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上帝之謎





1. 遠古殷商文明已有「上帝」ㄧ詞,似乎是他們當時求告的最高對象。

2. 「上」字發音接近「尚」。

3. 「尚」亦有「高」、「敞」之意,例如:高尚、寬敞。「尚」的象形字描寫自一種高大寬敞的遠古建築物,「廳堂」、「廠房」、「工廠」裡的「堂」和「廠」字中也包含「尚」,正顯示了「尚」字的特質。

4. 根據文字學的ㄧ種解釋,「帝」的殷商甲骨文形似描繪「一束三叉狀的花蒂花蕊」,可能表示一朵花中集合了許多花蕊,而「尚」字上面也有一個本來是描繪自搭建ㄧ種「尚型建築物」時突出於頂蓬的「三叉形結構」。



【附圖:帝字演化】


5. 甲骨文「帝」字的花蒂形象說明了「帝」帶有「締結」甚至「締造」的意義,也就是具有「為了生命的發展而致力於廣大的連結及無窮的創造」的含意。

6. 「帝」字演化爲帶有「巾」的符號。

7. 「常」字爲「尚」、「巾」的組合。

8. 「嘗」字中也有「尚」。

9. 「上」除了指稱位置,如「上面」、「上方」、「上下」等,也可以當作動詞,例如:「上去」、「上升」、「上進」等。


由上述九大線索可知,「上帝」的概念可能本來是建立在「常道」、「常理」、「常識」以及「嘗試」、「上進」或「盡心盡力」的基礎上。

所以,根據近代天文學家「宇宙還在膨脹」的觀察結果來看,「上帝」可能還在廣大的宇宙邊緣繼續努力上進的進行各種嘗試、尋找發現或發明創造各種可能在大自然中存在的常道、常理和常識呢!

但是,古人編輯的《尚書》中的《商書•伊訓•第四》裡提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這句話爲何又說「上帝不常」呢?個人覺得,古人可能是感受到常識也會因爲新的發現或新的認知與求真求善的精神而變化、修正、更新,這和老子在《道德經》裡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似乎有異曲同功之妙啊!

從文字的堂奧與空間來看,「上帝意識」不也就是所謂的「常識」嗎?



P.S.1. 漢字文化古稱「北極星」或「北辰」爲「帝」,「帝」也是古天文表示星星亮度的星等名稱之一。 此外,印歐語系字根 *deyw-o- 也有「帝」或「神」(與 God 或 shining 互轉) 之意,d、t、z 發音也有互轉的可能:


(以下收集的是世界上一部份語言的英文名稱之一或中文漢譯之一,冒號後面則是相當於古漢字「帝」之意的發音記載及其可能帶有的漢字語意)


Sanskrit (梵語):देव (devá) -- 帝皇


Avestan (阿維斯陀語):daēva -- 帝皇


Latin (拉丁語):deus -- 帝宇星


Italian (義大利語):dio -- 帝星;帝王(皇)


Lithuanian (立陶宛語):dievas -- 帝皇星


Latvian (拉脫維亞語):dievs -- 帝皇星


Old Prussian (古普魯士語):deiws -- 帝王星


Oscan (奧斯坎語):diúveí -- 帝宇皇威


Umbrian (翁布里亞語):di -- 帝


Gaulish (高盧語):Dēvona -- 帝皇姆


Greek (希臘語):Ζεύς (Zeus) -- 極宇星,現代中文多音譯「宙斯」,漢字文化古代的思想家之一孔子可能曾經提及並音譯為「諸斯」或「示諸斯」(即「神Ζεύς」或「宙宇神」之意)。


Frisian (弗里西亞語):tios -- 帝王星


Russian (俄羅斯語):диво (divo) -- 帝皇


Polish (波蘭語):dziw -- 帝極王


坎姆語:di -- 帝


English (英語、英格蘭語):Tiw -- 帝王、God (可能意爲 「General of 帝」或「冠于帝」、「冠帝」、「廣帝」、「高帝」、「光帝」、「總于帝」等即類似漢字文化的「上帝」,或是「神 -- 示申」ㄧ字代表的本意「光電」二字的漢語子音 g、d 組合加輔助發音兼結合符號 o 的組合)。


German / Deutsch (日耳曼語、日爾曼語、德語 / 德語、德意志語):Ziu -- 極宇


Old Norse (古諾爾斯語、古諾斯語):Týr -- 帝宇兒


Gothic (哥德語):Tyz -- 帝宇極


Welsh (威爾斯語):duw -- 帝宇王


Irish (愛爾蘭語)、Gaelic (蓋爾語、凱爾語、凱爾特語):día -- 帝昂


Lycian (利西亞語):ziw -- 極王


Luvian (盧維亞語):tiwat -- 帝王大


利地亞語:Divi -- 帝威


帕來語:tiyaz -- 帝宇昂極


Armenian (亞美尼亞語):տիվ (tiv) -- 帝皇


Old Church Slavic (古教會斯拉夫語):дивъ (divŭ) -- 帝皇宇


華語:dì -- 帝


台閩語:dê -- 帝


Hebrew (希伯來語):Shaddai -- 尚帝、星皇昂帝大盈。據說 EL Shaddai 又意爲「豐滿、豐富、全能的神」,其中 Shaddai 有「豐滿」之意,所以漢字「寬敞」ㄧ詞中帶有的字素「尚」(漢語起音也是 sh 或 hs 等) 很適合用來翻譯 Shaddai 的前ㄧ音節;EL 則代表「神」,但 E 和 L 的發音也可能與 English 之 electricity 及 light 相通,意即可能也與「示申」組合的漢字「神」之象形字帶有「光電」的內涵相通。


..................



P.S.2.《詩經.周頌.執競》記載「上帝是皇」:

《詩經.周頌.執競》記載「上帝是皇」,「皇」字類似「主」字,「主」是「炷」、「燭」的本字,本指火蕊,後來加了座子的符號,即古代的火台、燈台等的象形文,而「皇」字本爲「燈台發光」的象形描繪或是「燈火旺盛」的會意,類似「白、主」之概念的組合,意指光明的大主,即大炷、大燈台、大燈塔、bright lighting、shining lamp 等,也是大而亮的星體、極大的光明、甚至是偉大文明的象徵,所以後世「皇」和「帝」這兩個字纔可能取得關聯,造出「皇帝」一詞。秦代篆文「皇」字演化爲「自、王」的組合,難怪有「秦始皇自稱始皇帝」的傳說,但這可能正是後世對「皇、帝」二字意義之誤解的開始,所以歷史中所謂的「始皇帝」本質上可能應該是「始誤解皇帝」比較貼切吧!然而,萬一篆文由「自、王」組合的「皇」字也有「自由燈塔」或「自由網路」等類似的含意呢?...... 頗爲耐人尋味!

