此處 t 也可能通過大寫 T 象徵「畐」之象形字中象形此容器頂口包含瓶頸區段的部份以象徵蝙蝠的頭頸部份,也就是代表符號「畐」的「一口」之部份,並且 t 又可能通過形聲漢語「田」的起音而代表象徵蝙蝠頭頸下方之收翼身軀部份的符號「田」,然後將二個 t 略縮爲一個 t 來代表漢字符號「畐」。換句話說,若考慮 t 也可能形聲台閩語「虫」或「蟲」的起音,其實此處的 t 極有可能以極爲濃縮的方式轉換漢字「蝠」。 (P.S.參見附圖二)

bat = 扁合虫 or 畐合虫 = or 直譯即「」或「」或同時轉換這二字的「蝙蝠」,或另有「反頭蝙(蝠)」、「反倒蝙(蝠)」之重疊組合的含意也就是等同於漢字「蝙蝠」ㄧ詞所指稱的動物。東漢許慎著作的《說文解字》也記載「蝙,蝙蝠也。從虫扁聲。」、「蝠,蝙蝠,服翼也。從虫畐聲。」,可見單ㄧ的「蝙」字或「蝠」字也可以代表蝙蝠這種動物,只是各自形容及表述的內容不盡相同而已。


【附圖二:「蝙、蝮、㙏、垅、蝠、扁、畐」字形演化,其中「蝙、蝮、㙏」三字有部份內涵相似,「蝮、㙏、蝠、垅」又可能發音相近。】


從字形的比較來看,現代中文漢字「蝙蝠」的字體應該是較直接地根據《說文解字》裡收錄的篆文字體所演化出來的字形,但是在《六書通》裡收錄的篆文「蝙蝠」還有另一套帶有「土」偏旁的字形,和「蝙蝠」二字大不相同,不過這些字形其實對蝙蝠的描寫都很抽象,至少沒有殷商甲骨文的象形字體的線條繪畫式素描圖示及金文的圖形寫意來的具象。  (P.S.參見附圖二)

但是細看《六書通》裡的篆文,會發現其「蝙蝠」二字寫爲帶有「犬 + 丿」特徵的「龙」形符號如「垅」字,但是「龙」字也是「龍」的異體字或現代中文簡體字中轉自漢字「龍」的簡化字,所以由簡化字看古代的漢字得要謹慎些,否則可能會把字義搞糊塗了。《六書通》裡的篆文「垅」可能是以「犬 + 丿」組成的符號「龙」來表達蝙蝠有隱伏的習性,而且在「犬」和撇形符號「丿」交錯之處的範圍看起來又有點類似 English 字母 f 的特徵,而以 f 爲字首的 fly ㄧ字有「飛來(飛去)」或「飛移」、「飛揚」等含意。

也就是說,《六書通》裡的「垅」字可能指出蝙蝠這種動物有地棲或陸棲及隱伏並且又會飛來飛去的特質,而《說文解字》引用的「蝠」字可能是形聲「垅」字中代表 fly 或「飛」的 f 聲韻,所以纔說「蝠」字「從虫畐聲」,這是從現代華語「畐」發音 fú 來逆向推理的看法。但是,從「逼」字發音 bi 來看,「畐」可能也有發音 bi 的破音特性之可能。如果「蝠」字中的「畐」不是發音 fú 而是發音 bi ,那麼「畐虫」組成的「蝠」字之發音就有接近 English 之 bat 的可能性,因爲漢語「虫」在台閩語中發音正是以 t 聲爲起音的 táng,而「虫」發音爲 huěi 的說法和意通 worm (虺;虫;蟲;蠕;......) 的「虺」字可能較有關聯。 

