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擁抱/2005.05.02


多年不見的 T 從國外旅遊回來了,又在建築師事務所找到一份工作。

我見到她,有點失散重逢的強烈感覺,於是就忍不住給她一個緊緊的擁抱。 我對她說:「我常常這樣擁抱我的小孩。」

她說:「我去過奧地利的維也納。」

我說:「我也去過。」


解夢:

距離上次夢見 T,已經過了兩年之久。T 在十幾年前就離開台灣,我和她也早已斷了音訊。這個以 T 返國為主題的夢,當然讓我有老友乍現的喜悅感受,而夢中的我情不自禁的去擁抱她,也反應出自我對她有著一份難以忘懷的感情和欲擁入懷的衝動。

夢中的自我在做了熱情擁抱 T 的反射動作之後,似乎感到有點逾越了分寸,因此纔說出「我常常這樣擁抱我的小孩」的話來掩飾自己的唐突,這顯示出通常在夢中表現出公式化或快速反應的「自我意識」也會受到現實性與社會性較強的「我」的影響。

換句話說,雖然夢境可以視為是「自我意識」與「潛意識構築出來的虛擬場景與虛擬人事」產生一種直覺性的互動行為,但是「自我意識」在夢中也會在心理上感受到「現實的我」的牽制。

由於「現實的我」是處在夢境之外的,因此可以說,「現實的我」對夢中的「自我意識」而言,就像在無形中透過心音施以教誨的「神靈」一樣。

事實上,「潛意識」中堆積的龐大細微資訊,主要還是來自「現實的我」有意或無意間的輸入,可見夢境裡真正的莊家仍然是「現實的我」,「自我意識」可能就像一個迷宮裡的玩家罷了。

雖然如此,一個夢境之所以成立,就是因為有「自我意識」的存在,否則空有場景、劇本,以及看不見的天外神靈,這個夢仍然是空的。

《聖經•創世紀》裡描述「神造出人和天地萬物」,以夢境的角度來看,就是「『現實的我』造出『自我意識』和『潛意識』」,亦即人就等於是神在祂夢中的自我意識,而如果神從夢中醒來,那麼人就會跟著不存在了。也因此,傳統佛家講四大皆空、摒除自我,要人醒悟,一方面或許可以超凡脫俗、成為與神相近的佛,一方面不會因為執著而受困於自我編織的理想。

不過,現代宗教的發展逐漸由出世轉向入世,或許是因為許多人開始感覺到,就算神的夢快要醒了、天地快要塌了,但是如果人也有夢可圓、如果人也有崇高的理想,那又何須擔憂驚醒神的大夢呢?

在這個夢中,我和 T 像好奇的小孩般提起各自去過奧地利維也納的往事,對於我們來說,音樂藝術之都維也納本來只是一個抽象而遙遠的概念,但是因為有了夢想而去實踐,維也納就成為我們真實的人生經驗。就算未來維也納也有消失的可能,但是只要我們在記憶中保存它,總有一天還是能再造維也納,讓美夢重現,不是嗎?

也因此,夢中 T 返國又在建築師事務所找到一份工作的劇情,象徵了自己內在心靈中某個曾經向外逃遁的部份再次返回了內在,變得更加入世以及對現實世界積極投入的心境。


P.S.相關文章:夢的原理 -- The Elements of Dream



Copyright @ LS. Creative Studi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