 
【附圖:「主、皇」字形演化】



P.S.3. god ㄧ字的由來較複雜,但可能也與漢字「古度」、「估度」或「祜度」相關,茲分析如下:


漢字「古」本爲符號「中口」或「十口」的上下組合,本來有一個意思是估算計量或作爲計量的單位,包括時間刻度的計算,例如:十口 = 10口、十丯口 = 13口。所以,「古」、god (形聲漢語「古度」或「估度」,意指「估算量度」) 也可能作爲古天文學的星光亮度或星等的計量用字,此時就類似「祜度」之意,即估算星光或閃電的亮度或「光電」 (即「神」字的本意) 的威力。這麼說來 good ㄧ字除了夠好的意思之外,可能還有光明的、旭的、更亮的之含意。其他與 god (古度、估度、祜度) ㄧ字相關的語文如下述:


god:English 之「神」,可能意又爲 「General of 帝」或「冠于帝」、「冠帝」、「高帝」、「廣帝」、「光帝」等即類似「上帝」,或是「神 -- 示申」ㄧ字代表的本意「光電」二字的漢語子音 g、d 組合加輔助發音 o 的組合。


ghutom:印歐古語表示「神」、「祈禱」(invoke) 等的說詞,可能也有「神通」的意思。


ghut:ghutom 的簡化。


gut:German (日爾曼語) 及 Deutsch (德意志語) 與 god 相通之用語。


pánghú:pan-god (泛神),可能與漢字文化的神話中的盤古、盤瓠等相通。



P.S.4. god 與「皇」、「皇燈」、「自由燈」、「自點燈」、「自由帝」、「恒」(恆)、「神」的橋接轉換:

god = ℊ王兜 = 白王 = ,此處 g 通過字體 ℊ 約略象徵漢字「白」,而漢字「白」也有「大」(big) 或 great (廣大) 的寓意,o 約略形聲台閩語「王」的起音。若字首大寫爲 God 的話,應該就有「大皇」之意。《詩經.周頌.執競》記載「上帝是皇」,若 god 一字也意通漢字「上帝」則此處 god 與「皇」的橋接關係就吻合了《詩經.周頌.執競》所記載的定義。

god = 自王兜 = 自王 (漢字「皇」的篆文字體爲「自王」上下組合) = ,此處 g 通過字母本音約略形聲漢語「自」。

god =ℊ王燈 = 白王燈 = 皇燈,類似「大燈」或「廣照天下的燈火」甚至引申爲「文明燈火」之意境。若字首大寫爲 God 的話,應該就有「大皇燈」之意。

god = 自oil燈 = 自由燈,類似「自由燈塔」之意境。漢字「由」是「油」的本字,所以此處 o 可能通過 oil 轉換漢字「由」,或是通過 origin (由來起因;原來起因) 轉換漢字「由」。若字首大寫爲 God 的話,應該就有「大自由燈」之意。

god = 自dot燈 = 自點燈,或源於自發光的宇宙天體「恒星」之概念,也可能引申出「長明燈」的意境。傳說古代秦帝國的秦始皇陵墓中有一盞永不熄滅的「長明燈」,也許就是從漢字「皇」之篆文字體「自王」的上下組合衍生出來的概念,也就是篆文的「皇」字也可能有「自發光之燈」的本意。

god = oil = 自由帝。漢字「由」是「油」的本字,所以此處 o 可能通過 oil 轉換漢字「由」,或是通過 origin (由來起因;原來起因轉換漢字「由」。


god = 日心對 = 日忄二 = ,意通「」。也就是類似前述的「恒星」之概念。其中 g 通過字母本音約略形聲台閩語「日」的起音再轉音,o 象徵一顆「心」,d 形聲漢語「對」的起音再通過「一對有二個」的概念轉換漢字符號「二」。


god = od = oooooooood = oneonedot口和口和直 = 一偶1偶點曰和丨二亅㇀丶申 = 二小申 = 示申 = 礻申 = ,其中 g 約略形聲台閩語「九」的 gào 式發音之起音而轉換構字用語「九」,約略形聲台閩語「直」的起音而轉換符號「丨」。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生活中的抽象畫.119--九月某夜的圓明月(仰視)


九月某夜的圓明月 (仰視) / 2014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被誤解的「拜拜」


《荀子·大略》說「平衡曰拜」,「拜」的現代華語發音是 bài,音義也都接近 English 的 balance 或 bal. (balance 的簡稱)。可見,後世很多人誤解了「拜」、「拜拜」甚至「一拜、二拜、三拜」(可能本指多次秤量以求得較準確的計量數值) 等等的意義,它其實和莊稼收成的計量有關,是古代農業文化發展出來的經濟用語,反而可能是殷商人失落的部族之一 Anglo-Saxons 的 Englic 演化的 English 還保留了「拜」字古代的意義。


P.S.《荀子.大略》「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顙」的術語詳解:

,balance 或 bal. (balance 的簡稱),平衡。

,把農作物擠榨粹取出油脂或汁液,亦即 extract (squeeze) cereal or malt or fruits or other farm crops to liquid oil or juice。

稽首,即「稽 soil-bean 或 soy」,即「擠榨土豆或大豆成油脂」,即 squeeze soil-bean or soy 來製造 oil。[P.S. 此處「首」可能是土豆或大豆等豆類雜糧農作物的代稱,音義與 soil-bean (土豆) 或 soy (菽、大豆) 系出同源。漢字「頭」、「首」意思相近,由於豆類也是植物開始生長發芽的種子,可能因此也被古人視爲農作的開頭之物、首要之物,此外「首」字也可能約略象徵大豆類植物的果實。]


,與桑樹 (mulberry) 有關的工作事項。

稽顙,即「擠榨桑椹成汁」,即 squeeze 桑椹 (mulberry) 來製造桑椹汁 (mulberry juice) 。

平衡曰拜,意思是「平衡」就是「拜」(balance)。(P.S. 「拜」字象形也有形似「手 + 麥禾」的字體,可能代表ㄧ手抓起ㄧ把主要糧食作物麥子作爲秤重計量的衡量單位,也代表並比衡量的意思。)

下衡曰稽首,意思也就是用一把豆類所榨的油脂和上述衡量單位一把麥子並比衡量,此時豆類油脂的一端會往下偏斜,意思也就是豆類油脂的比重數值比麥子還大。

至地曰稽顙,意思也就是用一把桑椹所榨的桑椹汁和一把麥子並比衡量,桑椹汁的一端會往下偏斜直到接觸至地面,意思也就是桑椹汁的比重數值比麥子大很多,這應該是因爲桑椹汁的水份多,而水的密度也高。