事實上,當今生物學中與「蝙蝠」相關的名稱就有「伏翼」ㄧ詞,並且與學名 Pipistrellus 相連繫,是代表蝙蝠科伏翼屬的名稱。「伏翼」二字除了可能形聲自《說文解字》所提到的「蝠,蝙蝠,服翼也。從虫畐聲。」中的「服翼(靈感或來自蝙蝠以雙翼包裹身體的習性,好像穿著翼式態例樣的服裝),又可能和《六書通》裡的「垅」字中的符號「龙」所要表達的「隱伏」和「飛翅」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若說蝙蝠是一般想像中體積放大了很多的飛龍之原型,除了頭部不太像以外,其它的部份倒是有點神似,尤其是薄翼翅膀的部份更頗爲相似,難怪「龙」也會變成漢字「龍」的簡化字,當然漢字文化古代所謂的「龍」概念較複雜,不只是代表飛龍而已,包含的種類甚廣,含蓋恐龍、dragon,甚至還有藝術幻想的龍、魔幻的龍、謎樣的龍等等。(P.S. 參考《dragon 與「蛇弓」及「龍」或「帝蛇」的轉換密碼》-- https://lsdesignworld.blogspot.com/2016/09/dragon.html)

此外,《六書通》裡表達蝙蝠的另一個其中帶有符號「土」、「勹」的字體似乎是從殷商甲骨文的蝙蝠筮抽象符號 (P.S. 「筮」即相當於今之「素描」、sketch) 演變而來,不過增加了蝙蝠有時候會以翅膀包裹自己身軀的特徵,此一特徵在現代科幻電影 BATMAN (中文漢譯「蝙蝠俠」) 系列中似轉化爲蝙蝠俠以披風包裹自己身體的姿態 (P.S.參見附圖三)。《六書通》收錄的這個篆文異體字可能演化並連繫到包含「蓋覆」(cover) 因素的「」字或「」字,可能又連繫到《說文解字》所引用的篆文「蝙」字,因爲「蝙」字中的「扁」可能代表蝙蝠在休息時有用自身扁薄甚至可以透光的翅膀護衛自己身軀的習性,而此處符號「扁」中的「戶冊」符號也可能同時通過「護柵」的形聲及字素圖象的相仿來會意「護圍、保衛、保護、柵欄」之類的含意。換句話說,漢字「蝮」之所以也同「蝙」字一般代表蝙蝠,從上述的這一系列關係的推想或可得知概略的解釋。



【附圖三:電影 BATMAN (蝙蝠俠) 中的 Batman (蝙蝠俠) 似乎將蝙蝠休息時通常以翅膀包覆自身的習性轉化爲以披風包裹身體的姿態。(圖片採自網路)】


從《說文解字》對「蝙」、「蝠」二字的解釋整體來看,「蝙」也是蝙蝠、「蝠」也是蝙蝠,只是二字都各自表述了蝙蝠的部份特徵,但是只有把這二個字聯結起來看纔能更趨向於完整描述「蝙蝠」這種動物的更多特徵,而且兩個字的發音都可能轉換為 English 的 bat ㄧ字,這是因爲漢語「蝙」或發音 biǎn 或發音似 ban、bén 等,而且《六書通》裡表達「蝙蝠」的字體都有漢語通常起音爲 t 的符號「土」,例如華語「土」發音 tǔ、台閩語「土」發音似 tol 或 tòl 等,組合起來就有演化出 bat 之發音的可能性。

由此或可反推而知,若連帶考慮《六書通》裡帶有「伏」、「飛」之意的「垅」字,拼音文字中或許曾經存在著ㄧ些表達漢字「蝙蝠」而類似 biantafuflyt、benhofuflyt、batadivingflyter、batadivaflyit、badiflytaner 等等或繁或簡的各類組合或簡縮的橋接語文,但是最後可能逐漸融合演化爲當今在 English 中最普遍又簡短的 bat ㄧ字。


P.S.1. 關於《六書通》:《六書通》據說是清代閔齊伋在公元 1660 年代撰寫的篆文字典,全部共有十卷。內容除了有《說文解字》收錄的篆文字形,還包括史籍所見的別體篆文、璽印文字及古金石拓本所見的篆書字形。

PS.2. man 不是「民人」或「民爲男」即意通「人」或「男人」的意思嗎?爲何 Batman 一字中的 man 可以轉譯作漢字「俠」?

此時,man 可能通過「man = mann 省一個 n = nnan = 人人一人亻= 人人大亻= 夾亻= 」橋接於漢字「俠」,例如:Batman (蝙蝠俠)。其中 m 分解爲 nn n 又約略象徵漢字「人」的篆文字體。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