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文化中,「鬼」字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本來是一個類似「田」或「甲」的符號和當時代表「人」的符號的組合,有文字學家解釋說,那是描繪一種「戴著面具的人」。由此或可推知,早期的「鬼」可能是表示演員戴著面具表演的形象,或是「傀儡戲」中的「傀儡」,或是某種巫師戴面具進行儀式表演的角色扮演的模樣,其中當然也可能有異於常人、驚人嚇人或用來驅病收驚的樣子、令人不習慣或敬畏的模樣,例如各種古代文化的戲劇臉譜可能就有類似的起源。
古代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中有「鬼,人所歸爲鬼。」的說法,似乎認為裝扮、化妝、易容等類似表演藝術或慶典禮節中呈現的樣貌都類似「鬼」,「鬼」不見得都是令人害怕的。因爲,從符號組合來看,「歸」字可能也有外出穿戴服飾及整理清潔外表或隱藏遮蔽容貌的意思,不完全都是回歸、歸向、歸去、歸屬等類似的用字方法;就算禮儀師為死者在入殮之前化妝,這種「人所歸爲鬼」的說法也說得通,也就是說「人死後所被化妝入殮的造型就是一種鬼的模樣」。
換句話說,《說文》所謂「鬼,人所歸爲鬼」,「鬼」字中的「田」或「甲」也可能代表覆蓋在死去先人的遺體或「木乃伊」 (mummy -- 蒙幕密掩) 臉上的裝飾面具、護顏甲面。按此推論,「鬼」就可能是在描繪一種經過化妝及面具覆臉以鄭重入葬的、死去的先人遺體,也有恭敬尊稱的意義。
不過「人所歸爲鬼」也可能有「人所歸𠂤(隊)爲鬼」的意思,「𠂤」在「師」字中有「小繫帶」、「小隊」等含意,例如「官」、「管」等字中也有此ㄧ符號,或引申爲「關係」之意,也就是「人所關係爲鬼」或「人和鬼有關係」之意,亦或是「人是歸類於鬼的ㄧ種」之含意也有可能,除非是說漢字「歸」也有以「𠂤止宙宇」的意象而且以「𠂤止」的發音約略形聲 English 的 death ㄧ字而 death ㄧ字又通過形聲及象形「歹匕合亡」( t 代表「亡」字上部的點狀符號「丶」) 四字並組合以轉換漢字「死亡」二字,否則很難解釋這句話也有「人類在死亡以後被歸屬於鬼類」的意義。
從文字發音來看,「鬼」若視爲「甲人」的組合,就可能與西方文化的 God 或 Jehovah 有關。因爲象形字「鬼」包含人形,而中文漢譯俗稱《聖經》的 Holy Bible (即「合連比部」或「合連比編理譯」,意指《新約》、《舊約》二部古經的比連合編整理翻譯) 描述 God 或 Jehovah 以自己的形像造人,而且「甲」正好有 ga 或 ja 的發音方式。可以說,不論是形像還是發音,「鬼」都比「神」更接近 God 或 Jehovah (或稱 Yahweh 或 YHWH) 的原始概念。(註:參考 P.S. 䰠與鬼神)
殷商時代的古人稱北方爲鬼方,所以從 God 者即爲「鬼」;從 Jehovah 或 Yahweh 者即爲 jén 或 yán,即「人」,後世又可能逐漸轉音直到現代可能比較通用的 rén。依人種起源理論,以蒙古人種爲大宗的殷商文化稱其北方之北蒙族群先祖爲 God 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但是這個 God 或「鬼」卻又和他們所謂的「上帝」不同。也就是說,當時殷商人指稱的「上帝」是概念上更高的存在者,不等同於 God,而 God 可能就是當時最受推崇的「鬼」,也就是指他們死去的遠古先人或祖靈。
這麼說來,似乎有個耐人尋味的大謎團:殷商人究竟是不是 English 又是 Hebrews 的共同來源呢?在黃河流域發展出來的殷商文化,其後世所謂的黃河水神「河伯」是否就是 Hebrew 或 Hebron 呢?所謂的「殷商」,是否與 English 的祖先 Anglo-Saxons 有著神秘的關係呢?.........
此外,既然「鬼」字早期是「田人」或「甲人」的組合,那是否也可能表示一種「甲人」的意思,也就是甲面人、裝甲人、模型人、稻草人、機器人一類的人形物體?
但是,如果從「理」字也帶「田」來看,也可以說「鬼」是一種「理性意識之下的人形」,也就是「下意識的人形」或 「潛意識的人形」,這就和來自潛意識的幻覺或夢境有關了。
由於「田」這個符號也和「雷電」有關,因此如果說「鬼」是一種「光電呈象的人形」也說的通,也就是「擬人化的神」,因為「神」字本來就有「天光、雷電」組合的意思。後來的「鬼」字加了類似雲氣的代表符號「ㄙ」,也說明了「鬼」有一種「飄忽」或「難以捉摸」的性質,難怪後來也有人稱鬼為「阿飄」。
此外也有一說,「鬼」字中的「ㄙ」是文字演變的訛誤,本來應該是代表跳舞的「止」纔對。不過,加了「厶」的「鬼」字,是不是也有可能和 English 中的 ghost 有語文的連通,而不是文字演變的訛誤那麼單純呢?因為,「厶」通常發音接近 s ,而 ghost 與「鬼」字中都有這個聲符,也就是說,「鬼」字中的「ㄙ」也許有可能不是古代訛誤的演變,而是與 Europeans (歐洲語系) 及 English 中的 ghost 有翻譯性的連結。那麼,後世廣泛流傳與通用的「鬼」字,會不會因此奠定了它比較容易與 English 相關的語言文化溝通轉譯、比較橫跨歐亞大陸的文化橋接地位,變成一種 language 的 bridge、bridge-word,於是變得更爲通用呢?