可見,荀子是通過一個容積單位的平衡實驗來測量不同的收成農作物的比重或密度,同時得到豆類油脂的比重大於麥子、桑椹汁的比重也遠大於麥子的結論。這樣只要參考天秤的刻度,他就可以簡單的制訂出一把雜糧作物可以換取多少把的主要糧食作物,同時提供當時的交易市場一個方便的交易換算法則。


後記:balance 與漢字「拜」或「平衡」的橋接小解析

:周代諸子百家之一的荀子在《荀子.大略》中說「平衡曰拜。」,漢字「拜」可能本爲和天秤有關的度量衡之計量用語,後世演化出來的字形中有許多橫畫可能象徵稱重衡量所使用的砝碼或計量刻度,似與 English balance (拜;平衡;秤量;秤重;......) 一字的概念直接相關。

bal.:拜,balance 的縮寫。

balance = 木合Λ合人習樣 = 木合V合人習樣 = 未合人學樣 = ,此爲描述漢字「拜」的金文字體之一,即「人類學習植物維持重心穩定而不傾倒」之意像,其中符號「未」本爲草木形,後來又演化出「手」形。(P.S. 參考文末【附圖:拜字演化。......】)

balance = 比合兩手一 = 比合手一手一 = ,此爲描述漢字「拜」的戰國時期字體之一或篆文字體之一。此橋接式中的符號「比」在篆文字體之一裡也有表現出來,但 balance 若轉換戰國時期的字體之一時這個「比」就只是類似「並」之類的構字用語。

balance = palm兩繫十 = 手手繫一 = 龵手繫一 = ,此爲描述漢字「拜」的篆文字體之一。

balance = b.a.la.n.ce = .A.人一.. = .... = .角大聯行 = . = 平衡。其中 b 約略形聲台閩語「平」的起音,A 約略象徵意會「角」而轉換漢字符號「角」,而 alance 這部份即可能轉換自漢字「衡」的篆文字體或更早期的金文字體。此外,字首 bal 也可能同時約略形聲《荀子.大略篇》所說的「平衡曰拜」之「拜」字的漢語發音。




【附圖:「拜」字演化。金文「拜」字初文的意象或有ㄧ人模仿強風中以根抓地挺立的植物而努力以手撐腿形成桁架結構的姿勢並使自身重心放低以維持平衡而不傾倒的情狀,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則逐漸演變爲二株禾穗類植物並排之狀,甚至有描繪同樣的二株禾穗並排之狀的字體,似乎更明顯的寓意著「平衡」的含意,篆文「拜」字有一個字形加了符號「比」,同樣可能有「並比衡量」的「平衡」之意,後世對於「拜」字的「躬身敬虔貌」或「行鞠躬之禮」等類似含意的詮釋可能是很大的誤解。】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太極密碼 TaiZ Code (The Great Zilch Code)







太初有道,復而有變。

道生一,一元復始。
一生二,二元相長。
二生三,三元開泰。

三生萬物,萬物更新。
物極必反,反歸無極。


無極生太極,
太極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相重為六十四卦,
太極密碼盡在其中矣。






註釋:

太初有道,復而有變 -- 最初有重力形成的運行軌道,這軌道反復運轉又不斷變化。

......

道生一,一元復始 -- 這軌道產生一條可以通行的路,結果一頭栽進去之後,就開始了、就又來了。

一生二,二元相長 -- 這一條路走到盡頭,不知該前進還是後退,於是產生是進是退的二擇一的選擇,然後二頭就互相刺激,雙方便擴大成長。

二生三,三元開泰 -- 在二擇一的情況下難以下決定,眼看二頭的距離愈拉愈遠,於是產生居中工間的事物,形成第三類的折衷方案,然後這三頭就各自開展,彼此相安無事。

......

三生萬物,萬物更新 -- 第三類折衷方案的工間事物不斷產生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事物,萬事萬物就跟著變更創新。

物極必反,反歸無極 -- 第三類折衷方案的工間事物發展到終極的極限,二頭之間的間隙也逐漸被填滿了,於是又回歸到原來只有重力而沒有頭緒的無限運轉狀態。

......

無極生太極 -- 只有重力而沒有頭緒的無限運轉狀態還是會自然發生最大的極限。

太極生兩儀 -- 最大的極限要讓它擴大發展,就會產生更大的兩個相對互補的人為定義。

兩儀生四象 -- 兩個更大的相對互補的人為定義可以疊生出四大象限。

四象生八卦 -- 四大象限可以衍生出八大分野。

八卦相重為六十四卦 -- 八大分野交乘可以形成六十四個分野。

......

太極密碼盡在其中矣 -- 人類有限思維與無限想像的極限密碼都在預期之中了。




 ------ 羅聖爾 2003 繪.2009.09.01解 ------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門道 Gate Way






有一種門道叫深邃
看不到空間的終點
滴不完時間的沙漏
是無窮無盡的探索




 ------ 羅聖爾 2003 繪 • 2015 解 ------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2015年9月11日 星期五

漢字發音之謎


古代漢字沒有像拼音文字一般的音標系統和字母組合系統 (如:abc......),注音符號 (ㄅㄆㄇ......) 也是近代纔出現的。那麼,會不會遠古的單一漢字其實有不同的發音方式呢?也就是說,同一個漢字在不同的語言中可能發音不同。

試想,當看到燃燒的「火」時,雖然這景象最初可能被抽象的畫成一團火焰燃燒的圖像,但是並不一定會影響各個地方的語言在口語中對「火」的稱呼。




【插圖:火的象形字演化】



有的語言可能稱之為 huǒ (北京話或普通話或台灣國語或華語)、有的可能稱之爲 huè (台閩語,音近「燬」或「火焰」的融合)、有的可能稱之爲 vognishche 或 ogon (Russian 寫為  вогнище 或 огонь)、有的可能稱之爲 fire (English)........。


下列試以羅馬拼音整理的,通常可能就是這些有點相近卻又不全然相同的幾種語言對於「火」字的口語發音 (沒標示精確的聲調,例如:平上去入......等等):

北京話或普通話或台灣國語或華語:huǒ

台閩語:huè (似結合「火」和「焰」)

客家話:fo 或 foo

日本語:hee (似結合「火」和「焰」)

印度語:phyara  (似有「火焰熱」的感覺)

阿拉伯語:hariak  (似有「火焰」和「光」結合的感覺)

俄羅斯語:vognishche (似有「火焰光如舌起」的感覺)、ogon (似有「火光」的語意)

哈薩克語:ot (似「火吐」或「火騰」之表達火焰騰空而上的樣子)

波蘭語:ogien (類似「火焰」的感覺)

匈牙利語:tuz (好像火焰「吐火舌」的感覺)

希臘語:futia (也有「火焰」的感覺)

拉丁語:ignis (似「焰」或「焰火」即「火焰」的同義倒裝詞,其中 i 似形聲漢語「焰」的起音,gn 似通過「臼⺈」轉換漢文符號「臽」, nis 似通過「人點雙」表達漢字「火」)

法語:feu (似「火」但又帶有「焰」的感覺)

徳語:faia (也有「火焰」的感覺)

西班牙語:fuego (好像「火鍋」啊!但可能是「火光」或「火焰炬」的融合)

英語:fair (單字書寫爲 fire,似「火熱」或「火燄」甚至「火力」,但 e 通常不發音)

..........


漢字這樣的文字系統,在當初創造文字的構想中,很可能著重在以光速的速度來傳遞各種資訊、進行心智活動,而不是以較慢的音速。如果漢字的根本是建立在藉由視訊編碼來快速傳遞資訊的需要,那麼原始漢字的發音規則是否也可能不像拼音文字一般嚴謹,甚至可能有多元化的發音方式呢?

例如:同一個「好」字,古時候可能發音爲 hǎo (北京話或普通話或台灣國語或華語)、hò (台閩語)、harasho (俄羅斯語)、hai (日本語).....等等。

又例如:「白」可能發音爲 bái、béh、bright、white....

再例如:「賁」可能發音爲 bì、bea、beau、beaut、beauty、beautify、beautiful......,而且對其它語言來說,發音可能又不同。


雖然漢字主要是以視覺圖形來表達事物的象徵符號所構成的文字系統,不是著重在語音發聲的字母拼音系統,但是如果不考慮語句組成的文法問題,它和拼音文字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P.S. 古代漢字發音系統的特殊架構:

漢字古早無準確字母音標如 abc......,ㄅㄆㄇ......也是近代的事。古代解字書大多記載此字讀若那字,那字又讀若此字或其它字,繞一圈倒底怎麼發音其實只是ㄧ個迴圈的發音系統之架構,而不是標出準確的發音,否則方言眾多,如何佈告天下?ㄧ方面也可能是尊重各地語言之方言甚至自有文字或自行對應漢字或造字以附。公事應是地方官員通曉官話及漢字,理解佈告並以方言解說傳達於地方民眾較可能,因古代並無所謂普及的國民教育。

以今日之現況觀古代之情況,未必足以完全吻合。近代小國寡民者眾,國語之施行方有可能,古代如周朝時期,小國林立亦如是,或有各國本土方言,然而身爲大國之周代官方語言究竟爲何仍是個謎。此外,當時小國之方言或爲自然群居生活所需而形成的語言,非爲有所強制規定如近代「內省ㄧ類之思義」(Nationalism,直譯即「內地一圈人就是唯一的全體的主義」之意 ) 盛行後之義務教育的方式。

作爲大國之朝廷如周王朝,譯者應甚眾,或稱之邑人,官方通行語言或不只ㄧ、二種,惟文書通信爲遠傳而不失其義之便,可能較趨單一或固定的幾種文字,字義若已混亂失信則必再造新字,此後世篆文隸書等之可能的形成原因,恐非無事而自生其文字也。(P.S. 參考 〈爲何「邑人」也可能是古代的「譯人」(譯者、語文翻譯者)?〉-- https://lsdesignworld.blogspot.com/2021/04/blog-post.html)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2015年8月29日 星期六

「庖丁解牛」的誤解 -- 失落的足科醫師和獸醫文化 --The lost culture of podiatrists and animal doctors in ancient time


「庖丁解牛」本來和殺牛、屠宰牛隻、製作牛肉食品的行為無關,可能是後來的人誤會了。


創造甲骨文的殷商人善醫,「殷」字可能類似「殹」字,代表ㄧ種醫術。

「殷」字早期可能代表ㄧ種對身體的探測、檢驗或針灸術,所以也有「深」的意思,因爲「深」字其實也與「探」有關。所以,「殷」和深沉、深刻也有關係,即 deep,台閩語 dím 正有沉的意思。古代的「殷樂」正可能代表ㄧ種讓人感到深刻印象的音樂,是否類似印象派音樂呢?Impression Music?

此外,imp 在 English 中也有移植的意思,那麼「殷」字是否也可能代表遠古的人工生殖或人工受孕的醫學技術呢?或是一種透視人體的科技,類似現代的超音波顯像、身體腫脹的非侵入式檢驗等,因爲從甲骨文造字的系統化來看,殷商人似乎很擅長影像、象徵等 image 方面的研究。象形字「殷」中似乎有個很像 p 的符號包含在殷字左邊的下半部,頗爲耐人尋味。此外,如果將「殷」發音爲 em,那就更類似「醫檢」的意義了,即類似 English 的 examine 及 medicine 之意。





【附圖:殷字演化】


Imperial 本身就有偉大、輝煌的意義,甚至代表帝國的意義,這和「殷」字也有「大」的意思似乎相通。但是究其原始字義,可能殷商人立國的根本在深入而高明的醫術。也就是說,「殷」字可能本來只是一個專業標誌或醫藥商標,後來竟成了ㄧ個大國的國徽或國名,含概的意義也就更廣了。


如同牙醫拔牙治牙痛,「解」字可能也是釋放牛角受纏的牛及醫治牛角受纏而傷病的牛的醫療行爲,所以後來纔會有所謂的「解圍」、「解困」、「解放」、「解釋」、「解救」等文詞。

「解圍」、「解釋」看似簡單,其實不然,甚至需要高度的手術技巧、仔細進行,避免傷及皮肉,但是在醫者專業判斷下,有時候也有類似「壯士斷腕」的可能,以求傷者存活。所以,「解」字因此也被引申出仔細分判、分析的意思,以及解釋、解析的詞語。

所以,從上述推理可知,「解」字最初的象形示意不ㄧ定是拔牛角,也有可能是植牛角,正如現代牙醫也有植牙的醫術。「解」可能代表的是ㄧ整套有關解困、解圍、解放、解毒、解痛、解熱......等等解除疾病的醫術。


因而,從上述推理來看《莊子.養生主》篇中提到「庖丁解牛」的故事,裡面就是描述「庖丁」這位古代的宮廷獸醫之牛類專科醫師為傷病的牛隻動外科手術的技法和職業生涯的回顧,並且描述他曾經到「族」去觀摩其他獸醫師為野生動物進行微創手術的驚訝與感想。「族」字在該篇文章中可能類似 English 的 zoo,是古代宮廷經營的國立動物園。此外,有關醫療的記錄會收錄在「養生主篇」也是理所當然的。

「庖丁」是醫師而不是屠夫或廚師的另一個線索,可以從 English 中 podiatrist 相當於「足科醫師」看得出來,可能是帶有有庇護、保護、醫療性質的職務。既然早期農耕文明大量運用耕牛來犁田,耕牛的足傷醫療在古代可能也是一件重要的大事。當然,既然他醫術高明、接觸的病例又多,可能也對動物解剖學有一定的精通。但是如果硬要說他擅於宰殺牛隻,恐怕是有待商榷的。