不論如何,至此,ghost 和 God 的概念好像開始逐漸分家了,卻又有點難分難捨。
殷商時期稱北方為鬼方,可能是因為殷商古人建屋通常坐北朝南,房屋的北面比較陰暗,自然北邊的房間也比較陰暗,所以「鬼」又可能和「陰」或「陰間」的概念被後世的人們過度聯想在一起。
由此,可知古人對於「鬼」的概念除了早期簡單的面具傀儡臉譜、裝扮化妝易容、鄭重入殮的先人遺體之外,又可能衍生出以下幾個特點:
1. 鬼是難以捉摸又有飄忽的性質。
2. 鬼是比較接近光電呈現的影像。
3. 在陰暗的地方比較容易看見鬼。
綜合上述,古人很可能早就知道,所謂的「鬼魂」或「幽靈」有可能也是一種類似夢境幻覺的呈影現象,在人體感官比較遲鈍或心生恐懼驚怖等狀態之時,腦部比較容易形成這種受到自己的潛意識所影響的錯覺或幻視經驗。
例如,我自己有一次登山時就因為走的太急,可能因為腦部缺氧的關係而把一根很大的枯樹枝看成是一隻大狼犬。這或許就是感官系統暫時異常的狀態時發生的、類似看見鬼魂的「錯覺」 (illusion) 或「幻視」 (hallucinatory vision),但可能也有在面臨特殊的、可疑的或緊急的狀態時,自己的大腦在保護自己的刺激警覺作用。此時身體行爲可能進入一個被潛意識短暫接管的狀態,有極高度的、不由自主的反射動作,例如:想都不想就快速閃躲、迅速避開可疑的事物......等等。
然而,這個親身經歷的幻視過程,卻有一點百思不得其解。因爲,當時是還沒看見山徑前方右側的枯樹枝就先看見橫撲而出又瞬間消失的大狼犬幻覺影像,接著再往前走兩步、回頭望向右側,然後纔發現那一大支橫倒在山徑旁草叢中、帶有分叉的枯樹枝。也就是說,當時看見幻覺影像的時間是在目睹產生幻覺的實物之前,比較像是ㄧ種預知性的幻覺乘以錯覺,而不是一般觀察圖形或物品的單純錯覺。
那麼,會不會是那枯樹枝在雨後潮濕的山徑上化爲大狼犬的鬼影,即時警告我放慢腳步、避免滑跤呢?....... 這或許是一種比較浪漫的想法吧!
後記:
其實現在電影中的「機器人」(Robot) 的發展還不夠超級科幻,這可以從殷商甲骨文的「鬼」字由符號「田人」的上下組合看得出來。
「田」這個符號也出現在「雷」、「電」、「神」、「畿」、「畛」等字中,說明了未來的未來可能像過去的過去ㄧ樣,有一種類似電子、原子、分子、離子等幾乎是氣體層次的機器人。
這種機器人可以像帶電的空氣分子一樣的組合而變幻莫測,並且還很難以肉眼察覺,類似透明人的感覺,也就是比「液態機器人」(Liquid Robot) 更先進的「氣態機器人」(Gaseous Robot)。
換句話說......未來的未來的「氣態機器人」可能就在你的身邊,你卻可能感覺不到,似乎有點「舉頭三尺有神明」的感覺。如果把它命名爲 Gaseous Robot,是否有點像 Ghost 呢?
值得一提的是,古早書冊上「畛」字的意思和後世多被解讀爲「田間小徑」的意義不ㄧ樣,《禮記.曲禮下》有「畛於鬼神」ㄧ語,鄭玄注解說:「畛,致也。祝告致於鬼神辭也。」。換句話說,帶有「田」(可指電) 和「彡」(可指气體、光影)和「𠆢」(可指具有方向性) 的「畛」字也可能代表ㄧ種傳訊用的氣態通訊媒介物,那麼「畛」最早是否可能就是ㄧ種用於隔空傳遞訊息或遠距離遙控的電氣光影,甚至就是ㄧ種氣態機器人 Gaseousirobot 的名稱呢?
P.S. 䰠與鬼神
《說文解字》記載「䰠,神也。从鬼申聲。」。
個人懷疑,當今罕用的古漢字「䰠」就是轉換自拼音文字的 God 一字,即 God = 鬼口decade = 鬼口十 = 鬼申 = 䰠,所以纔會有「神」的意思。
「䰠」字的奧妙,也就是將「鬼」和「神」二者結合在一起,同時帶有「鬼」和「神」的含意,也就是古代也可能將「神」與「鬼」等同在一起。
但是,「鬼」字中帶有漢文「儿」(人),可能「鬼」比較偏向具有人形的特徵,「神」則純粹是一種「光電現象」。
這可以解釋,爲何漢字文化的古人會將 God 轉換為漢字「䰠」,因爲 Holy Bible 有記載「God 以祂自己的形象造人」,也就是 God 其實也是「人形的神」(意通「鬼」) 纔對。
P.S. 相關文章:LS.文本/文字的堂奧與空間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