《莊子•逍遙遊》記載:「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意思可能是說:負責解剖的醫師雖然還沒有時間去治理解剖的事,但此時負責屍體入殮和送葬禮儀的人可不能越過專業的分際,跑到解剖台去代理操刀啊!這是描述古代偵察命案和檢驗屍體的 SOP 程序,古代的祭祀活動其實可能是警察辦案的過程。「樽俎」可能是古代帶有酒精防腐功能的解剖台,「樽」和現代的「福馬林防腐劑」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換句話說,古代的「庖人」也有可能兼任類似現代警界的解剖師、驗屍官、法醫,甚至像神探李昌鈺所擔任的職務。(P.S. 參考〈祭祀之謎〉-- https://lsdesignworld.blogspot.com/2015/08/blog-post_27.html)

所以,後世有人把「越俎代庖」說成了「越廚代庖」,那可能就更離譜了。「越廚代庖」應該是「越俎代庖」的訛誤,訛誤在把「俎」(解剖台、驗屍台、身體健康檢驗台、手術台等) 變成了「廚」字,又誤以為「庖」(解剖師、檢驗醫師、外科醫師、剖腹產科醫師等) 是廚師呢!



P.S.1.《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故事原文及譯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譯註:我的生命歲數是有限的,但是知識卻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來追逐無限的知識,只能死命的追逐啊!既然作為知識份子,也只能死命的去追逐知識了!事情做好了,卻沒有名氣;事情作壞了,也沒受到刑罰。藉著督促自己去研究經營,可以保全性命,可以活的完整,可以養育親人,可以安享晚年。)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譯註:作爲ㄧ位 Podiatrist 而為文惠君解救耕牛的足病,我用盡全身的力氣,雙手的觸摸,肩膀的扛擔,雙腳的走動,膝蓋的撐靠,割除病蠹使耕牛邁向痊癒之途,操作手術刀就像操作樂器般熟練,ㄧ點也沒有走音:就像配合名爲《桑林》的舞劇來演奏樂曲,在名爲《經首》的樂章中擔任ㄧ個音樂會中的樂手角色。」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譯註:文惠君表示:「嘻!好啊!羊口啊!安可啊!Encore!再來一曲啊!技巧達到這樣的境界了啊! 」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譯註:Podiatrist 解釋手術刀的操作,說:「臣子所喜好的是道理,然後把道理進一步應用於技術罷了。最初臣子在為耕牛診療解除疾病時,所檢驗視察的沒有不是完整的耕牛;三年以後,就再也未曾檢視完整的耕牛,只精確的察看局部的患部。直到現在,臣子已經使用光電技術來檢驗耕牛的患處而不直接用眼睛觀察;人的感官認知是有限的,光電的透視技術卻能施行更深入的檢視。依據天然的道理,判斷骨折的位置,導流腫大的膿包,然後把患部包紮固定。技術經驗可以說是中肯細緻、勇於嘗試診治未曾見過的病症,然後纔敢把成功的經驗擴及大量的病患。 (P.S. 此處「神」解爲光電技術。#參考〈神與形〉-- https://lsdesignworld.blogspot.com/2013/10/blog-post_2061.html)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譯註:優良的 Podiatrist 每年都會換新的手術刀,因爲耕牛的皮肉雖然柔軟,手術刀還是會磨損;Zoo Podiatrist 每月都要換手術刀,因爲野生動物的皮肉緊實,動手術時手術刀可能會折斷。現在臣子的手術刀已經用了 19 年了,也動手術解救了數千隻牛了,但刀刃卻仍然有如剛從以模型製刀的工廠出來ㄧ樣新。耕牛的皮肉骨節有間隙,並且手術刀刃薄而不厚,以薄而不厚的手術刀進入皮肉骨節的間隙動手術,仍然寬廣的可以說是游刃有餘了,所以手術刀的刀刃 19 年來仍然有如剛從以模型製刀的工廠出來ㄧ樣新。雖然如此,每次到動物園 Zoo 去探訪,我看見 Zoo Podiatrist 在為野生動物進行著更困難的醫療工作,那真是充滿了驚悚而警戒的氣氛,他們在視診工作詳細的完成以後,手術行動纔會開始遲緩的準備進行;但是ㄧ旦開始手術,就以微創手術的高超技術來動刀,並且在彈指之間就解救了傷病的動物,整個手術過程就像土壤落在土地上ㄧ般的自然,瞬間化病蠹於無形。我提著手術刀立足於醫療專業,深深為這樣的醫術感到四顧茫然,為此感到滿心都是躊躇猶豫,我這把一再被安可的手術刀今後恐怕要收起來藏拙了。」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譯註:文惠君表示:「太好了!我聽了 Podiatrist 的一席之言,得到了養生之道啊!」


P.S.2.「庖」字的本意可能類似「庇」,有庇廕、庇護、保護的意思,甚至和醫護療養有關。「庖」的象形字可能來自 bat ( English 中「蝙蝠」的意思 ) 以自己的翅膀包住身體並蜷縮於有庇廕之處的形象,原本和廚房無關。個人懷疑,後來可能有人覺得「庖」字像廚房或櫥櫃中懸掛著醃肉或火腿的樣子纔產生了誤會。


【附圖:庖字演化】





【附圖:蝙蝠以翅膀包裹身體蜷縮倒懸在庇蔭處的實際影像 / 筆者攝於公元 2014 年】



P.S.3. 《禮記.玉藻篇》(據說是孔子的傳述) 記載「君子遠庖廚,凡有血氣之類,弗身踐也。」-- 此處可能把 podiatry (足部醫療) 誤傳或誤譯爲「庖廚」。......現在還原並試譯這段文字,意思可能是:「君子遠離 podiatry 有ㄧ段距離,對醫療手術的實際情況不太清楚,凡是有血腥氣味的地方,他們都不願意親身到現場去了解。」


P.S.4. 《孟子.梁惠王.第七篇》「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孟子可能根據《禮記.玉藻篇》所述「庖廚」的說詞,便直接開始議論「君子」對「庖廚」的感覺,ㄧ樣錯把 podiatry 講成了「庖廚」。但是孟子在文中有提到「禽獸」,似乎又可能知道 podiatrist 在遠古與獸醫師有關。這就很奇怪了???....... 現在還原並試譯這段文字看看:「君子對於禽獸,看見牠們活生生的樣子,就不忍心看見牠們死去的樣子;聽見牠們的聲音,就不忍心食用牠們的肉。這是爲什麼君子會遠離 podiatry 的原因。」。孟子的意思總而言之好像是說:君子爲什麼不敢去禽獸庇護醫療站探視呢?因爲視察過後就不忍心再食用禽獸的肉了,尤其是當君子們看見了活生生的禽獸,也聽見了禽獸發出的聲音以後。雖然漢代纔問世而曾被質疑是後人假借古代「周朝」之名義來寫作的古籍《周禮》已經出現的「庖人」一詞不一定和「庖丁」意思相當,但是《孟子》對於「庖」、「庖人」的定義還是有點混亂,有些地方講得還真地像是廚師的感覺,也許有一個可能就是「庖」字在古代又是一個意通 boil (烹) 或「炰」(燒烤) 的含意之近音假借的渾字《孟子.梁惠王》另一段文字寫道「有肥肉,廐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也許可以這麼解釋「禽獸庇護站或動物園裡的禽獸是一身肥肉,馬廄裡的馬匹也養的很肥壯,然而城市的國民面有飢色,郊野又有饑餓的草民,這好像就是在率領禽獸去吃人嘛!」,這段話裡的「庖」又不太像廚房。


P.S.5. Podiatrist (足科醫師) ㄧ字語源來自北美洲原住民,後來廣泛併入 English,相當於 Podiatric Physician 及 Podiatric Surgery。從本文可知,遠古漢字文化和北美洲原住民文化存在著互相交流的可能性。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

祭祀之謎


【附圖:「際、祭、祀、禩」字形演化】


「祭」字中「夕」、「月」融合的符號可能指夜晚中發光的月亮或月球 (moon -- 冥月、明月,oon 的組合可能象徵漢字「月」);「又」在此字中指增加夜晚照明的幫助,類似 English 中 give me a hand with lightings in dark night 之意;「示」指天光向下照射四方,有 shine 的意思。

因此,「祭」字最初造字的概念可能是:月亮在天空裡發光,實爲在地球和太陽之間居間中介反射太陽發出的日光,故有 inter- 及 intro- 之意,爲「際」字的初文。


換句話說,古代ㄧ般的祭典可能沒那麼神秘,不過就是聚集四方部落或諸侯一起参加的正式慶典或國際、州際、部落際等比較 inter- 的大型聚會,當然也可能包括各地宗教方面的交流,以及ㄧ起禱告上帝、祈求天神保庇、求助於宇宙未知力量幫助的儀式。這也是爲何《孝經.士章疏》記載著:「祭者,際也,人神相接,故曰際也。」

所謂「左阜右邑」,「際」字本來可能專指「阜之間」(阜祭),亦即「港口之間」(港口際、inter-ports) 或「部份之間」(inter-parts),後來演變爲 English 中 inter- (際連;於間連) 的常用翻譯字,例如:international (際連內省的) 被現代中文譯爲「國際」、「國際的」;internet (際連網) 被譯爲「網際」......


由上述推論便可以解釋,爲何「警察」的「察」字中也帶有「祭」,因為「祭」在古代也有請示天神「光鑑」、「明察」的意思。漢字文化最古老的書《尚書.大傳》也說「祭之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於神也。」。換句話說,「祭」其實本來也有類似 international investigation 的意思,而「祭司」就可能類似現代的 international police (中譯「國際警察」)。



【附圖: 現代「國際警察」組織的標誌 / 圖片採自網路】


亦即,遠古的祭祀活動除了祈禱神靈保庇之外,還含概了察辦部落邊境的兇殺案件,甚至包括調查牲口的不明死因。也就是聚集各部落的酋長祭司等、恭敬的採取受害者被殘殺的屍塊來仔細檢驗並作爲通靈感應的媒介、求取天神或亡靈的啟示,以便偵察不明的死亡案件。「祭」字後來之所以有殺牲取肉並且拿來拜拜的解讀,可能是ㄧ場誤會。

事實上,漢字中類似「月」或「夕」的符號也可能代表「肉體」,而這「夕」與「死者的遺骸」更可能有些關聯,這可以從台閩語「死」發音近似漢語拼音 xì 看得出來,也可能是爲何甲骨文「祭」字中類似「月」的符號最初寫爲類似「夕」的原因。


從「祭」字與 inter-、intro-、intra-、警察、偵察、察驗、神通的關係來看,「祀」其實也是古代部落際間偵辦部落邊境兇殺案件的一個重要環節。

「祀」中的「巳」來自ㄧ種符號化的蛇,但是這種蛇可能是無毒的。也就是說,遠古可能稱無毒的蛇爲「巳」(發音與 English 的 snake 有關)、有毒的稱「它」(發音與 English 的 toxic 有關),現代則通稱爲「蛇」。

由於蛇俱備隱匿潛行的行動特質及快速精準的補捉能力,可能被古人視為一種神探的象徵,或是用高舉天真的小兒來象徵「目擊者」(witness) 或「提出的証據」(evidence、object) 的可信度。這可以解釋爲何甲骨文中與「祀」有關的字形有的以蛇形來顯示、有的則以抬舉小兒來顯示,至於帶有甲面的「禩」字形則是表示辦案的理性和鐵面無私、以掩蓋面部表情來表示辦案時不作情緒性的主觀判斷。


【附圖:「際、祭、祀、禩」字形演化】



由此可見,遠古「祭」字可能代表的是和祭司有關的部落際警察 (inter-tribes police) 或國際警察 (international police) 與其偵辦兇殺案件的官方工作,「祀」則比較偏向民間私家偵探及目擊証人和各種証據的收集偵訊和檢驗。

事實上,西方文明的宗教如天主教至今仍設有告解室,兇殺犯往往禁不起自己良心的譴責而向神職人員告解,從而順利偵破案件。古代東方文明的祭祀場合可能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犯案者在尋求心靈的懺悔時,往往會徘徊在犯案現場與宗廟會所,正好落入檢調人員設下的天羅地網 (即古人所謂的「天祭地祀」),而犯行較輕者也能就近藉著宗教道德的力量加以感化。

換句話說,《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其實可能是在強調:「對於國來說,調查局和國安局 (或國防部)算是很重大的國營事業。」。就像美國政府 U.S.A  Government 也經營 FBI (聯邦調查局) 和 CIA (中央情報局) 兩個重要的政府單位ㄧ樣。


從「祀」帶有「目擊」、「舉証」的意義來看《明史.海瑞傳》「......瑞撫吳甫半歲,小民聞當去,號泣載道,家繪像祀之。......」,意思就可能是說「......海瑞本來在他的轄區被控貪污擾民,重用他的朝廷暗中把他調職到吳地擔任巡撫,經過半年以後,原來轄區指控他的市井小民聽聞此事,以為他纔正要開溜,於是就想要擋他、不讓他從道路出走,市井小民擁擠在路上號哭、怨聲載道,甚至找了畫家繪製他的人像畫,以便讓大家指認他,防止他逃走。......」。

換句話說,這話裡的「家繪像祀之」有點像把海瑞當通緝犯似的,請畫家畫了比對他容貌的畫像,以便用來逮捕他。有些譯本把這段文字解讀爲用畫像來紀念死去的海瑞,可能是誤解,因爲此時海瑞還活著啊!


所以,從上述推理可知,《說文》「祀,祭無已也。」的意思可能是說:「祀不是靠以前已經有過的經驗理論,而是要不斷的找出確實的人証、物証、......等等証據來察証。」(P.S. 其中的「也」字有 ......、等等、etc. 的意思。)


P.S.1. English 中的 chaplaincy 通常指禮拜堂牧師的職位,也和宮廷牧師職位、軍中牧師、醫院牧師、監獄牧師、猶太教士、宗教儀式主持者的職位等有關,好像是比代表牧師、教士、僧人、祭司等的另一個字 priest 更古老的字。其中,cha 發音接近「察」、cy 發音接近「司」,似乎也和古代漢字文化中帶有「祭之言察者」意義的「祭司」相關呢!那麼,既然 English 的 complain 有「抱怨」的意思,是否 chaplain 本來是指「察怨」的意思呢?而「察怨」是否又和「察明死者冤情」有關呢?

P.S.2. English 的 police ㄧ字除了通過「police = p.o.lic.c.e 省一個 c =卜.又.兩十.句.言 = 卜又.十十.句.言 = 攴.艹.句.言 = 攵.苟.言 = 攵苟.言 = 敬.言 = 敬言 = 警」的橋接式轉換漢字「警」,還帶有「警員」、「警察」、「警司」之意。古代漢字文化很少說「警察」,只說「察」,而且「祭」、「察」兩字相通,不見得和現代所說的「祭祀」觀念相關。這一點也是看古書時得謹慎詮釋的地方。有趣的是,police 直譯的話似乎有點類似「包理事」或「包理司」即意通「包公大人的理事(司)」之意呢!


 【附圖:警字演化】


P.S.3. 「包公」語出明代末年的推理小說《包公案》,描述公正的包拯斷案的故事,直到目前為止也曾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推理小說。參見:Wikipedia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85%E5%85%AC%E6%A1%88#.E5.8F.83.E8.A6.8B




P.S . 相關文章: 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2015年8月25日 星期二

建築的原型 -- 區劃與連結


如果說,文字除了「表情達意」之外,還有「文以載道」的基本功能,那麼淵源流長的漢字應該是當之無愧。例如, 「建築」兩個字,就很簡單明瞭的道出了「建築之道」。

「建」字早期的象形字是一個「L 形」和「持|的人」的組合,而其中的「L 形」也出現在「區」字早期的象形字中。此外,早期象形字裡同樣是 L 形的「曲」字在台閩語中發音為 kiô,也與「區」字的台閩語發音 ku 很相近。可見,「建」字裡的「L 形」有「區分、區劃」的意思,而「建」字本來就是在描繪「工人手持木棒或立柱來興造區劃領域或地界的圍籬或擋土壁」的行為。



【附圖:「建、區、曲」字形演化】


也因此,「建」字中的「持 | 的人」纔會演變為「劃」字裡的「聿」(「筆」的本字)。可以說,「建」字的原始意義就是「人工區劃」或「區劃工程」,包括領土的區劃、空間的區劃、地域的區劃、......等等,都算是「建」。



【附圖:「畫、劃、聿」字形演化】



「築」字則與「鞏」字類似,都包含「工」與「凡」的符號。其中,「工」有「拱狀結構」的意思 (P.S.1), 而「凡」則是由「一個人雙手相連緊扶著『工』的姿態」演變而來,表示「緊固的力量」。因此,「築」字的原始意義應該是「以木條或竹子作為肋條來鞏固或緊固拱狀結構」的意思。



【附圖:築字演化】



巧的是,英文 architecture (建築、架構) 的字首 arch 就是「拱」的意思,這說明了東西方文化對於「建築」的定義,很可能都是源自一種 「作為空間區劃的拱狀架構」,也就是一種比「建」更有空間感的區劃方式。

事實上,不論是古今中外,大至國家城鎮、小至鄰里家室,「區劃」的行為是無所不在的。例如,都市土地在使用上往往會區劃為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 文教區、保護區、......等等不同的用地,而一般的住家也會區劃為客廳、餐廳、廚房、主臥室、次臥室、浴廁、......等等不同的空間。根據用途和類別來區分各種用地或空間,並且賦予一定的大小和位置、形成一定的空間組織,這就是「區劃」的主要內容。

簡單的說,「區劃」的原始目的就是形成一定的領域範圍、一定的意識空間。這個意識空間可以是集體意識,也可以是個體意識,或是集體意識與個體意識之間、個體意識與個體意識之間、不同的集體意識之間互相交流的場所。

也因此,「建築」除了有「區劃」的意義,還有「連結」的意思。「區劃」產生各種領域、場所或空間,「連結」則形成各種管道、通路或橋樑。可以說,該怎麼區劃?該怎麼連結?這兩個問題就是建築的根本問題。巧的是,英文裡與 architecture (建築) 意思相近的 construction (建構) 和 connection (連結) 二個字也表現出「建築」與「連結」的關連性。





【附圖:建築的原型 -- 區劃與連結】


進一步看,在造字的原則上,漢字通常以三個同樣的符號來代表多數,例如:「木」是指一棵樹木,「林」是二棵樹木或少數的幾棵樹木,「森」則是一大片密佈的許多樹木。因而,由三個代表「器物」的「口」所構成的「品」字就有「物以類聚」的性質,表示「許多同類的器物」,也就是「品類」、「品等」的意思。

可見,帶有符號「品」的「區」字,就是「區分類別、等級或層面」的意思。換句話說,「區劃」的原始意義就是「區分出各種類別、等級或層面,並且劃定各個分區的範圍和界線」。巧的是,英文 Land (土地、領地、領土) 也同樣以原始的「區」字中帶有的「L 形」和 and (加入、參加、和合) 表現出上述類似的含意。由此,甚至可以推論到,早期「建」字左邊的那個代表「區劃」或「區隔」的「 L 形符號」,與英文的 Left (左)、Line (界線)、Light (光線)、Limit (限制)、Link (連結)、Live (生存)、Life (生活)、Like (愛好;喜歡)、Love (愛戀;厚愛)、Login (登入;進入)、 Logout (登出;退出)、Leave (離開) 等字的來源也可能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附圖:「品、區」字形演化】



至於「連結」的原始意義,可以從「工」、「亟」、「巫」、「五」、「亞」、「互」、「亙」、「恒」等字看出端倪,因為這幾個字都顯而易見的表現出「二個界限和其間的連繫」的象徵性。

「工」、「亟」兩字都有「兩界或兩極間的橋梁或通路」之意 (P.S.2)。「巫」在原 始的象形文中是「兩個『工』呈十字狀交叉狀」,有「四方交流會合」之意。「五」在篆文中是「二中有ㄨ」(ㄨ」本指算籌),與「巫」字意義相仿,有「居於中央運籌連繫會聚四方」之意。「亞」在篆文中是「二中有一通道,通道中有一空間」,代表「兩界之間的通道中可以暫時停歇的處所」。「互」是「二中有兩個勾連的 L 形」代表「兩界之間的區間互動」,「亙」是「二中有一個回字形的螺旋」代表「兩界之間的迴轉斡旋」,「恒」則以「兩個界線之間的弓狀拱橋或週而復始盈虧的月亮或往來的舟船」象徵「兩界之間長久堅定的往返連繫」。可以說,上述幾個字清楚的定義了「連結」的幾種基本形式和特徵。


【附圖:「工、亟、巫、五」字形演化】




【附圖:「亞、互、亙 (亘)、恒 (恆)」字形演化】


所以,講一個題外話,個人覺得作為入口網站的 YAHOO 名字取得真不錯。因為,YAHOO 的發音恰好和「亞互」相仿,而「亞」、「互」兩字都有「連結、交流、通路」的意思,正好和「網際網路」(Internet) 的實際功能非常吻合。

此外,令人玩味的是,「區」的台閩語發音 ku 和「哭」的現代華語或台灣國語等的發音 ku 完全相同,冥冥中似乎隱含著一個意義:一個不當的區劃也會造成人世間的悲哀。所以,在建一道牆的時候,就應該謹慎思考,建這道牆的意義究竟何在?牆的形式、高度、厚度、材質、穿透性等因素又該怎麼去設定?能不能不要變成一道讓人傷心難過的「哭牆」呢?

綜合上述,打從文字在人類社會出現開始,「建築」(architecture) 和「區劃」(separate 或 compart)、「連結」(link 或 connect) 的行為就有密切的關係。直到今天,每一個建築案件在進行的過程中,規劃設計者依然要為「區劃」和「連結」的種種問題傷腦筋,而建築規劃設計的優劣與否,有一大半正是來自「區劃」與「連結」的安排是否得當。


P.S.1、P.S.2: 有關「工」與「拱狀結構」的關係、「工、亟」兩字與「兩界或兩極間的橋梁或通路」的關係,詳見「LS.文本」之「老子與惡水上的大橋」一文。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歷史之謎






「史」可能本指海洋上出行的記錄或手札,類似航海日誌 (log),因為「史」字裡的「中」可能來自「珊瑚」或「珊瑚筆」或「珊瑚筆架」的形象,可能因為古代中原文明與波斯人有往來,而「珊瑚」一詞就是來自波斯語 sanga ,  這也可能爲何 「史」字發音以 s 爲開頭的原因;「歷」則是指陸地上出行的記錄或歷程 (journey)。不過,後世也把「歷」和「史」合併在一起、list 在ㄧ起,通稱爲「歷史」。

English 通常把「歷史」翻譯爲 history,但個人覺得,如果同時考究發音和意義,應該是 listory 比較接近現代中文。English 之所以把「歷史」寫爲 history 而非 listory,很可能是因爲「歷」字中「厂」這個符號的發音在漢語中有音標 h 或注音符號「ㄏ」的發音方式。但是,如果「歷史」曾經發音類似 list 或 listory,那就說明了「厂」這個漢字符號在古代可能也有和 English 字母 L 相近的發音方式,或是漢語「歷」的發音其實是將「歷」字中的符號「秝」模仿「林」字的起音來發音。


不論如何,history 一字也可能直接轉換漢字「歷史」及漢字古語中表達「歷史」之意的一個詞彙「春秋」的同義倒裝詞「秋春」:


history = 厂冫史上one = 厂㇀㇀史上1 = 厂㇀㇀史上I = 厂㇀㇀史止林 = 歷史


history = 禾亻three點偶日人 = 禾人三丷日人 = 𡗗丷日人 = 秋春,此時爲漢字古語中表達「歷史」之意的一個詞彙「春秋」的同義倒裝詞。





【附圖:「史」字和 English 的 log (航海日誌) 可能的字形演化關係圖】


log 一字在 English 中也有ㄧ段木材的意思,又可能截取自 long 這個字。亦即,「史」或 log 不是 long script、不是長篇大論、不是編幻想故事和寫劇情小說、宣傳文案等,「史集」或「史冊」、「史書」是根據一段一段的實情實感、有什麼纔寫什麼的「錄誌(記)」或「日誌(記)」編輯的文集。

《禮記·聘禮記》已有「辭多則史」的說法,這意味著「史」可能有「篩選」或 select 、choose 的含意。由於「珊瑚」在商周時期是非常稀奇的海洋珍寶,因此可能以「手持類似珊瑚形的、上有分枝狀的『中』形符號」來象徵篩選出來的精品及其價值感和信用度,也引申到歷史的可信度,即所謂「信史」的意義。

換句話說,「史」字的構成可能來自古代海洋貿易中,以類似台閩語「手」(發音 chiù) 的 choose 的含意,加上波斯語的「珊瑚」(發音 sanga) 表示珍貴物品,代表一種經過挑選而列舉出的可信物件,也包括可信的記載。所以,古代從事內政外交等的傳信工作、transmitting messages 的人也稱「吏」或「使」,這就是由「史」衍生而來的職稱,例如:現代的「使節」可能相當於漢代的「節度史」。





【附圖:關於「史」字裡「上有分枝狀的『中』形符號」與「珊瑚」的關連,可以參考北宋時期畫家米芾 (公元1051~1107年,字無章,號海岳外史,曾任内廷畫學博士,與蔡襄、蘇軾、黄庭堅併稱「宋四家」) 的畫作「珊瑚筆架圖」/ 圖片採自網路)】


換句話說,歷史應該沒有太多的什麼「XX史觀」,歷史可能只有一種史觀,叫作「事實史觀」。


P.S.


Greekιστορία -- 歷史,發音似 estoria,此時意通 English  history 一字的普遍含意;春秋,此時又可能與漢字古語以「春秋」二字表達編年史的概念相關,即通過「ιστορία = ιστο.ρία = 人繫τρία. πυρ與禾 = 人繫三日.火與禾 = 𡗗日. = . = 春秋」的橋接,其中 ι 約略形聲漢字「人」的四川口音,σ 發音似 s 而約略形聲漢語「繫」的起音以作爲構字用語,τ 代表 τρία 而轉換漢字符號「三」,o 約略象徵看起來呈圓形的太陽而轉換漢字符號「日」,ρ 代表 πυρ 或約略象徵字母 p 且通過 ph 即 φ 音或 f 音形聲漢語「火」的客家話 fo 或 foo 之起音而意通 Εnglish  fire (即轉換漢字符號「火」,ί 約略形聲漢語「與」,α 約略象徵一顆穀禾且約略形聲漢語「禾」以轉換漢字「禾」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